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市場交易就是簡單的一買一賣,但在這一買一賣的背後,隱含著投機者不同的觀念、意識、目的、動機,反映出投機者的價值觀、市場交易理念、對待金錢的態度、對待風險的態度等等。市場交易的成敗,投機者在金融領域的最終命運,固然受一些偶然的、意外的因素影響,但最根本的深層次原因取決於一個投機者的綜合素質,即一個投機者的人生修養和境界。
投機者的修養和境界依賴於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對市場的理解,對市場交易中一些重大的原則性問題的認識深度;另一方面是投機者對自我的認識,包括對自己的心理弱點、性格缺陷、思維、行為習慣等主體內在世界的了解程度。這兩方面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投機者的自我認識越深刻,對市場的理解就越深入;反之也是。因為市場價格的變化是成千上萬投機者觀念、心理、情緒碰撞的結果,而這種結果一旦變成現實,又反過來影響人們的觀念、心理和情緒,這是一個典型的反射過程。
一個成功的股票、期貨投機高手,往往具有深刻的市場見解,也能洞悉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在這兩方面達到很高的層次。投機之路是一個漫長的修煉過程,投機者在摸索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難以想像的困難,大多數人最終不能抵達理想的彼岸。但是,一旦你突破了自我的局限,超越了平庸凡俗,就會有巨大的收獲。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一個投機者的修養和境界不達到一定的高度,這一切就無法避免,許多錯誤永遠無法解決。因為本來,市場交易中所謂的對錯就是相對的,不同類型、不同經歷的投機者所面臨的問題並不一樣。數不勝數的所謂錯誤只有在事過境遷,投機者的思維、認識、境界到了一定層次以後才能恍然大悟。
在此以前,盡管你在市場交易中殫精竭慮、苦苦掙扎,努力想避免各種各樣的錯誤,結果總是令人失望的。你注意了這一方面的問題,錯誤就會從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來。就像一個新手開車,注意了前面路上的障礙,卻忘記了後面和旁邊的危險;注意了手上的動作,卻忘記了腳下油門和剎車的位置。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多數市場參與者日復一日,像噩夢一樣無法擺脫的錯誤,只能隨著投機者的修養和境界的提高而被超越,被消解,而無法在當前的境況下徹底消滅,不再重犯。例如,投機交易中的止損問題、市場新手衝動性交易的問題,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投機者整體的交易理念、修養、境界不到一定的高度,這些錯誤就難以徹底解決。
減少交易次數和尋找自己的「短板」
巴菲特曾經說過,如果商學院的學生畢業以後,拿一個卡片來打洞,買一只股票打一孔洞,那麼,終其一生,一定是卡片上洞洞最少的學生成為巨富。
錢在這里從活躍的投資者流向有耐心的投資者。許多精力旺盛的有進取心投資人財富漸漸消失。
從我自己的交易單上可以看到,獲利最多的月份交易次數往往是最少的;相反,出現虧損的月份往往伴隨著頻繁的交易。
無論是來自投資大師的教誨,還是自己的實踐都充分說明減少交易次數的重要性,這是從無數次金錢損失中獲得的深刻教訓。頻繁的操作,不但使得自己迷失方向,從一個彈坑跳到另外一個彈坑,卻無法躲避虧損射來的子彈,更別說帶來交易稅、手續費的巨大費用支出。
由此我們可否從限定自己開始,一個月交易次數一開始最多不能超過3次,習慣以後每月逐漸減少,慢慢的把少操作、不操作當成一種習慣。
股市最終取勝的關鍵不是靠技術而是取決於你的心態。不追漲殺跌,不頻繁交易,這是一個成功投資者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它有多少塊長木板,而是取決於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如果圍成木桶的木板絕大多數都是長的,惟獨有一塊是短的,那麼木桶里的水就會從短木板處流走。這就是傳統的木桶理論,或曰「短板效應」。
股市中「長木板」相當於投資者的長處或優點,而「短木板」相當於人的短處或弱點。一般來說,投資者大多數都是有一定投資技能的,有的擅長基本面分析,有的擅長技術分析,有的擅長估值分析,但為什麼會常常出現投資失誤呢?原因就在於投資的最終收益往往不是取決於投資者擅長的方面,而是取決於投資者最不擅長的方面。
在所有的「木板」中,最短而又最重要的那一塊,莫過於投資者與生俱來的人性弱點。這些弱點包括缺乏耐性、貪婪恐懼、浮躁衝動、患得患失、隨波逐流、眼紅手癢、不甘寂寞,等等。一句話,總是跳不出圈外,從而總是迷失自己。
可以這麼說,只要你是一個心理正常的投資者,那麼以上人性的弱點肯定會或多或少的在你身上體現出來。但是在投資中,它恰恰就是那塊「短木板」,往往是致命的。而成功的投資人生,就是不斷克服「短板效應」的過程。
但是,做比說難上萬倍,知與行的距離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經歷一輪完整的牛熊轉換,不經過金錢的累累虧損,你是絕對體會不到的,因而也是很難成熟起來的。一旦你知了也能行了,而且成為一種習慣,那麼,你會發現成功的投資其實是,既簡單又快樂。
「唯有高檔賣出,才是獲利,唯有低檔時,你有錢可以買入,才是贏家。」賣出後,就好整以暇的等待低接的買點吧!「休息」也是一種操作哦!
