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創投作為「舶來品」,自登陸中國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資本創新,經歷了起起伏伏的發展歷程。目前,創投行業正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期。
源星資本董事長、管理合夥人卓福民,是一位身份多元、經歷豐富的創投老兵。從上世紀改革初期的上海市體改委官員,轉型到紅籌公司的掌舵人,並直接參與組織上實控股在香港上市,主導了當年的一系列並購重組。爾後,他轉身躍入到創投領域,其正式開始於20年前的創業投資生涯,也見證了中國創投行業20年的整體發展脈絡。
(點擊視頻,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在近期由投中網與《財經》雜誌聯袂重磅打造的第一檔股權投資行業的大型演講「深·TALK」上,卓福民回顧了自身的創投緣起充滿了歷史性的巧合,直抒胸臆幾十年的創業、創投和創新的經驗、體會。鮮為人知的是,除了投資人,他還是一位專業、資深的油畫藝術愛好者,自幼習畫,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不斷有作品入選美術油畫展覽,他也曾舉辦過個人畫展和攝影展。在他看來,畫為心聲,境由心造,對藝術的追求,讓他更懂得創業者,也更明白投資的邏輯和本質,「因為藝術可以讓投資人更懂創業者,成為孤獨靈魂的共鳴者、陪伴者與助跑者」。
回到創投本身,卓福民在本次演講節目上總結說,創投的靈魂是創新,而創新是以硬科技為主導內核,創新不虛,要回到實處。他對中國創投行業目前所處的現狀,剖析為當前正經歷「三期合一」的關鍵期,即創投行業正從高速發展期進入高質量發展期、創投行業的管理團隊已進入了「迭代期」、創投行業的募資來源進入到「缺位期」。
「創投,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自主選擇。因為我曾經想做畫家,但是沒有成功。我也曾想過其他的,都沒有成功,唯獨創投是我的自主選擇。我相信,我的餘生是把創投作為終生職業。」卓福民認為,對於有經驗的創投老兵們,未來應努力扮演好三種角色:行業帶頭人;創業者的心理按摩師;創業項目的火箭設計師。
「深·TALK」是投中網與《財經》雜誌聯合出品,重磅打造的股權投資行業第一檔精品演講欄目,聚焦中國創投資本領域,面向創業者和投資人,邀請行業領袖,集結商界精英,分享自己特有的創投故事、創投經驗和洞見觀察,並輸出轉化為對受眾實用、有價值的乾貨信息。「深·TALK」不只是商業模式以及技術層面的業務探討,更多的是能夠觸發內心啟迪認知的價值分享,總結對行業的深度預判和投資背後深層的邏輯,旨在為行業增智賦能。
以下為嘉賓精彩演講實錄
卓福民:我的演講題目叫《一個創投老兵的創投情緣》。我要通過一些照片來串聯起中國的創投,以及我與它結緣的故事。首先聲明,我在這場演講中所使用的照片和藝術作品都是本人創作,或與本人有關。
創投緣起
這張照片是我在上海最高樓、亞洲第一高樓,632米的上海中心拍的照片。這就是上海。20年前是這個樣子嗎?不是,因為浦東的改革開放是從1990年才開始的。那天我在上海中心拍照時心潮澎湃,聯想到了近二十年、三十年的變化,很多事情充滿了歷史性的巧合。而一位創投老兵的創投情緣也是由此開始的,最初的起點是從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
我個人經歷過兩次重要的轉型。第一次是從一個體改官員轉型為紅籌老總。這張照片中,中國證監會第一任主席劉鴻儒的背後,頭髮較少的那個人就是我(後排右五)。他旁邊的那位就是當年深圳交易所的創始人之一,也是改革開放一百個先鋒人物,唯一的金融界代表禹國剛。這張老照片是1993年中國首部證券交易所暫行規定的起草組成員合影。
我想說的是,當時的改革開放是被倒逼的。眾所周知,上海交易所是1990年底成立的,當時已經有上市公司開始交易,但是管理交易所的暫行規定還沒有出台。換言之,中國1990年已經有了證券市場,即二級市場,但是並沒有一級市場。而我作為當年上海市體改組一員,非常有幸參與沖在改革第一線。那個時候的企業發展投資與今天所謂的創投不可同日而語。
1995年,市體改委把我派遣到香港,組建上海實業。八個月以後,上海實業在香港上市,我成為這家上市公司的CEO。我的第一次轉型,就這麼圓滿順利地完成了。
第二次轉型源自從體改官員轉為紅籌老總後的一個小插曲。當時上海實業上市時,股票發行價7.28元,上市第一天9.5元,之後兩年時間漲到60塊錢,市值最高達到700億港幣。但是我很快發現,僅僅依靠收購兼並,自己不孵化高科技的企業,難以維系長治久安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新的模式。
這張照片是我1999年到美國矽谷考察,矽谷VC(Venture Capital)給了我極大啟發,然後我做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創投選擇,能不能搞出一支像矽谷一樣的創投基金?
