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第四屆中國加州鱸產業發展論壇」火熱招商——
一直以來,鱖魚養殖都是以投喂活餌料魚為主,但是,隨著餌料成本高、病害暴發及藥殘等問題,人工配合飼料養殖鱖魚越來越受關注。特別是2018年,鱖魚餌料魚價格持續飆升,養殖成本大大提高,不少鱖魚養殖者將目光投向了飼料養殖,也有飼料企業開始批量生產推廣鱖魚人工配合飼料。
據了解,鱖魚產業超200億元,若鱖魚全部轉用飼料養殖成功,按照料比1.5推算,每年鱖魚的飼料容量將超過45萬噸。有業內人士預測,2019年或是鱖魚飼料養殖大爆發的一年!今天,與大家分享鱖魚養殖的最全技術乾貨。
鱖魚,俗稱桂花魚、石花魚、季花魚、淡水石斑等。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鱸形目、脂科、鱖亞科,有三個屬,即長體鱖屬、少鱗鱖屬、鱖屬。其中鱖屬種類最多,有七種,分別是鱖、大眼鱖、高體鱖、斑鱖、波紋鱖、柳州鱖、暗鱖;少鱗鱖有三種:中國少鱗鱖、朝鮮少鱗鱖、日本少鱗鱖。
01
生物學簡介
一、鱖亞科魚類的地理分布
世界上鱖魚有三屬11種,是東南亞特有的淡水魚類,主要分布在中國。分布於中國的鱖魚共有三屬九種。鱖亞科魚類分布的北界是黑龍江中遊瑗琿附近,南界是海南省的北側的南渡江,東界是日本本洲島西側南部的福知州附近,西界為四川盆地西側金沙江下遊的屏山附近。
在鱖亞科魚類中,以鱖和斑鱖分布最廣。鱖類三屬11種中,大陸有三屬九種,占81.8%。分布在大陸的九種鱖魚都集中分布在長江以南,淮河以北僅有兩種,由此可見,長江以南的華南區是鱖亞科魚類的分布中心,台灣無鱖類分布。
二、鱖亞科魚類簡評
在鱖亞科魚類的11個品種中,只有鱖和大眼鱖,不僅分布廣,生長速度快,個體大,而且形體好、肉質好、經濟價值高,適合人工養殖。在這兩種鱖魚中,尤以鱖的生長速度較快。因為鱖的幽門盲囊多,對食物消化快,生長也快;而大眼鱖盲囊少些,生長慢些。在天然水體中,鱖只需2-3年即可達到商品規格,而大眼鱖要3-4年。在人工條件下,他們的生長速度差異更大。
1976-1977年湖北省天門市水產研究所進行了翹嘴鱖和大眼鱖的養殖試驗。在同一種飼養環境下,一年之後翹嘴鱖比大眼鱖平均超重535-625克;飼養兩年之後,翹嘴鱖比大眼鱖超重700克。1986年佛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和水產研究所進行了珠江鱖和大眼鱖的養殖對比試驗,結果表明,鱖的生長速度比大眼鱖快4倍。從以上分析可知,鱖亞科的種類繁多,但最具經濟價值的是鱖(翹嘴鱖)。
三、鱖的形狀特徵
鱖魚體呈紡錘形,略側扁,背部隆起腹緣淺弧形。體色為褐黃色和棕黃色,分布著許多不規則的斑塊或斑點,通常自吻端穿過眼部至背鰭及下方有一條棕褐色或紅褐色條紋,腹部灰白,第六至七背鰭基下方通常有一條暗棕色的縱帶,背鰭、臀鰭和尾鰭上有棕色斑點連成帶狀。頭端側視呈錐形,吻尖。鼻孔位於眼前緣,前鼻孔後緣有一鼻瓣,後鼻孔細狹。眼側上位,較大,大於眼間距。口上位,略傾斜,下頜顯著突出,口裂大,具輔上頜骨,上頜骨後端超過眼中點垂直線,有的幾乎達到眼後緣垂直下方。上下頜、犁骨、口蓋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尖齒,其中上下頜的齒擴大成犬齒狀。舌狹長,前端遊離。前鰓蓋骨後緣鋸齒狀,下緣有4-5個大棘,鰓蓋骨後有兩個大棘。背鰭較長,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的鰭條為硬刺狀12根,後半部為軟鰭條13-15根。
四、鱖魚的生態習性
1、生活習性
