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在記者參與的一場交流會上,澤方咨詢劉璐表示,在與健康險公司負責人的接洽中,知悉其與醫療服務結合或者跟一些做健康管理、疾病預測的公司已在合作,積極探索「保險+醫療」協同的模式,目的都是希望能很好地控費,提升客戶體驗。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向楠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輕鬆保在大數據和移動支付的基礎上,加入了物聯網技術,借助人們的社交需求,提供重疾保障的供給。
不論目前國內行業科技賦能深度如何,「科技顛覆行業」已經成為了一句老話。
近期,《普華永道第22期全球CEO調研》稱,一直以來,險企通過提供退休、醫療及財產保障服務社會,但若還能提前預防損失、引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會價值將進一步得到提升。
智能交互將用戶體驗提升到了新的層次。技術場景下,保險公司的角色正被逐漸改寫,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的關係,也從單一的承保轉變為相互引領。
這種轉變,調研稱,也許今年就能以某種方式讓人感受到。
或許不用今年,就在調研發布後短短半個月內,幾款相繼面世的健康保險——輕鬆籌與眾惠相互合作的「年輕保」、「太保妙健康」、怡安的「PIC術後復發保險」,無一例外都帶著健康管理色彩。
1
顛覆:美國恒康停售傳統險
事情還得從2018年9月說起。
當時,美國壽險巨頭恒康人壽(John Hancock)決定停止承保傳統保險業務,只銷售基於可穿戴設備,與健康數據行為相關聯的互動式智能保單。
該事件直接震驚了業界,顛覆了以往大家對於保險「事後保障」的認知,轉而參與到一整個鏈條中——「風險事件發生前的引導、事件發生時的幫助、事情發生後的保障」。
具體來看,恒康人壽通過健身追蹤服務,收集用戶健身、健康狀況數據,並實時與用戶保持溝通,引導其健康習慣。用戶若保持了良好的健康習慣,就可以獲取相應的保費折扣或免費穿戴設備,加強了用戶積極性。
這一改變的結果可謂雙贏。人們希望自己活得更加長久,而利於自身健康的舉動,包括參加在線營養課程、看醫生、穿戴跟蹤器達到預定的健身目標,又可以贏得利益。
公司也希望保單持有人保持健康,減少發病率與死亡率,當客戶壽命越長,意味著交保費的時間越長,而保險公司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保費收入,另一方還可以通過保費投資獲得更高收益。
科技顛覆保險業的實例徹徹底底地擺在了人們的眼前。國內的一些保險公司雖無力掉頭,但都有了意識,並行動起來。
「也是借鑒了國外的模式,主要是鼓勵用戶會員多運動,保持身體健康,倡導好的生活方式。」眾惠相互相關負責人就新推出的「年輕保」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到。
4月,輕鬆籌聯合眾惠相互首發「年輕保」系列產品。其中,記者注意到,年輕保主打了一項小程序功能帶有健康管理色彩:
用戶可以通過微信搭載的年輕保小程序積累步數,步數可對應減免保費,步數越多,保費減免越多,這個減免「優惠」會直接體現在下一個月的保費中。此外,「年輕保」保險產品還可以通過運動來改善「生理年齡」,計算出的生理年齡越低,則這個人的保費也越低。
2
跟隨:雷聲大雨點小
此外,輕鬆籌更是直言今後要做「保險+健康管理」全服務鏈,但目前看來,尚處「雷聲大雨點小」。
「有表無里,目前‘年輕保’在收集健康數據方式、數據監測周期以及保單面向對象上都很討巧。」一位從事保險十餘年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道。
數據收集方面,記者通過體驗該款產品、採訪輕鬆籌相關人士了解到,該產品健康數據來源僅是微信上搭載的運動步數,干預手段也停留在按步數減保費或捐步數上,數據來源、干預手段單一,無法體現用戶的健康狀況。
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向楠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輕鬆保在大數據和移動支付的基礎上,加入了物聯網技術,借助人們的社交需求,提供重疾保障的供給。
同時他表示,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此方式獲得的健康數據的真實性難以保障,或者說,如果願意的話,參保人很容易規避數據的風險分類作用。
換句話說,微信步數的可靠度堪憂。記者在網頁輸入「微信步數」等字樣,跳出了大量可以提升步數的方法,包括刷步數軟件、搖步器,還有綁在寵物身上等。除了主觀因素,不同的手機終端也會造成數據的偏差。記者帶著iOS系統手機與Android系統手機一起行動,同樣的路程,呈現的步數也不同。
此外,王向楠補充到,健康行為涉及較多的個人重要隱私,在當前的數據安全的大環境下,人們不敢傳遞真實信息。
從數據監測周期來看,健康管理應是一項悠長的計劃,但「年輕保」明顯是一項短期的消費型產品,單一的激勵模式下,人們熱情的可持續性也不高。王向楠說到,「作為行銷,該產品有一定行銷噱頭成份,激勵人們鍛煉身體的作用也不一定能長久。」
從產品面向用戶看,該產品針對年輕人,雖然年輕人與互聯網最為接近,但眾所周知,年紀越小,發病率越低,需要健康管理迫切性也最低。
發展的阻力緣何?王向楠表示,低成本接觸客戶和交付產品服務的途徑不足。從全球範圍看,互聯網巨頭是典型的客戶聚合器,輕鬆籌有這方面優勢。目前,這些模式採用網路互助模式,或與保險公司合作推出簡單保險產品,發展快,成本也更低,雖然存在審慎和市場行為風險,但目前看還不是太大。
3
鏡鑒:6只「攔路虎」
隨著技術和法制環境的改善,「基於使用的」健康保險是有前景的。王向楠肯定了這一趨勢。
但想要在中國落地鋪開,眼下困難重重。在記者參與的一場交流會上,澤方咨詢劉璐表示,在與健康險公司負責人的接洽中,知悉其與醫療服務結合或者跟一些做健康管理、疾病預測的公司已在合作,積極探索「保險+醫療」協同的模式,目的都是希望能很好地控費,提升客戶體驗。但是過程很複雜,還沒有很好的實踐經驗。
