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日前,龍湖內部論壇聊天截圖流出,一位剛入職兩個月的新員工po文稱讚公司有溫度的管理文化,不料引來老板吳亞軍的高度關註,直接炮轟「把公司比作家」,為公司的執行層敲響警鐘。
吳亞軍還表示「龍湖的行政和中後臺,以支持公司效率和業務成果為第一目的,標準是‘關愛不寵壞’!所謂無微不至的關懷,是公司營銷隊伍中沒有目標感和方向感的人太多了」。
「把公司當成家」,其實對於員工而言,是一種慢性消耗。在過度溫情的公司內部,員工很容易忽略自我成長的路徑,危機意識減弱,導致成長停滯。
理性的職場人應該明確自我與公司的界限,在公司能夠提供的平臺上盡情生長,但是也要將自己從中剝離開來分析。
為什麼不能把公司當成家?
1、界限不清,過度感情黏連成為負擔
《安家》中魚化龍在門店團隊集體辭職後,認為自己應該感恩公司的提拔,沒有與團隊一起離職,自己留在門店,但後來卻慘遭解除店長職務,成為門店的一名普通銷售員。不僅如此,還遭到新店長的多次刁難。
基於職業道德的層面來說,職場人應遵循與企業之間的契約關係,但是不應有過度的感情黏連,否則容易讓自己掉入感情黏連的錯誤。
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係,不應該完全以情感為紐帶,這不利於員工客觀公正地面對企業,在自己離開公司時容易感情用事,擾亂自我的規劃路徑。
2、過度渲染「家文化」,成為職場PUA的陷阱
很多企業以「公司就是家」當做給員工「洗腦」的企業文化宣導,當做企業壓榨員工的武器。這樣不對等的付出關係,很容易讓職場人陷入「PUA」而不自知。
「家文化」的渲染,讓員工認為企業具備家的屬性。同樣,員工應該懷有感恩的心對待企業和上級領導,尤其是公司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與其共患難。這樣的企業,用道德綁架的方式給員工制定了條框,使得員工被迫服從。
職場中員工與企業的關係,除卻在有效勞力關係中之外,應該是相互獨立的,不應被道德綁架,更不應被洗腦約束。
3、長期溫情浸泡,消磨奮鬥的動力
去年,甲骨文公司大批量裁員,雖然很多大公司打出了接收團隊全盤的燈號,但因甲骨文一直倡導人性化辦公,很多年齡偏大的員工在新型互聯網公司中並不十分適應。
職場中,很多人以為身處大公司,就真的把公司當成家。工作的暫時穩定性,讓他們誤以為可以一直這樣順風順水。長期的溫情浸泡,使他們喪失了奮鬥的動力,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
當經歷職場風波或者企業出現變動時,像巴菲特所說:只有當大潮退去的時候,你才能知道誰在「裸泳」。
如何平衡企業溫情與獨立成長的關係?
1、分清界限,不把平臺賦予當成自我優勢
分清情感的界限,客觀公正地對待與企業的關係,才能自主解決問題,不拖泥帶水。
除了分清情感的界限,還要分清能力的界限。在企業中,企業的賦予,不能當成是自我優勢。所謂「不把平臺當本事」就是這個道理。
《對賭》一書中說:人們都會習慣性地把成功的原因歸結於自己,而把失敗的原因推卸給別人。這叫做自利性偏差。
我們要避免自利性偏差,剔除企業平臺具備的有利條件,將自己的能力進行羅列分析,這才是自己的能力所在。只有自身具備的能力,才是更換平臺時所具備的底氣。
2、關註市場,不因內部平臺忽略環境動向
市場環境不斷變化,企業隨著發展周期不同,也會採取不同的發展策略。企業的總體戰略分為三種:發展型、穩定型和緊縮型。採取緊縮型發展戰略的企業,說明企業發展周期處於低潮期,這樣的企業會出現滯後於市場的情況。
如果隻局限在企業內部平臺,會影響自我判斷。在企業比較人性化管理的環境下,容易忽略對於外部市場的發展變化。
自身能力的評估不能隻在內部平臺看問題,應該打開平臺,向外剖析,才能不斷了解市場動向。跟隨市場不斷動態調整自己的能力水平,才能在整個的人才市場環境中保有競爭力。
3、始終成長,不把短暫安逸當成奮鬥終點
不管是更換平臺也好,在同一平臺多元化發展也好,職場始終注重的是「結果導向」,企業的最終目標是高績效運營。如果因為自己的成長,跟不上企業的發展或者時代的發展,被淘汰是遲早的事。
一位龍湖員工曾這樣評價吳亞軍的管理風格和處事之道:「她是一名公私分明的老板,把公司的長遠發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她說只有那樣做才對得起龍湖集團所有的員工。在管理方面,她絕不會任人唯親,她曾經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考慮,含著眼淚請辭過老部下。」
「晴天修屋頂」是底氣也是預見思維,短暫的安逸不能當做奮鬥的終點。
企業倡導「公司不是家」這種理念,主要目的是希望企業管理能夠回歸本質,而職場人應該遵循的也是這樣的理念。我們所期待的是,在平等的聯盟關係中,與企業形成和諧對等,通過奮鬥換取幸福的同時,實現共同進步。
不把企業當成家的職場人,會更加理性地面對自我能力與人才市場的對比,可以將自己放到更適合的位置上,實現人崗適配和自我能力利用最優化!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