管清友:形勢出現了轉折性變化,做好至少3年的準備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投資銀行在線是一個資本與項目對接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圍繞「早期投資、私募股權融資、項目並購退出」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如果您有靠譜的項目,請將商業計劃書發送到: [email protected]

管清友:形勢出現了轉折性變化,做好至少3年的準備 財經 第1張

管清友:形勢出現了轉折性變化,做好至少3年的準備 財經 第2張

未來幾年,中國將面臨怎樣的挑戰與經濟形勢?一場轟轟烈烈的牛市,會來嗎?企業、普通老百姓又該如何自處?

正和島最近專訪了正和島藍色島鄰、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以下是他對這些問題的最新研判。

01

我們處於歷史的轉彎處

今天中國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

從千年的歷史維度來看,西元元年到現在的2000多年時間裡,中國經濟總量在全球占比總體是震蕩上升的。現在是第二大經濟體,占比在16%左右。

而早在1820年,嘉慶25年中國在全球的占比就已經達到40%了。也就是說,直到今天,中國經濟總量占比還沒恢復到最輝煌的時候。當然,這只是從占比一個維度來看。對於一個經濟體而言,經濟質量還是最重要的。

這主要是在晚清鴉片戰爭後,中國占世界經濟的比例逐漸縮小;直到改革開放後,才逐步恢復,占比一步步擴大。

回顧改革開放的40餘年,中國一直在超越:1978年全球排名第12;1993年超過俄羅斯,全球排名第10;2010年超過日本,全球排名第2。我自己分析,也就是在這一年引起了美國的警覺和關註。

中國現在的GDP相當於美國的67%,按照現有的發展速度,在經濟總量上,我們大概率會在2029年或203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可以說,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是可以預見、想像的。當前中國正處於歷史的拐彎處,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在國際上,全球化和金融危機後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全球分化,分化必然帶來嚴重的分配不公問題。一些國家內部改革很難看到希望,國內社會撕裂十分嚴重。做不大蛋糕,就必然到外面搶蛋糕。

逆全球化的狀態已經形成。我個人是把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看作是從1991年蘇聯解體後形成的這輪全球化的終結。

按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裡奧的說法,當前全球前景並不好,人類可能面對比二戰時期更差的世界格局和環境。我是同意這個看法的。

而在國內,現在確實處於領導人所說的「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經濟結構變遷的重要時期。

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的減速期,再加上疫情短期的沖擊,它勢必會造成一批企業的受創、破產,就業壓力增加,實際收入水平的增速減緩,以及一些脆弱群體出現生活困難。

道路是曲折的,光亮的前途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未來3-5年,我們依然需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強化「底線思維」。

新冠疫情是千年未有之大危機。它就像在經濟運行的機器上撒了一把沙子,這個沙子的顆粒是特別大的,你無法完全清除。

過去幾年,中國有許多趨勢是一直在進行中的,疫情加速了這些趨勢:

1、中美關係惡化

疫情爆發後,大家就在討論說,未來是不是會形成「平行世界」,中美之間的聯繫弱化,各有一個朋友圈。

2、價值觀、理念的分化

互聯網對全球的影響一直在加深。一方面它導致資訊的傳遞更快、更便捷。資訊貧困問題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解決,比如今天大山裡的人和北京城裡的人大家都用的智能手機。

但同時,移動互聯網也帶來了一些沒有預料到的問題。

有人說就好像青蛙管中窺豹,本以為有了互聯網後就能夠出去看到天空,結果發現不是,而是把一幫人都拉到了井裡,他們之間有共同語言,有了強化的共識,同時認為井外的事情都是錯的。

互聯網並沒有使得不同社會群體間更加容易達成共識,而是相反,社會的分層更加嚴重,甚至可以說不是利益不可調和,而是價值觀、理念不可調和,更容易產生更多非理性行為。

3、人口結構大幅變化

人口大變局是逃不掉的長期力量。第一是人口拐點漸行漸近,從總量上看,人口淨增速是明顯放緩的。聯合國預測2027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人口紅利正在消失。