從採訪中,記者感到原因可以從主觀意識、客觀條件兩方面進行分析。
主觀方向上,一是供給側轉型動力不足。國內的保險公司「身子都比較笨重」,一位北京的保險資深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其實國際主流公司的發展趨勢基本趨同,只是國內公司轉型動力不足,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國內公司戰略惰性太強。
二是需求側意識不足。記者從一位外資保險公司大中華區負責人處了解到,國外發達市場的保險體系已經非常成熟,但反觀國內,基本的保險覆蓋率遠遠不足,連最基本的「事後補償」意識都有所缺乏,受眾的保險意識跟不上,健康管理計劃的推行更難上加難。
客觀條件來看,一是可穿戴設備覆蓋率不足。主流可行的辦法是通過可穿戴設備連接平台與用戶,但國內相關的科技應用與歐美國家相比尚有差距。根據IDC《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18年第四季度》,2018年中國成人手表市場出貨量在增長了37.8%前提下,僅為654萬台。
二是「數據孤島」現象。做到對於用戶的實時追蹤、持續干預的前提是健康數據的獲取與分析。包括健康管理在內的大健康行業都或多或少面臨「數據孤島」的現象。某互聯網險企健康險事業部產品總監表示,國內以公立醫療體系為主,大量數據牢牢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上,保險機構沒有話語權。
三是數據應用能力「難啃」,險企需要精通大數據算法。客戶的健康狀況各自不同,保險產品內容複雜,管理計劃需要在交互過程中不斷重新定義客戶,得到更精準的用戶畫像,進而真正做到定制化服務,並隨著每天的數據輸入而不斷改進計劃。
四是費用投入巨大。普及可穿戴設備、培養用戶使用意識、獲取數據、人工智能科技應用能力的提升,每一項都自帶「燒錢」屬性。
另外,監管層面的態度也是險企的重點考量之一。對此,王向楠說道,對於保險產業鏈中發揮了越來越大作用的新型主體,大陸金融保險監管尚沒有很成型的做法。「我們可以認為金融監管部門在進行‘測試與學習’,謀定而後動」。
4
未來:老齡、長期、帶病3個方向
數據顯示,2018年保險全行業的保費同比增長率僅3.92%,而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5448.13億元,同比增長24.12%,在各大類保險業務中增速最高。
雖然以上種種問題,使險企不能徹底擁抱新方向,但對於趨勢所在,業內眾多公司已成「門徒」。
泰康人壽成立健康管理子公司;中國平安成立醫療健康生態系統子公司平安好醫生;眾安保險則成立了眾安生命;中國太保子公司太平洋醫療健康發布移動健康管理服務品牌「太保妙健康」。同時,太保壽險、太平洋醫療健康聯合妙健康、華為發布了太保首款基於可穿戴設備及體征數據的健康互動保險計劃。
交互型保險的路去向何方?記者在採訪中得知,大致有老年人群、長期健康管理需求人群、帶病(術後)人群三類。
一是圍繞老齡化社會提供深入健康管理介入。前文所述北京保險業資深人士感嘆道,「保險業走到今天傳統壽險已經很難了,圍繞老齡化社會做深度文章勢在必行。」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與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的預期壽命一直在不斷延長。真正的老齡化社會下,醫養會是目前發展趨勢下社會難以承受之重,所以通過健康險提供有前瞻性、針對性的保險解決方案,同時引導投保人的健康管理意識,則能一定程度上解決或延緩老齡化社會即將集中爆發的問題,對社會、對個體的價值明顯更優。
二是長期的健康管理需求。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國內各家多少都推出過類似的產品,但基本都是在承保時看短期數據,會出現不準確的或者說失真的結果,且難以建立體系。
據記者了解,友邦在2017年推出了個人移動健康管理平台「健康友行」,已實行了兩年多。友邦保險相關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截至2018年11月,「健康友行」用戶日均步數已從4492步上升至11576步。
另外,國外很多公司已經難以說清是險企還是健康醫療公司,他們不再以出售保單盈利,轉而售賣健康管理計劃,附贈保單。例如,近期美國藥品零售巨頭CVS Health宣布對安泰保險(Aetna)收購達成,信諾保險(Cigna)對全美最大的獨立PBM及藥品零售公司快捷藥方(Express Scripts)收購,均為保險與醫療服務協同的重要趨勢。
三是帶病(術後)保險領域。某健康管理業務總監分享道,「好鋼用在刀刃上」,帶病人群醫療險是未來大勢所趨,他們也是最需要健康管理介入的人群。
拿心血管疾病為例,就與健康習慣息息相關。
在中國,心血管疾病堪稱「第一大病種」。每年 新髮PCI(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病人超過70萬例,手術人群基數巨大。
其中,健康習慣不良是復發率高的直接原因。據環球醫療與衛計委發起的有關PCI術後恢復研究,接近一半的PCI術後復發患者出現隨訪漏診和配藥不及時的現象,一次PCI手術患者自付部分就超過了萬元。
故針對帶病人群、術後人群的保險若為被保人提供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務,每月跟進患者服藥和隨診,並提供醫療建議,可大大減少風險。
目前國內也有了嘗試的先例,4月25日,怡安再保險聯合環球醫療、百度旗下度小滿金融推出國內首創PCI術後復發保險,也是國內首款真正意義上的單病種既往症醫療保險產品,並輔以了健康管理計劃,不過目前運行時間將將一月,具體效果還難知曉。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