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對資本市場改革的解讀正流於「萌化」,而真正要緊的獨立機構投資者建設,更需要得到所有人的關注。唯有它,才能拯救證監會主席於火山口。
2月27日,中國證監會新一任主席易會滿首次亮相新聞發布會。
在發布會上,易會滿就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以及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等進行了闡述,並回答了記者提問。
對於股民關心的「行情」,他並未過多涉及。不過,「火山口」的說法可謂一次創新。
「火山口」源自於中國證監會第一任主席劉鴻儒,他當時曾說,這項工作(當證監會主席)是火山口,實在要我做,時間也不能長。
在外界看來,火山口的意思是證監會掌握著決定誰可以上市的權力,因此要妥善處理各方利益訴求,非常棘手,猶如坐在火山口。
不過,易會滿則對火山口進行了另一種解讀。他說,證監會的職位是一個火山口,我們的工作直接面對市場,每天都在做現場直播,不管願不願意,不管喜不喜歡,這個月我已經感受到了什麼是火山口。
顯然,這兩種解讀的差別很大,這也說明了易會滿的智慧。
2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易會滿,副主席李超、方星海,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黃紅元,證監會首席律師焦津洪介紹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垂直監管
實際上,中國股市的深層問題絕非證監會主席可以解決,它有賴於更高層面的持續推動。比如設立科創板,這便是高層決策,因此推進迅速。
科創板是窺測資本市場變革最好的管道。
科創板有兩個標籤,一是註冊制,二是上交所。
以前,企業要在A股IPO,必須由中國證監會下設的發審委「核準」。所謂「核準」很大程度是「審」。在實踐中,「核準」早已淪為一種近似審批的制度,早已違背當年核準制改革的初衷。
而科創板的推出有兩層意義,一是實施註冊制,以後不再「審」。二是能否上市的「決定權」從北京轉移到了上海(上交所)。
某種意義上講, 這是一種城市經濟的競爭,也可以說是央地在財金權力分配上的一次調整。
另外,科創板也容易讓人回憶起1990年代初,中國股市草莽味十足卻充滿活力和野性的歲月。那個時代,上交所和深交所並非直屬於中國證監會,而是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地方政府。
從消極的角度看,資本市場必須是全國統一的市場,資本作為一種要素,它必須在國內充分自由地流動,如果地方政府的意志過度介入資本市場,就很容易引發市場分割、市場混亂以及其它社會問題。
但從積極的角度看,深圳和上海兩個市場的競爭,必然也使得雙方有更大的企圖心去做好市場的治理。因為,它們都希望吸引更好的公司和更有實力的機構投資者。
但遺憾的是,之後的垂直管理取代了交易所競爭。而科創板重新賦予上交所以重要地位,顯然意義深遠。不過它是否指向了資本市場改革的某些大趨勢,還有待觀察。
12省市真金白銀重獎科創板上市,最高1600萬。
賦權市場
科創板的進步意義是有目共睹的,在科創板一系列制度建設的文件中,我們很容易發現諸多「亮點」。
比如,科創板股票的漲跌幅限制放寬至20%,新股上市後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通俗些說,其意義在於,給投資者更快的「逃跑權」,給爛公司更嚴厲的懲罰度。反過來,也給投資者和好公司更大的「買入權」,以及給好公司股東更大的獎賞。
以前,爛公司股價崩潰的時候,投資者多半會被10%的漲跌幅限制鎖住。遇到好公司,同樣被鎖住,根本買不進去。因此,10%的漲跌幅限制長期都被認為是中國股市的一種惡劣制度,它一直都在保護那些爛公司。在科創板,未來的漲跌幅限制或許會有所松動,從10%變為20%。
此外,允許符合科創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允許符合相關要求的特殊股權結構企業和紅籌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虧損可上市」,「特殊股權結構可上市」,這兩點是對此前上市邏輯的顛覆。以前上市必須盈利,旨在支持創新企業的創業板也是如此,主板、中小板更不用說。有觀點認為,這迫使那些希望上市的公司在IPO之前,進行財務造假,最後是二級市場的股民買單。