鱖魚是淡水定居性魚類,尤其喜歡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川溪澗。它們不做長距離的洄遊。冬季水位低於7度時,鱖魚幾乎停止攝食。鱖魚喜歡水質清新,在肥水池塘很難生存。
2、食性
鱖魚為典型的肉食性猛魚類。孵出後就要以其它魚類的魚苗為食,饑餓時自相殘食。魚苗階段能吞食相當於自身體長70-80%其他養殖魚類的魚苗。在天然水體中的鱖,全長為10-16公分時,食物中蝦的出現率為83.3%,遠遠超過了其他魚類的出現率。20公分時以小型魚類和蝦類為食。全長達25公分以上時則以大型魚類為主。在養殖條件下,餌料豐富的情況下,常選擇體形細長鰭條柔軟個體小的魚類為食。成鱖易吞食的最大餌料魚的長度為本身長度的60%,而以26-36%者適口性較好。
3、生長速度
在飼養條件下,餌料適口、充足,生長較快。網箱養殖的一冬齡的鱖,平均體長為32公分左右,相當於天然水體中的三齡魚的體長。二齡前的鱖魚比高齡魚生長快,一齡魚又比二齡魚快。在相同條件下,前者體長與體重比為1.33和2.39倍;後者僅為1.16和1.47倍。這是因為鱖魚在冬季並不完全停食,仍繼續生長,只不過攝食強度和生長速度有所減慢。
4、繁殖習性
成熟年齡:大陸東北地區一般需要3-4齡才能達到性成熟。有資料表明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雄鱖魚一齡既有性成熟。
繁殖季節:人工培育的鱖魚親魚,五月上旬就可進行催產孵化。利用早繁鱖魚在網箱養殖,當年可達到商品規格。
繁殖行為:鱖魚在生殖季節雌雄比例為1:1.2左右,雄性略高於雌性。雌鱖產卵延續時間較長,分2-3次才能產完。
繁殖力:鱖懷卵量隨個體大小、環境、年齡的不同而不同,少則幾千粒,多則幾十萬粒。鱖魚首次產卵量約為懷卵量的60%左右。
受精卵的孵化:鱖魚的卵粒較小,成圓球狀,橙黃色或青黃色,卵膜較厚,透明,富有彈性,比重比水大,為半漂浮性卵;成熟的卵徑為1.1-1.37毫米,遇水後卵膜膨脹到1.9-2.15毫米,出現卵簡隙,卵黃直徑1.3毫米左右,其中卵黃內有1個0.5毫米的油球或者3-5個油球。鱖與苗孵出時間與水溫有關;水溫21-24℃時,孵化期為73個小時左右;水溫23-27℃時,需53小時;水溫在25-30℃時,只需29小時;鱖魚受精卵的適宜孵化溫度是25-30℃。剛孵出的鱖幼苗全長只有3.8-4.5毫米,體前腹下有一個1.5毫米的卵黃囊,此時仔魚只能作垂直上下間歇運動,停歇時臥在水底。鱖苗孵出後48-60小時可進行水平運動,並開始攝食,此時鱖苗只有5毫米左右。
02
鱖魚苗的養殖技術
一、鱖魚苗種的生物學
1、仔魚的營養特點及消化器官的發育
依據仔魚的營養來源,可分為三個發育階段,即內源性營養階段、混合性營養階段、外援性營養階段。
內源性營養階段:完全以魚苗自身的卵黃油球等內源性的營養發育階段,成為內源性營養階段。從仔魚出膜至開口攝食以前,剛出膜的鱖魚苗稱為仔魚前期,魚體嫩小,全長只有3.8-4.2毫米。卵黃囊大,魚苗猶如躺在大山上發育。卵黃囊卵圓形,開始是直徑0.4毫米,約占魚體重的50%,前端有油球。
混合性營養階段:部分依靠內源性卵黃、油球等營養物質,部分依靠攝食外界食物為營養的階段,稱為混合性營養階段,是魚苗從內源性營養向外源性營養過渡的階段。從仔魚開口攝食至幽門垂的出現,隨著卵黃、油球等內源性營養物質的消耗和轉化,仔魚的攝食和消化器官迅速發育。在水文21-29℃的情況下,出膜後經過64-120小時開始攝食,即進入混合營養階段。
外援性營養階段:內源性營養耗盡而完全依靠捕食活魚苗的階段,稱為外援性營養階段,進入稚魚期。此時魚苗已經出膜8-10天,魚體全長12.5毫米左右。鰭條鰭棘已經分化,消化器官已經發育完善,胃膨大,成T形。胃壁厚胃腺發達,上有粗大的血管分支。
2、鱖魚苗的食性
