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VC基金總裁張睿的新辦公室,仍處處彰顯著財富的氣息——敞亮的大廳,寬大的黑色真皮沙發,內附浴室,鋥亮的大理石地板……一面牆的正中央,高懸手持吐寶鼠的黃財神唐卡,鑲有金邊,被兩尊熠熠生輝的紫水晶洞拱衛著——這是風水學中的「明財位」。
但張睿自己知道,這些派頭與體面,不過是一家與金錢密切相關的機構最後的遮羞布罷了。隨著公司管理的唯一一支VC基金走向清算,新資募集又困難重重,這塊遮羞布或許很快被扒下。
這距離他的VC公司成立並開始運作,才四年多的時間。2014年至今,張睿經歷了風投行業的「冰火兩重天」:辦公室從寸土寸金的國貿三期搬到靠近西四環的車道溝,出了地鐵還要步行20分鐘。曾經出門的標配是BMWSUV和專職司機,如今出去談生意,還要和朋友借車。
張睿的經歷並非孤例。過去三四年間,大部分一級市場從業者都坐了趟「雲霄飛車」。錢、人大量湧入,新的投資機構多如牛毛,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日子仿佛還在昨天,資本寒冬就猝然到來了。
時間窗口如此狹窄,大部分新成立的創投機構僅能募集和管理一支基金。根據CVSource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國內VC/PE機構中,在管基金數量為0支和1支的,占比超過60%。也就是說,目前國內市場上有6成VC/PE機構還未募集到第二支基金。
不過,國內VC/PE通常採用「3+2」或「5+2」模式,意為基金持有時間為三年或五年,可延長2年。因此,由於在管基金還未到期,部分機構還能依靠管理費過活,可以說是「僵而不死」。這類VC/PE被海外投資圈稱為「僵屍基金」(Zombie fund)或「日落基金」(Sunset fund)。
在美國,僵屍基金現象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大量湧現。據Coller Capital數據,2008年美國VC/PE基金持有的未變現淨資產價值約為2200億美元,比1999年以來的任何一年都多。其中的關鍵原因是2008年市場資金供給急劇下降,眾多VC/PE無處補血,最後淪成了僵屍機構。
如今國內眾多VC/PE面臨著相同的處境。「2014、2015年成立的那波人民幣基金,現在手里的子彈基本所剩無幾。」 遠海明華母基金的一位高管告訴投中網,「它們多數正處於第二支基金的募集關鍵期,很多項目還沒有退出或得到階段性發展,投資能力還未得到驗證,寒冬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