股市最後的贏家,是那些會休息的人。看好後買進,買進後就休息,等待賣點,賣出後又休息,等待買點。
老投資人常告誡我們「順勢而為」,「看得準時進場,看不準時觀望,看不懂時休息。」有的人深怕營業員太閒,沒業績,每天都參與交易。短進短出的結果,只是減少荷包里的銀子,增加自己受傷的機會,尤其是在空頭的浪中,一日做三回,做到荷包瘦的彼彼皆是。
多頭時做多,空頭時做空,箱型整理時,可以少量高出低進,短線應對。但當大盤無量無價的情況下,我的建議是「休息」。這是股市的節奏,抓到節奏才會舞姿曼妙,悟透節奏才能與盤共舞。其實,休息也是一種操作。大盤無量之時,波動必定很小,所謂水淺無大魚,沒有成交量的盤,必定非常沉悶,與其在此時費神進出,不如去旅遊走走。每年年底或暑假,大戶人家會結伴去國外旅遊,慰勞一下一年的辛苦,那麼你何不也暫時離開,忘掉行情,逍遙一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何妨放鬆一下自己,讀幾本好書,拜訪朋友,陪陪家人,看看風景,說不定你可以在休息中發現一種新的觀念,對自己的操作有一番新的看法。
有很多交易贏家都是做波段的,盤中不看盤,只看日線收盤點決定多空。
有句話說「不看盤的人賺最多」,信不信?為什麼呢?離電視牆愈近的人愈容易貪,離電視牆愈近的人愈容易怕,離電視牆愈近的人愈容易手癢,不知你同意否?
放大你的格局,不但要只看點,也要注意面。只看點,容易見樹不見林,會看點線面,才可見樹又見林。
股市里面也有很多信息,如技術面的量、價、k線、指針、時間…,基本面的營收、訂單增減…,經濟面的貨幣供給額、外匯…,政治面的政爭或兩岸消息…,但歸結出來,都在一根一根的K線里面,k線圖就是氣象預測中的衛星雲圖,你可以從里面研判,然後下一個結論。現在是空頭的反彈,對不對?是否真的如此?總是心里有個譜不是嗎?
多頭的浪中,股票可以一飆就好幾倍,你當然要在股票中做多,但是空頭浪中,交易卻有很好的發揮空間,至少它提供了比較公平的交易制度。
股市乘浪要看天色,浪的高低要看官意。貪與懼是操作上的兩大敵人,對看盤族來說,是藏在心里的無形殺手,往往投資人在被自己「謀殺」了之後還不自知。害怕資金縮水,手中有多單,就怕它跌,尤其若到了成本之下,更是恐懼之心油然而生。若上漲就歡喜,真巴不得再漲快一點,而忘了戒慎小心,這是人類的本性如此,怪不得天怨不得人,而莊家正好利用這種人性的弱點上下其手,故意讓你起貪心來追價,好把股票賣給你,殺得讓你起懼意而殺低,然後它又一把撈起,簡單的說,莊家工於心計,我們輸的不是技術而是心理。
其實股價(尤其是指數)的波動,有其自然的節奏,它會依循供需法則,往阻力最小之路線前進,我們只是依照過去統計的機率模式,找出它可能的路線,做我們的買賣決策。
k線的浪頭是轉折的起點,每天選五檔浪做預備,符合切入標準就勇敢進場,進場三天內,你可以知道莊家要不要造浪,有沒有出現莊家都守不住的點,出現了,你就趕快跑,沒出現就是續抱,如果一直都不動,也不必和他耗,反正隨時有預備的股票可以替入。
續抱以後的k線如何,並不是挺重要的,因為此時,我喜歡用均線來控盤,均線是最美麗的浪,平滑、穩定、不必什麼判斷,更重要的,均線其實是一種很好用的趨勢指針,有方向、有力道、有轉折。
其實,談的最多的就是均線,也就是控盤線,操作上主要的依據也是控盤線,如果你想在市場上輕鬆操作,均線是你必須用心去挖掘鑽研的一門功課,均線里面有無盡的寶藏,均線好比一條連通管,可以將股票市場上的資金無聲無息的引到你的戶頭,雖然未必會變成爆發戶,但乾旱期也不必擔心沒水喝。
等待,就是等量價k線作最後的確認,是確認莊家也出手了的訊號而已。莊家是要替我們賺錢的人,但你也要看得懂莊家的訊號。
許多成功交易者使用「在前一天收盤價突破點上進行買賣」這條規則,來決定何時建立新合約或增加合約。交易價格高於前一天收盤價時才買進;或交易價格低於前一天的收盤價格時賣出。簡單的使用「市場動力哲學」規則,等待價格突破前一天的高點,在這種有利的情況之下才會下單,因為這是最省時間的下單選擇方式,也是最可能買在發動點的方式。
開盤價突破昨日高點,可能暗示當天或以後數天交易的動向。如果市場突破開盤價的上限,你就買進,如果突破點在開盤叫價的下限就賣出,這是一個良好的價格動向的暗示,尤其以在利多或利空消息報導後為然。
