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未來銀行通過子公司全權經營理財產品這事兒,基本上是落地了。簡單來說就是凡是成立了理財子公司的銀行,今後本部就不再銷售理財產品了,這部分業務完全以子公司形式展開。而銀行理財可投資的標的也變得豐富起來,比如股票、非標債權等。銀行子公司,從此就和其它資產管理公司站在同一陣營了。
銀行上哪兒都能砸出大坑
也不是所有銀行都能把這塊業務分割出去,註冊理財子公司需要達到10億元資本金門檻,這樣看來除了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外,地方銀行中能夠達到這個級別的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的不算太多。10億註冊資本是個什麼概念呢?大陸知名的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管理量和品種都名列前茅,註冊資金也只有2.38億元。
銀行無論踏入哪個行業,都因為體量巨大而自帶bug——銀保監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為22.32萬億元。這當然是他的優勢,至少在資金周轉、風險控制、品牌信任方面,沒有任何一個平台能夠與銀行媲美。但這也給銀行帶來了許多束縛。
通常我們認為理財產品的銷售是銀行的表外業務,但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做到獨立風險核算,反而像是在變相「攬儲」,那麼反過來當保本的理財產品虧損的時候銀行用儲蓄補上這個窟窿,仿佛也是合理的了。
銀行自負盈虧=投資者自負盈虧
這當中的風險不言自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理財子公司的模式能夠從根本上讓銀行儲蓄貸款業務與理財脫鉤,銀行從「補血奶媽」的角色中轉變為授信給其他機構的服務商,對於風控肯定是一件好事。
理財子公司自己獨立計提準備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那麼你想投資什麼也都可以了。私募公司要有私募牌照,基金公司要有基金牌照,但銀行不一樣,他什麼都能代銷代賣,同樣的,他的子公司也就同樣擁有這張「萬金油」牌照。按照「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銷售的產品不僅包含傳統的理財產品,也包含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信托產品。不僅如此,銷售管道也不再局限於銀行業金融機構,任何銀保監會認可的機構都可以代售子公司的產品,未來或許可以與大型互聯網以及第三方財富公司進行合作。這意味著,今後我們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直接購買銀行理財,而這些互聯網平台也可以為子公司提供數據、經營或技術服務等。
理財產品1元起購
具體來說的話,未來我們可以在銀行子公司的產品中見到一些新鮮事物。首先是股票,允許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這對於一直渴望新資金流入的A股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第二點在於銷售起點,由餘額寶帶動的貨幣基金近五年來瘋狂挑戰這銀行儲蓄的底線,衝突點莫過於銀行理財產品門檻隨著風險不斷提高至少也要五萬,而且封閉期限太長;而貨幣基金認購起點低、購買靈活,有了這套殺手鐧,即使最近餘額寶的收益率連續跌破3%,也能依然大行其道。也許是出於同樣的考慮,銀行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不設銷售起點,貨幣基金同樣1元即可購買,而股票和債券型也只有1000元。與此同時,也不強制要求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時來到櫃台進行面簽,這樣投資者可以選擇電子管道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這對於連買菜都不想出門的年輕消費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而且對於地方性銀行,也許是開啟跨區域經營的預告。
銀行成立子公司,與母行進行風險隔離,阻斷的背後就是對打破剛性兌付的重要前提保障,這也是在告訴我們投資者,「保本」的時代正式過去了。銀行子公司並不受《商業銀行法》的限制,自然就沒有銀行這個大體系來幫他背書,能夠施展手腳不再需要借助多層嵌套去投資那些非標資產,這在法律主體地位中和基金、信托擁有同樣的主體地位。子公司自負盈虧的前提是,投資者自負盈虧。
是合還是分?
與已經成熟的公募基金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相比,銀行的一大明顯缺陷是投研能力較弱,過去他們的傳統業務在固收類投資,而成立子公司後允許他們可以直接投資A股,這需要銀行盡快培養起自己的股權投研團隊來。而在日後,銀行子公司到底是專注於自身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優勢利用差異化,還是拓展權益類產品加入資管公司的混合大戰中,或者尋求與其他資管公司的合作,我們拭目以待。
目前五大國有銀行均宣布設立理財師子公司計劃,註冊資本分別為:工行160億元,建行150億元,農行120億元,中行100億元,交行80億元。股份制銀行中的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廣發銀行和中信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中的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江蘇銀行、杭州銀行和徽商銀行均已打算設立理財子公司。由於10億註冊資本門檻的存在,一些資管能力較弱的銀行可能會退出市場,部分評論論提出,一些規模較小的中小銀行,可能會由於資質原因無法設立理財子公司,從而回歸銀行最初的存貸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