鱖魚從開口攝食起,就始終以活魚為食。魚苗階段專吃活魚苗,不主動攝食浮遊動物等非魚苗餌料,也不吃死去的魚苗,甚至不吃病弱而活動力差的魚苗。
開口攝食的魚苗,遊泳活潑,感覺敏銳,在距離5-10公分,水平視角310°內準確的捕食遊動的餌料魚苗。開口攝食初期的攝食成功率對鱖魚苗的生存意義重大,在攝食初期只要攝食到一尾餌料魚苗,其生存的可能性就大的多。如開始捕食2-3天後,仍未成功的捕食到一尾魚苗,則會因能量的的大量消耗而死亡。生態學上將這個階段魚苗與生具來的高死亡率危險期稱臨界期。因此提供適口而充足的餌料魚,在魚苗養殖階段非常重要。
3、鱖魚苗種的日糧與餌料魚的規格
鱖魚魚種的日糧
鱖魚魚苗的餌料魚的規格
隨著鱖魚苗的不斷生長,口裂不斷增大,所用的餌料魚規格也不斷的增大。
4、鱖魚苗的生長
鱖魚苗因攝食活魚苗,營養豐富,生長非常迅速。同時因鱖魚苗必須攝食活魚苗,在自然界不得不迅速生長,否則就捕不到適口的餌料。因此這是進化和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鱖魚的一種適應性。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經20-25天,全長從攝食時的5-10毫米長至30-35毫米,體重從2毫克長至500-1500毫克,體重增加大幾百倍之多。
二、鱖魚魚種餌料魚的需求來源與生產
及時供應數量充足而適口的餌料魚,是鱖魚魚苗生產的關鍵因素。在鱖魚魚苗生產之前,應對所需的餌料魚的時間、數量及不同時期所需的餌料魚規格做出合理的可能,以便做到餌料魚的供應及時、規格適口和數量充足。
1、開口餌料所需的時間
魚苗孵出之後,隨著內源性營養的不斷消耗,混合性營養階段的到來,就要開口攝食了。鱖魚開口攝食的時間與水溫關係密切,水溫越高,魚苗生長髮育越快,因而開口捕食的時間越早,反之則較晚。
不同水溫條件下魚苗開口時間表(小時)
在當時水溫條件下的開口攝食時,可用容器盛少許的鱖魚苗,投入少量的預先準備的餌料魚,看鱖魚苗是否開口攝食,以便及時投喂。
2、餌料魚的種類和數量
鱖魚苗以其他活魚苗作為開口餌料最好是孵出不久的、個體較小的鯝類苗,也可用四大家魚的魚苗。下面總結如何配套生產鱖魚餌料魚。
(1)開口攝食階段3-10日齡餌料魚的配備
鱖魚魚苗孵出3天後,卵黃囊消失,體長達4-4.5毫米,為促進鱖魚苗的采食,在孵化環道內以5-6萬/m³的放養密度微流水培養。可以3日齡團頭魴苗為開口餌料,但團頭魴絕對懷卵量少,難以滿足大批量生產。用剛脫膜的草魚苗代替效果好。
為了使草魚苗剛孵出時正好與鱖魚苗開口吃食相同,必須精確掌握草魚催產孵出的時間數量。一般是在鱖魚孵出一天後開始催產草魚,要求生產的草魚水花數量約為鱖魚苗的50倍。由於同一批生產的鱖魚苗一般要經過6-7小時,孵出時間相差12-14小時,所以草魚的催產應根據草魚親魚的體重、平均產卵量約為5萬粒/公斤、出苗率來估算出草魚催產組數。公式為:催產組數=(鱖魚苗數*50)/(草魚平均體重*50000*出苗率)
三天內分2-3批連續進行生產,以保證每尾鱖魚苗都有充足的開口餌料。第一批的餌料魚苗約為鱖魚苗的3倍左右,第二批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為後期餌料魚的供應做準備。如遇天氣突變,餌料魚孵出遲緩,可採用靜水脫膜法,將魚卵高密度集中在魚桶內,利用高密度低溶氧狀態下,胚胎內孵化腺分泌孵化酶加速脫膜,以及時供應鱖魚苗。
一般以剛孵出的草魚苗供應3-5日齡的鱖魚苗,日投喂量為鱖魚苗的1-3倍,分3-4次投喂;以二日齡草魚苗供5-7日齡鱖魚苗,日投喂量為鱖魚苗的3-5倍,分2-3次投喂;以開試點腰的草魚苗供8-10日齡鱖魚苗,日投喂量為鱖魚苗的8-10倍,分2-3次投喂。