2000年1月,上海實業作為上市公司拿出兩億港幣,成立了第一支創投基金——盛基創投。這只基金投了兩個非常有名的項目,一個是攜程旅遊,另一個就是微創醫療。之後,上海實業又與淡馬錫合作創投基金。
由此,我的創投情緣開始了,開始跨入了創投之路。
創投情懷
我業餘時間喜歡畫畫。本來想成為一名畫家,可因為當年沒有選擇的自由,所以「不幸」被選擇成做經濟工作,後來又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投資人。今天在大螢幕上為大家所展示的油畫,也都是我的個人作品,對藝術上的追求,會讓我更懂得投資者和創業者本身。因為藝術和商業有著一定程度的一脈相承。
那麼,創投的靈魂,到底是什麼?我認為非常重要的,應該是創新。今天大家到處都在說創新,這個詞的涵義豐富,我要強調它是很實際的,不是務虛的。我和大家分享一個具體的投資案例故事,世紀之交的時期,我當時還在上海實業時主導投資了一家公司,是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英文叫SMIC。當時,我發現中國很多投資都聚集分布在消費品領域,比如我們自己也投資了上海家化、光明乳業、聯華超市等,但是中國真正缺少的是高科技產品。高科技產品投資,就是當時的創投創新。而中芯國際就是我夢寐以求的一個項目,它做晶圓片,目前是一家世界著名領先的集成電路晶片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的集成電路晶片製造商,我們有幸從一開始就參與對它的投資。
再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上面這張照片是我2000年在印度考察軟件時的照片。背後又有一個故事。當時我就知道,印度的軟件很厲害,我帶著我的團隊在印度最厲害的軟件企業考察了兩個星期。所到之處都有一個PPT做介紹,而所有的PPT中都有一張共同的圖片,一個坐標系。縱坐標是cost,價格;橫坐標是quality,質量。坐標中代表high quality,high cost的是愛爾蘭和新加坡。而low cost、low quality的是中國。low cost、high quality是印度。
我當時血脈噴張,非常不服。但是經過兩個星期的考察之後,我認為印度是值得佩服的。當時我們的問題很多,軟件真的不行。由此我認為,中國的VC、資本,在這一領域大有用武之地。之後,在VC行業,我又投了一批軟件企業。這是我的創投情懷,「硬科技才是硬道理」。
就全球製造業而言,全球第一、產量最大的,毫無疑問是中國。但是從製造業技術水平而言,第一梯隊是美國,第二梯隊是歐盟、日本,第三梯隊是中國,第四梯隊是資源輸出國。中國僅比資源輸出國好一點,這就是我們的悲哀。當然,這也激勵了我們更努力地奮鬥,讓我們的製造業努力從第三梯隊進入到第二梯隊,從而和第一梯隊進行競爭。
創投無悔
2001年,我離開體制,投身到完全市場化的創投行業。這時,前路漫漫,我真的不知道我到底有沒有前途。但是,我現在很健康地站在這里演講,說明我活得還不差。
所以對我而言,創投無悔。
創投,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自主選擇。因為我曾經想做畫家,但是沒有成功。我也曾想過其他的,都沒有成功,唯獨這次是我的自主選擇。我相信,我的餘生,還是會把創投作為終生職業。
走過的創投之路,看過的創投風景,從過去回到如今,我的觀點是,目前中國創投行業所處的現狀,正在經歷「三期合一」的關鍵期。
什麼是「三期合一」?第一,創投行業正從高速發展期進入高質量發展期。對比中國與國際的基金管理人機構數量和管理基金規模,中國創投行業一定會繼續優勝劣汰,發展速度要迎來不再高歌猛進的換擋期。
第二,創投行業的管理團隊已進入了「迭代期」。不是創投第一代和創投第二代的交班,而是兩者的交集式迭代時期。我希望這種程序,這種迭代,能夠永遠繼續下去。
第三,創投行業的募資來源進入到「缺位期」。目前,由於政策原因,募資來源出現一部分真空,這需要創投行業努力爭取。但同時,創投行業有一個最好的「春天的信息」,就是科創板。科創板的推出,給中國創投行業燃燒了一把熊熊火焰,我相信科創板會為整個行業帶來一個美好的春天。
從行業體會的角度來說,其實,我認為全球創新的主流並非90後。這個觀點可能和一些創投人的看法不一致。為什麼?因為創新以硬科技為主,這需要經驗,需要很好的創投經歷。
而對於一些有經驗的創投老兵們,未來應該去努力扮演好三種角色:第一,行業帶頭人;第二,心理按摩師,尤其是創業家的心理按摩師;第三,火箭設計師,因為創投行業就像火箭,一級火箭就是一輪融資,二級火箭就是兩輪融資,一直到把衛星送上資本市場的軌道,然後脫離軌道,直到投資人撤出,這就是創投。
總而言之,創投事業有情有緣,無怨無悔,謝謝大家!
(文/郭彥巧)
(視頻製作:鐘誠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