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老百姓都愛上了貼膜。究其根源,大概要從最初的電視機遙控器開始說起。在彩色電視機剛開始普及的時候,大家都對它小心翼翼,遙控器上的那層塑膠膜始終不肯撕掉,以至於後來電視機壞了,遙控器看起來還和新的一樣。
再說到智慧型手機,只要買到手機,我們基本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貼膜。而汽車也不例外,國內車友也都習慣給汽車貼膜。不過在國外,汽車基本都是不貼膜的,甚至法律法規也不允許貼膜,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作為日常出行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汽車的普及率在國內已經有非常大幅度的上升,如今買車也很方便,快的話幾個小時就能開走一台心儀的愛車。那買車之後的第一個事是什麼?那肯定得去貼個膜呀。
一方面,汽車貼膜能防紫外線、防曬,另一方面,還能提高車內的密閉性和隱私性,使汽車的外觀更顯檔次。
而且,高檔次的汽車貼膜還有一定的防爆功能,貼過膜的汽車玻璃,強度會有所提高,即使發生撞擊,玻璃粉碎也不容易傷著人。
汽車撞擊實驗,將會進行兩次,第一次實驗時,駕駛員駕駛著一輛沒有貼膜的汽車,以100碼的速度行駛,在與鉛球接觸的一瞬間,發出了巨大的聲響。
通過高速攝影機拍攝的畫面可以看到,鉛球在與汽車玻璃接觸後,由於巨大的衝擊力,直接砸穿了前擋風玻璃,沖進了車內。車內的錄影頭也記錄下了這驚險的一幕:鉛球首先撞破前擋風玻璃,然後進入車內,在撞擊了副駕駛座的頭部靠枕後,繼續飛向後排,又砸穿了後排座椅。
而第二輪測試,將會為汽車的前擋風玻璃貼上膜,然後同樣是以100碼的速度前行,當鉛球與玻璃接觸的時候,擋風玻璃呈網狀裂開,但是並沒有被擊穿,鉛球則被玻璃彈飛,從車內視線來看,玻璃雖然裂開了,但是車內卻並沒有任何的玻璃碎片。
另外,在一些夏季氣溫高、陽光猛烈的地區,貼膜還能阻擋一定數量的可見光和紫外線,從而降低車內溫度,空調也就可以開得小一些,油錢自然就省了不少。
不過,你知道嗎,其實在很多國家,比如說美國,他們都是不給汽車貼膜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因一,潛在危險因素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汽車貼膜就在歐美等很多國家開始興起,那時候的美國人也喜歡給自己的汽車貼膜,但是沒過多久,交通事故率就開始逐漸增多,同時與汽車有關的治安問題也增多了。
原因是,當時很多廠商的貼膜,質量並不符合安全標準,當汽車前擋風玻璃貼上貼膜後,透光率會大幅度降低。加上美國公路較多,路燈並非遍布各地,當有意外發生之時,司機很可能難以發現並及時做出應對,導致事故發生。
隨後,根據不少美國的一些相關統計機構的數據,汽車貼膜後汽車比起未貼膜在追尾事故率上提高了15%。
在美國這個數據為王的社會,自然就開始立法禁貼膜了,只有少部分州還允許側窗貼膜。
隨後,英國、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都制定了類似的法律法規,而大陸在幾年前針對汽車貼膜同樣制定了標準,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汽車貼膜,也都將受到處罰。
另外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美國是一個允許私人擁有槍支的國家,交警在查處違法車輛的時候,不能判斷貼膜車內駕駛者是否持槍,這也加大了治安隱患。
原因二,車輛珍貴度不高
美國汽車工業不同於中國,他們的汽車工業發展的較早且較強大,所以汽車本身對於他們公民而言,就不是什麼珍貴的物品,僅僅作為一種代步工具或娛樂工具。其地位就好像我們現在家里的單車一樣,誰還會麻煩來麻煩去,上個保護膜呢?
那為什麼汽車貼膜,能在中國蓬勃發展呢?
車在大陸雖然普及率較廣了,但作為交通工具,其實還停留在奢侈品的層面上。所以新車入手後,大多數人都會像護寶貝一樣「疼」著,通過各種保護保養工具來滿足愛車的需求。
想想七八十年代時候,自行車還是結婚必備的三大件之時,入手後三角梁要包上膠帶裝飾,防止磕碰。車座也要放上坐墊,減少損壞。而現在的自行車多為運動愛好者騎用,即使幾千塊的捷安特,再很少有人再包裝它了。
同樣作為交通工具,汽車也只是為人服務的。但汽車短時間內,依然還會是個奢侈品消費,所以人們依然會給汽車貼膜,裝飾,打蠟,封釉,包座椅,花高價買車號等等一系列。所有這些,和當初給自行車加坐墊的行為是一樣一樣的。但或許,再過個十幾年,我們也不會再費盡心思裝飾自家汽車了。當換一輛汽車,就像換自行車一樣簡單時,貼膜業可能又要開始另謀生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