(2)苗種培育階段–10日齡-10公分的大規格的魚種餌料魚的培育
鱖魚苗開口2-3天以後,催產草鰱鳙魚2-3批,培育在孵化環道內,作為10日齡後的鱖魚苗餌料魚,要求生產的餌料魚數量為鱖魚苗數量的200-250倍,同樣應先計算催產組數再進行生產,以保證供應不同的鱖魚苗,有效地避免個體大小懸殊,提高成活率。
10日齡的鱖魚苗體長已經達到1公分,將其轉入面積稍大的水泥方池,放養密度1萬尾/米³。體長達1.5公分時,分疏一次,密度減半。投喂7日齡規格為10-12公分的各種魚苗,日投喂量為鱖魚苗的10-15倍。培育10-15天以後。鱖魚苗體長達到2公分,選擇4-5畝、水深1米左右的池塘,徹底清塘以後,先畝放規格為10-12毫米的餌料魚100-150萬尾,再將水泥池的鱖魚苗轉入池塘繼續培育至10公分,放養密度為8000-10000尾/畝。
(3)成魚養殖階段10公分-500克的餌料魚的配備
純養鱖魚,一般每畝鱖魚池要求配備3-4畝餌料池,餌料魚的培育採用一次高密度放養,逐步降低密度,分期投飼的方法控制其規格與鱖魚苗同步配套。餌料魚以低價值的鰱鳙或鯪為主,體長為鱖魚苗的45-55%,體重為鱖魚苗的12-15%。
成魚養殖一般選擇面積2-4畝,水深為2-3米的土池。先畝放規格2-4公分的餌料魚10-20萬尾,再放規格為10公分鱖魚種500-800尾/畝。以後根據餌料魚存池情況,每隔3-4天補充一次餌料魚,每次投喂量為鱖魚存池量估重的8%-10%,保持池塘餌料魚與鱖魚數量比在15-20:1,在不超過水體容載量的情況下,可盡量多投餌料魚。
三、鱖魚苗種培育
近十年來,鱖魚苗培育技術不斷改進提高,培育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公認的比較理想的培育方式有:孵化環道育苗、網箱育苗、下水泥池育苗、小型土池魚苗。生產上,往往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形式相結合進行。具體方法因地而異。
1、孵化環道育苗
環道是一個特殊的水體,它是模擬天然生態環境,使魚卵不斷翻滾。直接採用環道培育育苗,提供了鱖魚苗所需的生活環境,更為重要的是鱖魚苗開口攝食之際,投喂適口的餌料魚(脫膜不久的其他活魚苗),既能保持鱖魚苗的生長髮育提供能量,又能保持清新的水質。
在鱖魚苗的培育過程中,應注意環道不易排污的特點,防止環道內沉積更多的淤泥和腐殖質。培育5-7天以後應選擇晴天,在上午10點左右適時轉環。鱖魚苗貪食,最好在轉環前12小時停止餵食,以保證轉環時鱖魚苗空腹,以減少死亡率。
2、網箱育苗
網箱是鱖魚苗培育的理想場所。既可以保障充足的餌料魚,又有較清新的水進行不斷地交換。不足之處在於不能投喂剛剛脫膜不久的餌料魚,需要經常洗箱,定期更換網箱,育苗管理比較繁瑣,操作難度較大。網箱一般採取三級育苗法:
一級箱:用40-28目/3公分的乙綸網片縫成的敞口箱,長4-6米,寬1米,深1米。
二級箱:用目大0.3公分的經編乙綸網片縫成的敞口箱,長2米,寬1米,深1米。
三級箱:用目大0.5公分經編乙綸網片縫成的敞口箱,長2米,寬1米,深1米。三級網箱面積配套比例為1:10:20。
3、水泥池育苗
水泥池一般是4米*6米*0.8米。也可銷大或小。但底部必須有一個傾斜,底部排水處設集苗池,有進排水設施。排水設施有橡皮管和過濾網及支撐網及支撐鐵絲組成,橡皮管口固定鐵絲架中心,要求無論怎樣放置,應保持一定水位。排水量由排水管的數量和出水口高低決定。
4、小型土池育種
鱖魚苗長到3.0公分左右時,可以投放到小型池塘培育,投放量為1萬尾/畝左右。池塘中必須預先培育餌料魚。一般在放鱖魚前10-15天放餌料魚苗,投放量為100-150萬尾/畝。每天定時加入少量新水,謹防水質惡化。
03
