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發表觀點稱,備付金的所有權歸客戶所有,但是一旦資金轉移到支付機構後,消費者就失去了管理權。支付機構就可能會占用或挪用,消費者權益就會受侵犯。既然如此,在權威機構進行存管就顯得非常必要,等於完全杜絕了備付金被占用和挪用的風險,而且還增強了支付用戶資金的安全系數。宋清輝補充說,對於普通用戶而言,支付機構失去與銀行的議價權之後,可能會導致「羊毛出在羊身上」,支付用戶的免費紅利將逐漸消失。
備付金「移交」致支付巨頭「躺息」時代結束
當躺著吃利息的好事難以為繼之時,支付行業又該如何抉擇?
法制日報《法人》記者 趙青
隨著備付金100%集中交存央行的做到,第三方支付躺著賺利息的時代也隨之終結。
根據央行2018年6月發布的《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到2019年1月14日支付機構必須將自己手中握有的規模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至人民銀行在各地的分支機構,並且撤銷在商業銀行的其餘備付金帳戶。
1月14日,螞蟻金服發文表示,支付寶積極落實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和斷直連等相關要求,到2019年1月14日,已經完成了斷直連、備付金集中存管和備付金帳戶銷戶。
隨後,騰訊金融也公開聲明:「作為第一家接入網聯的支付機構,財付通積極支持央行對備付金的統一管理和規範。財付通已按照央行要求的進度,完成帳戶備付金100%集中交存央行的工作。」
根據易觀數據顯示,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與財付通旗下微信支付分別以53.76%和38.95%的市場份額占據支付市場絕對份額。
兩家最大的支付機構相繼交上完成備付金集中存管的答卷,無疑成為支付行業進入存管時代的一個標誌。
「斷直連」、重回四方模式、備付金集中存管,央行這只「有形的手」對第三方支付行業整肅調節之後,「無形的手」如何重塑行業生態和格局則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看點。
萬億規模背後的亂象與風險
支付機構的備付金是指支付機構預收客戶的待付貨幣資金,也就是沉淀在支付機構帳戶內的資金。舉個例子,我們用支付寶買東西的時候,都會先把錢打到支付寶的平台,然後我們收到東西確認收貨之後支付寶再把錢轉到商家帳戶里。那在我們買了東西到收貨期間,這筆錢就是備付金,它既不在我們手里也不在商家手里,是在第三方支付機構手里。
類似這樣的備付金池,微信、京東、百度錢包等幾乎所有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都會有。因為客戶備付金是以支付機構的名義存放在銀行的,對銀行來說也是一筆可觀的存款。
十字財經創始人李意安在接受《法人》記者採訪時表示,備付金並不是第三方支付行業獨有的存在,卻是一個與第三方支付業態伴生的存在。早在2011年之前,備付金的利息歸屬就一度是行業熱議的話題。
「當時的討論是,如果利息給到用戶,備付金就等於擁有了儲蓄的功能,而如果利息給到支付機構,備付金的本質是用戶所有的,錢就是支付機構白賺的。這是一個天然的矛盾。」李意安說。
2017年6月,央行開始在「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中更新「非金融機構存款」數據,而這一數據主要體現的就是第三方支付機構交存到央行的備付金存款。
據此數據顯示,非金融機構存款的資金從2018年1月初的1237.57 億,增加至2018年10月的9956.91 億。而央行發布的最新金融統計數據披露,目前這一數據已突破萬億。根據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估算,支付行業每年的備付金利息收入可達到70億元左右。
這樣龐大的備付金在2017年初之前一直由支付機構自行在多家銀行開立的帳戶分散存放。支付機構通過虛擬帳戶與多家金融卡綁定,做到在自有帳戶內完成模擬跨行匯款。這讓規模巨大、分散的資金流動遊離在央行的監管之外,衍生出了一系列金融風險。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備付金挪用是此前存在的主要風險之一。除了挪用風險之外,支付機構不受監管的跨行資金清算,也存在為洗錢等犯罪活動提供通道的風險;同時支付機構通過備付金賺取利息收入,也偏離了提供支付服務的主業,一定程度上造成支付服務市場的無序和混亂。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認為,集中交存為資金安全提供了權威的衡量尺度,有利於為第三方支付行業正本清源,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另外,支付基礎設施如網聯的建設,有利於明確商業銀行、清算機構、支付機構等主體分工,推動各方共建更高效的服務體系。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發表觀點稱,備付金的所有權歸客戶所有,但是一旦資金轉移到支付機構後,消費者就失去了管理權。支付機構就可能會占用或挪用,消費者權益就會受侵犯。既然如此,在權威機構進行存管就顯得非常必要,等於完全杜絕了備付金被占用和挪用的風險,而且還增強了支付用戶資金的安全系數。
支付用戶「免費」紅利可能將消失
規模如此之大的備付金集中存管,會有哪些影響?
