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陳紹霞
編輯/王宗耀
這兩天,一篇網文冠以聳人聽聞的標題《格力報表與康美類似,做假嫌疑》,在雪球網上引發熱議。
原文質疑要點:「格力銀行存款問題,大存大貸。關鍵是利息收入與存款金額不符,利息支出也與短期借款金額不符。不到200億的負債利息10億。1000億的銀行存款利息僅僅20多億,且為母公司。懷疑,銀行存款與其他流動負債同時虛增,銀行存款造假。」「貨幣資金只能獲取2個點利息,借款付5個點利息」。
那麼,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呢?筆者覺得還是有必要就質疑內容進行分析,以澄清是非。
格力電器有大存大貸問題嗎?
很多年前,我就發現康美的存貸雙高問題,並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做過分析,但我從來沒覺得格力電器有所謂的大存大貸問題。
2017年康美藥業年報披露的營業收入264.8億元,帳面貨幣資金餘額341.5億元,各項有息負債合計金額289.8億元,其存、貸款金額都高於其當年報表的披露的營業總收入,存貨雙高問題明顯。
2018年格力電器營業收入2000.2億元,帳面貨幣資金餘額1130.8億元,有息負債(短期借款)金額220.7億元。貸款金額無論相對於存款金額還是營業收入規模來看,都不算高,存款餘額也顯著低於其當年營業收入金額,將格力類比為康美,質疑其所謂的大存大貸,顯然不能成立,屬於典型的睜眼說瞎話。
格力電器的利息收入太低嗎?
質疑者認為,格力電器千億元存款,利息收入只有20多億元,利息收入太低,由此質疑其存款的真實性。
其實,只要瀏覽一下格力電器的利潤表,就不難發現,上述利息收入數據錯誤,選擇性遺漏了一部分利息收入。
從利潤表來看,格力電器的利息收入包括兩個部分:
格力電器設有財務公司,財務公司屬於金融行業,利息收入為主營業務收入,在格力電器合併報表上,這部分利息收入列示於營業總收入項下,2018年這部分利息收入為18.99億元;不屬於財務公司的利息收入,列示於財務費用項下,2018年這部分利息收入為23.84億元,二者合計42.83億元。以格力電器2018年末帳面貨幣資金餘額1130.8億元、年初帳面貨幣資金餘額996.1億元為基數平均計算,其年化利息收益率約為4.03%,這樣的利息收益率水平在A股上市公司中應該屬於正常、甚至偏高了。質疑者選擇性遺漏了格力電器的利潤表上列示的部分利息收入,是專業水平問題?還是別有用心呢?
2017年末康美藥業帳面貨幣資金餘額341.5億元,以4.03%的收益率計算,康美藥業2017年的利息收入應該達到13.76億元,而康美藥業財報披露的2017年的利息收入僅為2.69億元,利息收入的年化收益率不到1%,收益率水平顯著低於格力電器,顯然不應將格力電器與康美藥業相提並論。
格力電器的利息支出太高嗎?
質疑者認為,格力電器「不到200億的負債利息10億」、「貨幣資金只能獲取2個點利息,借款付5個點利息」,由此質疑格力電器存款和貸款的真實性。貨幣資金只能獲取2個點利息,這個問題筆者在上文分析中已經澄清,2018年格力電器存款利息年化收益率約為4.03%。那麼,格力電器「不到200億的負債利息10億」、「借款付5個點利息」,是怎麼回事呢?
2018年末格力電器有息負債(短期借款)金額220.7億元,財務費用項下利息費用為10.68億元、營業總成本項下利息費用為0.45億元,二者合計11.13億元。這些利息費用是否全部都是由短期借款產生的呢?答案應該不是,質疑者選擇性遺漏了格力電器其他付息業務。
格力電器2018年年報會計報表附註「應收票據」項下通過表格列示了期末已背書或貼現但尚未到期的應收票據,2018年末,已背書或貼現但尚未到期的應收票據餘額為573.32億元,背書轉讓的銀票通常不需要支付利息,而未到期的銀票向銀行貼現,必須支付利息。去年市場的票據貼現利率在3%以上,假設格力電器貼現的票據占上述已背書或貼現但尚未到期的應收票據餘額的1/3,那麼年均貼現金額約為200億元,假設貼現利率為3%,則票據貼現的利息支出約為6億元。因此,格力電器2018年11.13億元利息費用,其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票據貼現的利息支出,短期借款的利息支出只占當年發生的利息費用的一部分,實際借款利率應該遠低於5%。
澄清了上述問題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將格力電器類比為康美藥業,是一個常識性錯誤。康美藥業2001年上市以來累計向股東分紅51.28億元,格力電器2018年度向股東分紅126.3億元,一年分紅額超過了康美藥業上市18年分紅額之和,此前的2014年-2016年格力電器向股東分紅額分別為90.2億、90.2億和108.3億元,難道格力電器這些年向股東現金分紅的資金也是假錢嗎?格力電器和康美藥業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將格力電器比作康美藥業,質疑者要麼是不懂,要麼是假裝不懂,前者無知,後者嘛,無恥!我希望其是前者,雖然質疑者自稱為專業人士。
格力電器帳面為什麼會有貸款?
格力電器帳面坐擁千億現金,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演講中也曾表示,格力電器不需要一分錢銀行貸款,為什麼帳面還有220億元銀行貸款呢?很多人對這個問題可能也感到困惑,我也順便對這一問題做一下探討。
其實,格力電器早年帳面上確實銀行貸款很少,2007年帳面貸款為0。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美聯儲將基準利率降至創紀錄的0-0.25%的歷史低位,美元大幅貶值。當時市場通行的做法是借美元借款,享受低借款利率,同時美元貶值還可以降低借款成本。格力電器帳面上借款自2008年後逐年增加,當時的借款基本都是外匯借款。2018年格力電器做到營業總收入2000.2億元,短期借款220.7億元,據紅周刊記者採訪,其中:外匯借款54.6億元,人民幣借款166.1億元。我個人認為,格力電器的外匯借款,主要是為了套利,一方面,美元利率超低,可以掙取利差,另一方面,當時人民幣持續升值,可以獲得升值收益;印象中,格力電器是A股市場較早參與這種套利的上市公司。2014年美聯儲逐步退出QE,美元走強,但美元利率仍低於人民幣,格力電器一方面通過遠期外匯合約對沖匯率風險,另一方面,由於外匯利率仍低於人民幣,外匯貸款仍可賺取部分利差收益。格力電器財報披露2018年短期借款的利率區間為1.09%-4.35%,說明其借款利率具有市場競爭力,反映了格力在銀行體系的良好信用和評級,能獲得較低成本的信貸資金,提高收益。早年格力電器會計報表附註對借款有一些文字說明,但近年來格力電器發布的財報附註不再有相關說明。
我個人認為,格力電器財報問題主要還是信息披露欠透明的問題,不存在類似康美藥業這樣的惡性造假問題。今年以來,隨著康美藥業等偽白馬股造假醜聞的頻頻曝光,市場上針對一些傳統白馬股質疑的聲音漸增;假作真時真亦假,格力電器也因此受到一些質疑和非議。筆者認為,格力電器有必要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以釋群疑。
(本文刪減後刊發於2019年6月1日出版的《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