鱖成魚的養殖
鱖的成魚養殖方式分成池塘單養、池塘混養和網箱養殖三種。
一、網箱養殖
網箱養鱖密度每平方米10-30尾,經一年的養殖多數個體體重達到0.4千克。小於鱖長度的60%的各種活魚小蝦均可作為餌料。投餌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每天投喂,謂之經常性投餌。二是階段性投餌,按日糧5%-10%以及預計飼養時間,計算階段需餌量。一次投足。一般30-40天作為一個階段較為適宜,每平方米可產魚5-10千克。
二、池塘單養
單養鱖魚池塘面積一般1-5畝,小塘養鱖效果較好,一般每畝放5-6公分的鱖魚苗800-1200尾。採用此種方式進行養殖,池塘進排水系統要良好,能定期更換池水,最好每天傍晚或清晨注入部分新水。溶氧量不得低於4毫克每升。鱖進塘前要先投足餌料魚,其數量應是鱖總體重的2-3倍,以維持一定餌料密度。以後按鱖重量的5%-10%每隔2-3天投一次餌料魚。年末60%左右的個體可達到商品魚規格。
三、池塘混養
混養鱖魚時,必須控制其規格,以不危害主養魚類為原則,一公頃放3-4公分的鱖魚苗600-750尾,或13-16公分的鱖魚苗150-300尾。不需要特別管理,一公頃池塘可淨獲鱖魚75-100千克。
04
鱖魚病害防治
由於本身生理特性和攝食習性的差異,目前鱖魚養殖主要以攝食活餌為主,這使得通過投喂內服藥來預防疾病有一定難度。因此,鱖魚疾病的防控與其他攝食飼料的魚存在著一些差異。
一、鱖魚病毒病
1、病原
鱖魚病毒病的病原為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病原主要感染鱖魚,同池塘的餌料魚不發病,水溫在25℃以上多發。天氣劇烈變化,水質指標嚴重不良是疾病的重要誘因。
2、症狀
患病的魚可見有時會出現鰓蓋,下頜,胸鰭,腹鰭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有的則不明顯。因體內嚴重失血導致鰓蒼白、解剖魚體肝臟顏色蒼白。肝臟呈土黃色或者因嚴重失血而發白,有時上面有淤血點,脾臟和腎臟有不同程度的腫大,發黑,呈紫黑色,嚴重的腸內充滿淡黃色黏稠物或出血,腸內充滿黃色果凍狀物質(如圖1)。
圖1 患有傳染性脾腎壞死病的鱖魚
在診斷的過程中,鱖魚病毒病和細菌性敗血症的症狀有諸多相似之處,需要注意區分。
鱖魚病毒病與細菌性敗血症的區分:
(1)品種的選擇。鱖魚養殖池塘,如果是細菌性敗血症,池塘里面套養的餌料魚也會出現細菌性敗血症。而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只感染鱖魚。
(2)症狀上的區分。由於腎臟、脾臟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鱖魚脾腎壞死病毒病,往往可見脾臟腫大,呈紫黑色,腎臟腫大,充血。
細菌性敗血症脾臟和腎臟腫大,充血,發黑的症狀不如鱖魚脾腎壞死病毒病明顯。
(3)病毒性出血病胃部病變表現為斑點狀出血,而細菌性敗血症無此現象。
(4)病毒性出血病腸道病變表現為腸道充血或環狀充血、腸內容物有黃色果凍樣物質,而細菌性敗血症腸道膨大、腸內容物稀薄。
3、預防
主要是對水質的管理,保持養殖過程中水質的優良,在天氣劇烈變化時及時採取抗應激措施,可減少發病率。
此外,餌料魚可以成為病原的攜帶者進入到池塘中,引起鱖魚的發病,因此,餌料魚下塘之前,最好使用10-30ppm的聚維酮碘浸泡15-20分鐘,以起到阻止病毒傳播的作用。
二、細菌性敗血症
1、 病原
細菌性敗血症的病原主要為氣單胞菌等。
2、症狀
患病的魚的主要症狀為頭部,下頜,鰭基部,體表等處廣泛性充血或者出血,肛門紅腫,解剖常常可見肝臟有斑塊狀出血(如圖2),腹腔內有紅色渾濁的腹水(如圖2),解剖腸道可見充血或者出血,病魚因失血過多可導致鰓貧血,肝臟呈土黃色等症狀。