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備付金從支付機構手中「移交」至人民銀行,又暫不計息,對行業及公司自身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在薛洪言看來,對於支付機構而言,備付金集中存管主要有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備付金利息收入。集中存管後,央行不對支付機構備付金支付利息,支付機構少了一塊收入;二是與銀行議價權的消失。攜備付金存款優勢,支付機構不僅可以獲得利息收入,還可以就管道費用與銀行討價還價,獲取更優惠的費率,備付金集中存管後,銀行失去了備付金存款,也就沒有動力在手續費上讓步。
同時,他還強調,真正的挑戰並非是顯性的利息收入,而是存款議價權消失後,支付機構與銀行管道就支付費用的重新定價壓力。這個壓力,支付機構難以獨立承擔,只能將壓力向用戶端傳導。
宋清輝補充說,對於普通用戶而言,支付機構失去與銀行的議價權之後,可能會導致「羊毛出在羊身上」,支付用戶的免費紅利將逐漸消失。
對此,李意安亦向《法人》記者分析稱,此前,備付金的一個重要用途是可以作為與銀行談判的重要籌碼。從快捷支付時代到二維碼支付時代,所有關於系統、通道和收單費率的談判,備付金都作為存款成為一個談判的重要依據。包括電子銀行的推廣,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互聯網巨頭的發展助力。從快捷支付時代的支付寶開始,到二維碼支付時代的微信支付,銀行們的自身戰略一直被巨頭們所左右。
「為了接入對方的場景和系統,銀行們需要讓渡一些權力,包括交易手續費。線下可能還有所謂的分潤比例。而眼下,備付金集中存管導致的存款流失固然讓銀行覺得痛苦。但另一方面,對各大銀行的網路金融部等部門而言,則可以從對兩大巨頭的深度依賴中解脫出來。」李意安如是說。
行業或重新洗牌
當躺著吃利息難以為繼之時,支付行業又該如何抉擇?
李意安指出,第三方付款平台最重要的舉措是全面轉向B端的戰略升級,通過為B端提供更完備的生態,從而創造更多元的收入結構。
平安壹錢包CEO諸寅嘉也曾明確表示,隨著央行指令的貫徹實行,行業必然會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不過這也會推動著支付行業向更為精深的科技服務方向轉變。但短期內完成集中交存,也會使得一些小型的支付機構徹底失去生存能力,對此,央行也在進行著下一步的修改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縱觀整個行業,對於一些已經擁有一定市場份額、商戶基礎和風控能力的支付機構而言,備付金利息的消失在某種意義上啟動了一輪新的、小範圍的洗牌,也促進了一輪行業生態的重構。」李意安表示。
英凡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米羅撰文認為,目前支付行業顯然已經走到十字路口,支付的未來之爭,不在於什麼備付金利息、直連間連,而是生態之爭,支付終將普通化為一種基礎工具,嵌入到生態之中。而打造怎樣的生態,選擇哪個垂直細分,是深耕C端,還是挖掘B端,這才是重中之重。原標題:備付金「移交」致支付巨頭「躺息」時代結束
稿件編審:賈寶元 編輯: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