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2019年或許是新能源(含替代能源)汽車從一枝獨秀轉向多花齊放的起點。
甲醇、氫燃料電池、增程式等技術路線受到政策鼓勵。新能源領域,增程式將比氫燃料電池更快做到商業化。
上海車展前的4月10日,理想ONE公布售價32.8萬元,開始接受預定。公司稱其NEDC綜合續航里程提升至超過800公里,在最新的歐盟WLTP工況下綜合續航里程超過690公里。
從半年前亮相開始,「沒有里程焦慮」被創始人李想作為這款增程式電動車的最大賣點,反復強調。李想還預言過,未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純電動和增程式電動將各占一半。
車展首日,從SF Motors變為金菓EV再變為金康SERES的金康SERES宣布其首款產品SF5開啟預訂,包含純電動和增程式不同車款,售價27.8萬~45.8萬元。增程版本車型百公里加速小於4.8秒,可做到超過150公里純電續航+R的里程無憂。
金康SERES創始人、CEO張正萍認為,增程式電動車是續航里程焦慮的終極解決方案。
今年初,《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明確指出「純電動汽車投資項目是指以電動機提供驅動動力的汽車投資項目,包括純電動汽車(含增程式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投資項目。」這意味著,在新的汽車投資項目中,增程式電動汽車屬於純電動汽車範圍。
現階段各車企如何看待增程式電動車,有什麼用的計劃?汽車商業評論在上海車展上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長安福特執行副總裁趙非表示:「中國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當下應該支持技術上的百花齊放。增程式有其優勢所在,那就是輸出功率最穩定。」
但他認為,目前電動車里程焦慮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隨著新能源技術的提升解決續航問題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同為傳統車企,東南汽車則是對增程式電動車頗為看好。
東南汽車總設計師張雪龍表示:「從成本上看,與純電動車相比,雖然增加了一個增程器,但由於電池容量的大幅減少,整車成本較純電動車仍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所以我們認為,未來純電動車主要將集中在A0級別以下的低價位車型。而中高級別的新能源車,增程式電動車將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與其持相同觀點的還有新特。
新特汽車市場與產品規劃中心總經理楊水初認為,增程式電動車有一定的前景,在整個的能源的構成里面有它的一席之地,新特汽車目前正在跟蹤研究該技術,準備在後面的A級車上考慮使用,但目前沒有完全定下來。
博郡汽車的認知略有不同。
博郡汽車董事長、CEO 黃希鳴表示,不否認增程式電動車有一定的使命和前景。但無論是增程式還是燃油的技術,在電池技術快速發展下,可能都是一個中間的技術,不是一個最終的技術。
回歸到增程式電動車本身,其技術是否實用,在國內市場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其本質是在純電動汽車的基礎上面增加了一個增程器,這個增程器就是燃油發動機。
從車輛本身的優點上來說,確實可以增加車輛的續航里程,不需要像純電動汽車,擔心車輛的續航里程問題。
當電池電量比較低的時候,或者是低於設定值(SOC)的時候,車輛就會啟動增程器,利用增程器發出來的電提供給驅動電機來行駛,同時多出來的電能夠為電池來進行充電。
所以增程式電動汽車在行駛過程當中,可以對汽車進行充電,從而節省了汽車充電的時間。
此外,增程式電動汽車相比於傳統的燃油車型和普通插電混動車型,取消了變速箱,從而降低了車輛因為複雜的傳統系統而引發的故障,使得系統的可靠性有著不小的提升。因為去掉傳統系統,也給系統空間部分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
缺點是能耗大,當車輛在高速公路,或者在擁堵的城市道路的時候,核算下來其實並不划算。
其核心問題在於,充電效率和動力輸出需求的不等價。舉例說明,高壓直流快充的功率最高是80千瓦時,增程器的發電功率通常不會超過40千瓦時,大多數都在30千瓦時以內,而用戶通常起步時需要的功率就要超過30千瓦時,假如是高速超車時,80千瓦時也未必夠用。
客觀的說,充電功率過大,或者充電頻率過於頻繁的話還會折損動力電池的使用壽命,因此增程模式下的化油充電方案通常也需要調校得比較保守。
此外,消費者對增程式認知的匱乏也成為增程式發展的阻礙之一。
理想和金康SERES並不是增程式電動車的最早先例。在此之前已有不少車企做過增程式電動車,例如BMWi3、雪佛蘭VOLT、日產NOTE,還有傳祺GA5增程版。
事實證明,這些車型都未獲得市場的過多認可,更多都是曇花一現。目前BMW、通用已先後停產旗下增程式電動車。
以目前的電池發展情況來看,純電動汽車仍然有一定局限性,無法完全滿足消費者全部需求,這意味著在一定時期內,還需要過渡方案。
增程式電動汽車有接近純電動汽車的特性,又能解決消費者里程焦慮、電池焦慮等問題,同時能夠滿足消費者大多數出行場景,確實不失為一個較好的過渡方案。
但增程式電動汽車所要求的動力平台是常規平台無法滿足的。研發增程式電動汽車所帶來的巨大成本問題,是車企無法忽視的。
且增程式電動汽車因為成本、技術難關無法突破等多種原因,導致了其最終售價不可能走廉價路線。
這使得增程式電動車在新能源發展路線上一直處於較為尷尬的位置,理想ONE們能改變這個現狀嗎?
點擊閱讀原文 特惠訂閱《汽車商業評論》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