在買賣當中,不要被別人的意見所左右,不然你會一直改變心意。一旦對市場動向有了基本看法,就不能讓自己輕易受影響。你的身旁總有一些人給你一些似乎合理的意見,讓你轉換多空的方向。如果你聽了這些外在的意見,將會誘使你改變心意,到頭來你會發現,能使你獲利更多的,竟是你自己原來的看法。跳高攻擊,高點不見買力衰竭之時,也沒有立刻放空的理由。所以只能等待真的動了才做動作。
交易的誘惑與風險之安全措施
要在交易環境中有效地運作,需要規則和界限規範我們的行為。交易中有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可能對自己造成重大傷害。這種傷害可能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大的不成比例。
為了防止可能遭到損害,需要以特殊的心智紀律與觀點,創造一種內心結構規範我們的行為,使採取行動時總是關注自己的最大利益。這種結構必須存在每個人的心里,因為市場和社會不同,不會提供這種結構。
市場以行為形態的方式,提供結構,提示買賣的機會什麼時候存在。但是市場結構也到此為止,以簡單的提示作為盡頭;此外,從個人觀點來看,市場沒有正式的規則規範你的行為。市場與我們參與的所有其他活動幾乎都不同,甚至沒有開始、中間或結束。
這種差別極為重要,對心理具有深遠的影響,市場像河流一樣,不斷流動。沒有開始和結束,也不會等待。即使市場收盤,價格仍然處在活動狀態中,沒有一條規則規定任何一天的開盤價必須與前一天的收盤價相同。在社會中做的任何事情都不能讓我們做好適當的準備,在這種「沒有界限」的環境中有效地運作。
連賭博都有內在的結構,使賭博與交易大不相同,危險也少很多。例如,如果我們決定玩21點,我們首先必須決定要下多少賭註和冒多少風險。21點的遊戲規則要求我們做這種選擇,如果我們不做選擇,就不能玩。
進行交易時,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強迫你事前決定要冒多少風險。事實上,我們面對的是沒有限制的環境。任何時候,幾乎都可能發生任何狀況,只有長期贏家事前會決定要冒多少風險。
對其他人來說,事前決定風險會強迫你面對每筆交易都有可能的後果都有可能虧損的現實。不管交易看起來多好,長期輸家幾乎會盡一切力量避免接受可能虧損的現實。
如果一般交易者沒有外在的結構,強迫他用其他方式思考,就可能接受各種理由、合理化說法和扭曲的邏輯。從而使他將來從事交易時會認為交易不可能虧損,事前決定風險因而變得無關緊要。
所有賭法根據決定賭博結果的事件順序都有特定的開始、中間和結束。一旦你決定下註賭博,你就不能改變心意,必須賭到最後。交易並非如此,交易時價格不斷波動,除非你決定應該開始;否則沒有開始。你希望投入多久,交易就會延續多久,除非你決定結束交易;否則交易不會結束。
不管你可能有什麼計劃或希望做什麼事情,任何心理因素都可能發揮作用,促使你分心、改變主意、害怕或過度自信。換句話說,促使你做出怪異和無心的行為。
賭博會有正式的結束,因此會迫使參與者變成自己掌握主動的輸家。如果你連輸多把,除非你刻意決定繼續賭下去,否則你不可能繼續再輸。每一把結束會促成新一把的開始,你必須掏出皮夾。然後把一些籌碼放在賭桌上,主動拿出更多的資產去冒進一步的風險。
交易沒有正式的結束,市場不會強迫你退出交易,除非你擁有適當的心態結構,總是以符合本身最大利益的方式結束交易,否則你可能變成被動的輸家。這點表示一旦你從事的交易虧損,你什麼事情都不必做,就會繼續虧損。你甚至連看都不用看,你可以完全不理會。市場會奪走你擁有的一切,甚至奪走你更多的資產。
交易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其中一種矛盾是同時提供好處和壞處,好處大概是讓我們平生第1次可以完全控制我們所做的一切;壞處是沒有外在的規則或界限規範或組織我們的行為。
加上環境具有毫無限制的特性,因此我們行動時必須具有某種程度的自我約束與控制。至少如果我們希望創造某種程度的長期成就時,必須如此。我們需要有一種結構規範自己的行為,這種結構像有意識的自由行動一樣必須發自內心,內心正是很多問題開始的地方。
筆者微信:179086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