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摘要:因此銀行員工利用保險或理財收益高的特點,來忽悠儲戶。我們經常看到儲戶去銀行存款,結果存款被銀行員工忽悠成理財或保險的案例報導。
我們經常看到儲戶去銀行存款,結果存款被銀行員工忽悠成理財或保險的案例報導。對於銀行來說,銷售理財和保險是國家允許的其業務範圍,按照規定銀行應當根據客戶的需求以及風險承受能力來進行行銷。但是,很多銀行員工在業績考核的壓力下,不顧有關規定,想方設法誘導來存款的客戶購買理財或保險,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
本文來自 雪花新聞,本文標題:銀行誘導客戶存款變理財或保險有哪些手段?如何識別和防范? ,轉載請保留本聲明!
銀行誘導儲戶的招數
案例1:2016年,50多歲的內蒙古農民王某揣著500萬的拆遷款,想存進中國銀行。但沒想到,卻在穿著銀行服裝的工作人員及銀行行長的言語及利益引導下,買了一款銀行的「理財產品」,工作人員承諾這款產品「沒有任何風險,年底肯定能拿到27.5萬元的利息」。可事後,王某發現,他買的根本不是中國銀行的產品,而是一分陽光人壽保險公司的商業保險。按照保險合同,他要活到100周歲才能取回本金。
案例2:王先生的父親於2016年6月前往某銀行辦理定期存款的續存業務,銀行工作人員稱有一項新的業務,獲得的收益比定期存款要高很多,但王先生的父親年齡(67歲)太大了,不符合辦理要求,要王先生的母親(62歲)前來辦理。王先生的母親前往銀行,根據工作人員指示辦理了該項新業務,並收到了業務辦理的回單。後來,王先生發現銀行辦理的是一項理財型的保險業務,而且存在較大的風險。
上述案例,儲戶的利益受到極大損害,銀行難辭其咎。那麼。銀行有哪些招數來誘導客戶把存款變成理財或保險的呢?在此我們做個內幕揭示:
一、打收益牌。儲戶來銀行存款,對於收益本來是沒有什麼概念的。因此銀行員工利用保險或理財收益高的特點,來忽悠儲戶。他們往往片面誇大理財或保險的收益,把收益拿來與銀行存款利息做比較,而對理財或保險的流動性弱點絕口不提。儲戶在銀行員工的誘導下,很容易一時糊塗,光注重收益而忘記自己的實際需求,以致上了銀行員工的當。
二、打感情牌。這類銀行員工情商比較高,平時與客戶的關係十分緊密,因此博得了客戶的好感。客戶來銀行時,往往對這些銀行員工充分信任。銀行員工會利用客戶的信任,對客戶提出要求:「行長又給我下理財任務了,大姐能不能幫個忙買一點?」”我保險任務沒完成的話要扣獎金,大爺您能不能配合一下?「等等,最後還會加一句」放心,不會讓您有損失的!「。而實際上,如果你自己一旦在理財或保險協議上簽了字,話就變成這樣了:「您自己在協議上簽字確認的,我們沒有責任!」
三、偷天換日。這種銀行員工的行為則比較惡劣。他們會故意把儲戶的沉默當成默許,在儲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直接把存款變成理財或保險,而不對儲戶道出實情。這些員工的操作是:對儲戶喋喋不休地行銷,如果儲戶不吱聲,就迅速把理財或保險協議遞給儲戶,儲戶以為簽的是存單,而實際簽的是協議。大多數儲戶對銀行給的回單都不會認真閱讀,導致發現時木已成舟。
上述三種手段,在監管部門「雙錄」的要求下,最後一種已經很少也能用,而前兩種銀行員工依然屢試不爽,所以我們要學會識別和防范。
識別和防范
對於銀行員工忽悠伎倆,廣大儲戶只要不貪圖小利,明確自己的真實需求,完全可以防范和識別。
第一,不要貪圖高收益。要知道只有存款的利率是確定的,其他理財產品或者保險的收益都是「預期收益」,銀行員工說的再高再好,也都只是畫餅給你。所以如果你追求的是安全而不是收益,就不要聽信銀行員工的誘導。對於銀行員工的口頭承諾(有時為了促成銷售,他們會拍胸脯保證收益或者安全性),更加不要信以為真,他們這是在違規銷售,到最後你無憑無據,難以維權。
第二,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存款的流動性最高,可以隨時支取。而理財產品或者保險都是有固定期限的,在這段期限內無法支取。如果你預計自己將來可能要用錢,要麼存款,要麼購買活期理財,但千萬不要購買保險。
第三,在辦理過程中要留意辦理程序,及時發現銀行員工的欺騙行為,不要「被保險」或「被理財」。即使我們躲過了銀行員工的狂轟濫炸,也還有最後一道關要過,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那就是觀察整個業務流程,以防銀行用最後一招。
首先,看簽字材料。存款只需填一張存款單,只是薄薄的一張紙;而理財產品和保險的簽字材料厚厚一疊,除了簽名外還要抄寫風險提示。
其次,看操作流程。存款在銀行櫃台可以直接辦理;而理財或保險需要去理財經理處完成風險承受能力的評測,然後去櫃台或者在理財經理處直接購買,全程還要錄音錄像。
再次,看回單。辦完業務後,銀行會給你回單。儲蓄給你的是存單,而理財或保險列印的是業務受理憑證。在收益方面,存單上寫明的「存款利率」;受理憑證上寫的是「預期收益」。
以上,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銀行忽悠儲戶招數以及應對手段。我是空谷寒潭,致力於輸出有價值的金融知識和理財觀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