但我們真正擔心的問題倒不是勞力力紅利的消退,而是人口結構大幅變化。2014年中國勞力力人口首次淨減少,之後降幅顯著加快,尤其是15-24歲的「小鮮肉」減少最快,近3年幾乎每年減少1000萬。

中國也正在老去,1966-1974年是中國第一次人口高峰,大概有2.94億人出生。這個群體將在未來5-6年裡逐漸步入老齡化。

4、地產逐漸飽和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20年大的房地產周期中,增長斜率非常陡峭。現在我們戶均住房已經達到了1.5套,住房擁有率高達96%。

而從需求端來看,隨著勞力年齡人口、剛需人口的下降,房地產行業確實將會從一個高速增長期步入到平穩增長期。

5、全球經濟步入減速期

2008年以後全球的量化寬鬆,實際上無形中加劇了貧富差距。因為寬鬆政策天然地是有利於富人的。再加上全球化帶來的國際之間利益分配的巨大差異,一些國家內部的利益出現了巨大沖突。

客觀地說,從增長速度來看,未來10年將會是一個減速期。

因為從全球經驗來看,高速增長的經濟體普遍經歷了減速的過程,沒有國家能逃開,中國也不例外。

從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全球經濟減速期平均時間為20年,最終穩定在3%左右。

而中國經濟增速從2009年起就步入了換擋期,目前剛剛走過10年,GDP增速從高點14.2%下降到了6.1%,也就是說,至少還有10年左右的減速期。

領導人提出「經濟新常態」這樣的重要判斷,是實事求是的,是對中國當前所處發展階段的合理、精準判斷。

而我自己理解這個減速期,有所謂壞的減速,也有好的減速。前者就是經濟速度在下降,經濟質量沒什麼提高,產業結構也沒有升級,陷入一蹶不振的狀態。

日本在1991年經濟泡沫破裂後,人均GDP水平徘徊在3-4萬之間,相當於高位橫盤。很多人把這稱為東亞國家的「內卷化」,進入天花板,沒法突破了。

假定我們會陷入到一個所謂「停滯」的狀態,那肯定也更希望是陷入到一個高維度的停滯,而不是中低維度的停滯。

所以,我是希望中國能夠在減速期真正地實現「提質增效」,通過像體制機制、生產要素的改革,使得人均GDP水平有一個穩步的上升,產業結構、貧富差距改善,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就像領導人說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覺得這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

02

牛市來了?現在已到中後期

在這種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股市最近卻出現了快速上漲的現象,很多朋友就問我,牛市是不是要來了?

首先我們要定義一下什麼是牛市。你從不同角度看待市場,得出的結論是不一樣的。過去半年創業板漲了近50%,2019年漲了44%。

嚴格來說,牛市其實早就來了。從估值這個角度來看,牛市已經持續1年了,大量板塊的估值水位上漲到了歷史最高峰的95%以上。

在科技、生物醫藥等板塊,很多公司股價都翻10倍了,翻倍的股票比比皆是。

這輪牛市顯然跟基本面沒什麼關係,因為經濟和盈利都在下行,主要是資金和情緒推進的。但樹不能長到天上去,估值永遠都還是有一個基準的。

當下其實已經處於牛市的中後期了,情況更像2015年的後半段。而且走得比當時還要快、還要急,風險已經越來越大了,很容易造成集體非理性的局面。

就像段子所說的,在熊市憑專業能力賺到的錢,在牛市裡都虧回去了。牛市很有可能是一個更大的絞肉機。

這是我們從一兩年的時間周期來觀察市場。

但如果從10年的維度,或者從改革的維度來看,未來我們是有可能步入到一個大牛市中的。

因為我們確實到了老百姓資產池「騰籠換鳥」的階段。

過去20年老百姓的主要資產是房產,未來10年裡頭,我們會發現不動產的比例在縮小,金融資產的比例在提升,取代樓市是有可能的。

但要想實現,實際上是有兩個前提條件的:

1、股市一系列的基礎制度設施更加完善

必須創造出一個公平、規范、透明的市場環境。

大家都知道,中國股市有一個特點,炒股票的大多是賺不到錢的,只有極少數賺錢,發股票的才賺錢。

因為我們的監管制度、交易制度就決定了它發股票才賺錢。

這裡有個歷史沿革和路徑依賴的問題,比如我們的發行制度是從審批制到核準制過渡來的,依然需要證監會去發行、去同意股票上市,而不是監審分離。

這樣的話,企業上市周期是很長的,天然是很稀缺的,所以許多股票一上市就延續出現幾十個漲停板。這種發行制度,決定了它肯定是高估的。

同時,我們現在的交易機制仍然是一個受約束、扭曲的交易機制,所謂10%的漲跌停限制導致了買賣雙方無法實現均衡。

而許多原始股東,他們拿到這個股票的價格可能是上市價格的50%、甚至是10%。這個交易本身是不公平的。

所以,很多時候,股市的火爆不過就是一個繁忙收割的場景。

2、不斷創造新的增量資產

另外,在這個資產池的置換過程中,還需要一個條件——不斷創造新的增量資產。

有人講「IPO牛」,這是有可能的。一方面,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政策都是比較友好的,整個流動性相對來講是寬鬆的。

這時如果有持續的、新的增量資產進入到市場中,並且它能夠按照升維的監管發行、交易制度來進行,確實是有可能達成一個大牛市。

我們在裡頭是可以找到性價比較高的資產的。中國投資者也可以開始真正地分享到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紅利,分享到企業創新的紅利。

但在這兩個條件都沒有實現的情況下,當下這種資金推進型的牛市貽害無窮,宿命都是很慘烈的。2015年股災殷鑒不遠。

可以預見,這一波是外資割散戶的韭菜。

這種資金推進型的牛市,對許多投資者來說,就是個大的絞肉機,看起來好像是經歷了一次洶湧澎湃的市場行情,結果到最後發現虧得連褲子都沒有了。這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我覺得對於老百姓來說,一定要認識到:

1)普通股民沖進股市,相當於拿著大刀長矛,沖進了重機槍陣地。有點經驗的股民,不過是換成了駁殼槍而已。

千萬不要低估了股市的風險。不要覺得自己當不了韭菜、別人都是韭菜,「擊鼓傳花」一定不會砸到自己手裡頭。

2)永遠要有估值意識,樹不能長到天上去。

3)建議大家弱水三千、隻取半瓢,不要貪杯。

4)要用買大白菜的心態去買股票。我們很多投資者在菜市場買菜都斤斤計較,甚至錙銖必較。為什麼買股票,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就進去了呢?

而對於監管層,我建議一方面盡快地推進監審分離;第二個就是盡快地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註冊制。

中國股市最大的問題,就是依然用計劃經濟的手段,在管理一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市場。

就像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說的,我們的監管充滿了「父愛主義」。這些年來,確實讓大家看到:不該管的事兒天天管,該管的事兒沒管好。

所以從監管的角度來講,真的要加快推進註冊制這種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化改革,加快取消一切不必要的限制和扭曲。但在這之前應該有一個過渡方案。

我個人主張在充分做好風險提示的基礎上,盡快恢復T+0(能夠當天買和賣)和進一步放大漲跌停板的幅度,以及完善做空機制等。讓投資者真正在風險環境適度的市場中,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這個市場它永遠是一個什麼呢?不是說戴著鐐銬跳舞了,因為戴著鐐銬跳舞,你還知道一個鐐銬是綁在腳上的。

現在是一會綁腳,一會綁手,一會綁這,一會綁那,這個市場就嚴重地扭曲了。

03

未來幾年,我的幾點研判、幾個建議

而對於未來幾年,我有幾點研判和幾個建議:

1、大力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當前世界處於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中。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原來全球貿易興盛的景象不復存在了。很多機構認為,未來3-5年裡,貿易規模會下降30%-40%。

同時國內當前正處於一個經濟結構改變、優化,轉變增長動能的攻堅期。

所以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個提法非常重要。也就是說,改革開放後形成的從國內到國際的大循環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國內產業鏈重構、區域經濟重新布局。

雙循環肯定不是閉關鎖國,也不是關上門搞發展,而是充分挖掘國內潛力、繼續擴大開放,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在我的理解裡,主動的國內國際雙循環,至少包括5個關鍵字:統一市場、啟動內需、數字經濟、產業重構、區域洗牌。

統一市場是基礎,啟動內需是動力,數字經濟是提升,產業重構和區域洗牌是結果。

1)統一市場

如果要啟動內需,我們肯定是要來一輪比2001年加入WTO前,實現國內市場統一更大的舉措。

因為國內市場雖然有超大規模,市場潛力、廣度、深度都值得挖掘,但實際上存在著許多區域間的障礙,其中有法律法規、監管、交通、物流、社保等一系列問題。

因此,統一市場的建立是新經濟格局形成的基礎。

2)啟動內需

啟動內需的核心是深入推進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釋放生產要素的活力,其中包括土地、資本、勞力力、技術,以及大數據。

現在啟動內需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無論是經濟減速還是疫情沖擊,都導致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實際收入水平下降,甚至負增長。這時啟動內需顯得非常緊迫。

3)數字經濟

上世紀80年代,我們老百姓都知道一個樸素的道理——「要想富,先修路」。2008年後,為什麼中部城市能夠實現崛起?很重要的原因是高鐵。

而數字經濟也是重要的基礎設施,就是所謂的「新基建」。這是每個城市都避不開的。

數字基建的全面升維,有點像美國80年代初裡根當總統時說的「資訊高速公路建設」。它對企業經營、商業模式、產業鏈布局等,都會產生一系列影響,包括一定會造成區域經濟的重新洗牌。

對城市而言,它的要義在於搶抓機遇,哪些地區能抓住數字經濟的先機,就能換道超車。

彎道超車現在經常「塞車」「翻車」,因為還是同質化競爭,但換道超車是升維競爭。

對企業來說,同樣如此。身處一些中小城市的領導和企業家,可能要想辦法避免「虹吸效果」。

4)產業重構

就像高鐵導致的城市之間相對地位發生變化,產業鏈重新布局也是同樣的道理。

未來會如何?說實話我也很難完整想像。就像在九十年代中後期,我們很難想像互聯網會發展成為現在的狀態。但今天我想特別強調一點,對於前二十年相對落後的一些地區來講,這是升維競爭、換道超車的絕好機會。

我跑過很多地方,和很多地方政府交流。我發現對於相對落後的地區來講,如果在傳統賽道中去競爭,似乎永遠追不上先進地區,但是「新基建」、數字經濟則提供了一個換道超車的機會——既然開車追不上,那就改直升飛機。

對於相對落後的地區來說,「新基建」會改變很多地區產業吸附力不夠高、人才吸引力不夠強、資訊交流不夠通暢的問題,希望我們的城市市長、書記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

5)區域洗牌

我們原來講「一個地球、三個世界」。因為全球產業分工可以分成三大類:

第一類是美國歐洲,消費市場、金融市場非常發達;第二類是中國、東南亞國家,全球的生產制造基地;第三類是俄羅斯、澳洲、中東產油國,提供能源、礦產、糧食、農作物。

而在新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下,區域和城市將大洗牌,定位會出現明顯變化。

未來中國可能也有「三個世界」。舉個例子來說,只是簡單做個比方:比如黑龍江就扮演澳洲的角色,農產品主產區;陜西就是沙烏地,能源主產區;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就像美國,是消費市場。