另外,特殊股權結構則意味著以前同股同權的硬性要求出現了軟化,可能給創業者更大的對企業的控制權,比如實施AB股制度,創始人手中股權的投票權是別人的很多倍。這將更有利於支持創業家的創業熱情。
總之,這些都是制度創新,它將更大的權力賦予市場,即使是股民的「逃跑權」更大了,這也必須被看成是一種制度進步。
科創板設50萬門檻, 85%股民或不能直接參與投資。
機構投資者
但是,另一種制度建設可能同樣重要,即要大力促進資本市場獨立機構投資者的發展。為什麼?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分析。
機構投資者是中小投資者股權集中之後的的代理人,它有利於發揮市場博弈一方的規模經濟。這是什麼意思呢?一個股民的利益遭到大股東侵害,要維權,訴訟的成本太高,所以乾脆不去維權——這就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現實。
但如果是機構投資者,則完全不一樣,它們集中了成千上萬個中小投資者的股權,去和違法圈錢的大股東打官司,不但更加專業,而且有規模效應,訴訟的平均成本也更低。
於是,問題來了:中國有這麼多基金公司,為什麼沒見到那些違法圈錢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被基金公司拉下馬呢?這個問題問到了本質。
中國的大型基金公司,主要是公募基金,它們在股權結構上存在某些問題,或者是地方國有背景,或者就是一些民營財團的子公司。這種缺陷,導致它們無法形成一種真正的激勵。
它們根本不獨立,不獨立於那些資本市場的大玩家,無法「有恒產者有恒心」。所以,我們看到了很多老鼠倉,基金經理竟然坑害自己的「基民」。
在科創板的諸多文件中,有這樣的表述:對個人投資者的資質規定為,證券帳戶及資金帳戶的資產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並參與證券交易滿24個月。
以上規定的初衷很明顯,強調投資者的「適合性」。換句話說,和現有A股的散戶相比,科創板的散戶更加「老江湖」,更加「有實力」。因此,對風險的甄別和承受能力更強。
這是一個有進步的變化,指向是對的,即不但考慮供給側——上市公司,券商等,而且考慮需求側即投資者適合性的問題。但不妨更進一步,通過資本市場的制度建設和革新,大力發展更多、更強且獨立的機構投資者。
實際上,唯有獨立的、強大的機構投資者,才有可能拯救證監會主席於火山口。火山口的根源是,在核準制之下,證監會有著「決定誰成為億萬富豪」的權力。而在發達市場,證監會的主要功能並不是「決定誰成為億萬富豪」,而是「抓壞人」。
在註冊制之下,「決定誰成為億萬富翁」的是獨立的機構投資者,它們決定了一家公司IPO的成功與否。同時,它們也受到信托制度的約束,再加上自身股權激勵的原因,它們會對大股東和權貴形成的強大的制衡。此外,再加上熱衷訴訟的律師集團,資本市場將達到一種良性的力量均衡,而不是惡性的利益均沾——除股民之外。
不過,以上只是一種改革深化之後的理想狀態。
股市漲跌,是個資金進來多少,而且願意呆多久的問題。本質上講,是個信心問題。信心又有長短之分,短期的信心靠的是對資金流入管道的放鬆,比如配資監管的裁量。而長期的信心,則有賴於制度的構建。
顯然,後者更重要。
作者 | 南風窗常務副主編 譚保羅 [email protected]
新媒體編輯| 鄭嘉璐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GINNY
(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熱文推薦 一根頭髮引發的血案 奇葩楊奇函 回來吧,李雲龍! 通州,通了 特朗普宣布推遲加征關稅,下一步怎麼走? 奧斯卡最佳影片,不出所料,還是「政治正確」 南風窗讀書會系列活動(第四期)現已開啟報名 (已添加「阿窗」進群的粉絲不必重復添加)
快遞到家,享受最佳閱讀體驗
點擊發現更多好物
覺得文章好,點讚一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