圖2 示患病的鱖魚肝臟上斑塊狀的出血
圖3 示患細菌性敗血症的病魚體內的腹水
3、處理建議
45%的苯紮溴銨(100毫升每畝)+濃戊二醛(250毫升使用2-3畝)配伍使用,連續使用2-3次。
三、 腸炎病
1、病因
鱖魚養殖過程中,引發腸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餌料魚投放後,養殖水體的溶氧不足,導致胃腸道消化功能障礙,餌料魚的消化不能正常進行,久而久之就會引發腸炎。
2、症狀
主要症狀為肛門紅腫,腸道發紅充血或者出血,腸道內壁糜爛,彈性差,無食物等(如圖4)。
圖4 示患有腸炎的鱖魚腸道
3、處理建議
在下魚仔的時候,當天入夜前需要在養殖水體中使用化學增氧劑,加開增氧機等措施,確保溶氧的充足。在疾病發生後,傍晚時分,使用三黃散(100-200克每畝)+ 聚維酮碘(250毫升每畝),全池潑灑。連續使用2-3天。
四、爛身病
1、病因
在鱖魚的養殖過程中,爛身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刺激性消毒的頻繁使用和水質指標長期超標,導致機體的生理機能出現異常,引發脫黏,進而導致細菌的繼發感染,潰爛。
2、處理思路
以穩定水質,解毒抗應激,恢復體質為主,繼續使用刺激性強的消殺產品情況只會越來越嚴重。
3、處理建議
前面2天上午使用淨水解毒的產品進行水質解毒及水質超標的處理處理,下午進行水體消毒,減少細菌的繼發感染。後面幾天再進行魚體表的護黏,修復體質,有助於魚體的傷口的恢復。
五、 套腸病
1、病因
引發套腸的主要原因是養殖水體的水質問題,引發鱖魚消化系統機能障礙,胃腸道痙攣異常引發的套腸(如圖5)。
圖5 示鱖魚套腸
2、處理建議
對於出現鱖魚套腸的養殖池塘,首先進行抗應激處理,之後再針對性地處理水體的水質問題。
六、吐料
1、病因
鱖魚養殖過程中,吐料主要是下魚仔期間,水體的溶氧不足引發的。鱖魚不同於其他吃飼料的魚類,在追逐和攝食,消化餌料魚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溶氧,養殖水體的溶氧不足,容易引發機體的消化不良,從而引發吐料。
很多鱖魚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僅僅注意到鱖魚的耗氧,未能注意在投放鱖魚餌料魚時,下塘的魚仔對溶氧的消耗和水中帶來的影響,從而導致餌料魚大量投放期間,池塘水體溶氧的不足,引發鱖魚攝食出現問題,導致吐料或者腸炎。
此外,水質氨氮,亞鹽嚴重超標導致魚類出現強應激,也會引發鱖魚吐料。
2、處理建議
對於氨氮,亞鹽等水質超標引起的吐料,全池進行解毒和抗應激處理。同時採取加開增氧機、潑灑化學增氧劑等措施,控制飼料魚的投喂。對於水體溶氧問題引發的吐料,進行水體的增氧即可。
七、水質嚴重超標引發的中毒
1、病因
主要是鱖魚的放養密度過高,養殖過程中的代謝產物和排泄物超出了水體的淨化能力,從而導致水質指標嚴重超標(如圖6),鱖魚出現水質中毒,主要表現為遊水、厭食、吐料、機體體表及內臟器官出現充血或者出血等症狀。
圖6 示鱖魚塘亞鹽嚴重超標
2、處理建議
首先全池進行解毒和抗應激處理,防止情況進一步惡化,之後再根據具體的水質指標超標等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處理。同時需要注意加強增氧,控制餌料魚的投喂。
對於上述話題,你也有話要說
點擊右下角「寫留言」,發表你的真知灼見吧!
轉載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