2、要學習日本經驗和吸取日本教訓

第一個重要變化就是人口老齡化加劇。未來5-6年可能會出現一次「人口結構大幅變化」。

第二個變化是進入經濟新常態,特別是受疫情沖擊,居民實際收入增速出現大幅下降甚至是負增長,大部分人會因此消費降級。

所以,收縮型經濟將成為未來的新常態,它有著5個鮮明特征:

1)在投資上,很難掙到泡沫的錢,只能掙到較低的穩定收益。

2)在收入上,增長將變得極其艱難,甚至大部分人的收入是下降的。

3)在生活上,大家會追求簡單,不再那麼鋪張浪費。

4)從企業角度,會提供性價比較高的產品和服務,比如優衣庫、無印良品等。

5)大家用在學習、培訓上的時間更多,會重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建議在創業、投資、融資等方面都要重塑價值、回歸本源,適應收縮型經濟新常態,回歸商業本質:

從經營角度看,要從橫向的流量擴張,變成縱向的流量變現。

從公司規模看,從過去習慣的「大而全」「大而不能倒」,變成專註「小而美」的實惠型企業,有穩定現金流,有自有手藝、技術、客群和市場。

從經營策略看,要從快速擴張變為穩健集約經營。

從投資方看,要學會從賺快錢轉向賺慢錢。

3、以重大改革推進雙循環格局形成,充分釋放內需潛力

盡管我們的GDP總量已經是全球第二,但人均GDP才剛剛破萬,水平還是比較低的。

我們還有很多短板,比如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這些差距也是我們下一步能夠通過改革方式去釋放的動力。

未來應該重視國有資本改革、土地改革,反哺農民。

因為中國的金融結構、城鄉差異、收入差距表明,我們是很難用歐洲和美國的刺激政策的,這樣的政策持續下去,一個很可能的結果是資產再次飆升,樹往天上長,導致貧富差距繼續拉大、社會矛盾持續積累。

這種情況不符合「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也不符合新的發展觀。所以從宏觀政策來講,一定要認清這點。

而圍繞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做的文章有很多:

1)國有資本改革

圍繞管人管事管資產,到管資本。真正的管資本方面,可做的改革文章有很多。我覺得目前的改革,和理想方案的差距還比較大。

2)土地改革

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該如何改革?應該形成城鄉統一大市場。

這方面我要多說一句,我們很多地方在土地改革時,隻拿土地實現集約化利用,這是不對的;要從基本的意識形態、法律以及實際操作上去改革。

過去70年,中國有一個群體是一直在做貢獻的,就是農民群體。

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裡,農民群體通過農業工業做貢獻支撐全國;改革開放40年,農民群體實際上是通過城鄉土地剪刀差來支撐城市,繼續給全國做貢獻。

現在改革開放已經42年,新中國成立也71年了,在推進土地改革時,我們務必要明確一點,一定要反哺農民,讓農民成為有產者,把土地交還給農民,實現城鄉統一大市場。

這點對我們經濟下一步可持續增長,擺脫疫情沖擊,啟動消費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但現在這個問題由於現行法律和傳統觀念的束縛,推進起來困難重重。很多地方發生了一些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景象,打著土地集約利用的燈號,變相剝奪農民的土地。這是完全不對的。

所以在土地改革上,可做的文章非常多,一定要重溫「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一定要踐行黨的大眾路線。

4、未來幾年,盡量務實一點

對普通人來說,未來幾年應該如何自處?

我認為,應該認清形勢,提高認知能力,採用收縮型的生活方式。做夢不要做得太大,盡量務實一點,沒辦法跳槽的就別跳槽,能保住工作的就保住工作,有投資能力的可以抄底。不同人群的情況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簡單來說,要穩住基本盤,守住風險底線,敏銳抓住機會。

但歸根結底,看清本質是最主要的。因為所有選擇,都跟你的認知水平有關。

所以我們應該採取一個實事求是的態度,既不要過度樂觀,也不需要過度悲觀,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作狀態。無論你是打工、創業,還是投資,一定要想通透一些。

口述: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版權聲明:部分文章在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