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平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這是國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統計數字。
攀升的數字加劇了人們對於癌症的恐懼,也使得癌症早期篩查這一技術和體檢項目進入公眾視野。到底什麼樣的疾病適合早篩?癌症早篩的網路為何難以形成?上市公司和新興公司紛紛布局的基因檢測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承擔癌症早篩的功能?癌症早篩會被納入醫保嗎?
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癌症早篩目前尚未建立起完整的體系,各方掘金的是一個萬億級市場。
不是所有癌種都適合早篩
國家癌症中心今年1月發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癌症)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中國人群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惡性腫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幾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死亡均呈持續上升態勢,防控形勢嚴峻。
所謂篩查,是指在早期通過各種生物、化學、影像等途徑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進行早發現,以期得到早治療的各種醫學手段。對疾病的篩查,能夠發現早期腫瘤,及時治療,從而把腫瘤扼殺在搖籃里,降低發病風險,減少晚期病例和死亡率。
但並非所有的癌種都適合做早期篩查。諾輝健康CEO朱葉青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適合做早期篩查的癌種有3個特點:一是發病率高,人群大才具有衛生經濟學意義;二是死亡率高,大家才能足夠重視,像甲狀腺癌、前列腺癌等死亡率低的癌種早篩則沒有這麼迫切;第三點是腫瘤的發展周期足夠長,這樣給早篩預留足夠的窗口期。如果發展期短,一經發現已是癌症晚期,則早篩意義不大。
比如腸癌的發展期一般為10-15年,從開始有息肉、腺瘤等癌前病變,一直發展成為腸癌,中間有很長的時間;而且腸癌具有發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點,但發病症狀不明顯。「腸癌屬於比較安靜的癌,它一般到晚期都沒有明顯的症狀,沒有疼痛,腸的疼痛神經比較少。」朱葉青說道。
公開資料顯示,美國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大幅下降,主要得益於早期篩查的推廣。而在中國,作為高發癌症之一的結直腸癌發病遞增速度約為世界平均值的兩倍,同時死亡率也居高不下。國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數字顯示,結直腸癌發病率在高發腫瘤中排第3位,為9.88%;死亡率排第5位,為8%。根據統計,大陸結直腸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為30%,在美國這個數字是64%。國內的通常情況是,等到發現腸癌時病情基本已是晚期,治愈率僅有5%-40%。
此外,肝癌也是大陸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肝癌大數據報告》,原發性肝癌全球每年 新髮病例84.1萬,中國39.3萬,約占全球的46.7%。從死亡率來看,大陸肝癌5年相對生存率僅為12.1%,但如果早期診斷經過有效治療,可達到相對較好的預後,尤其是5公分以內的小肝癌,5年生存率可達到80%以上。
基因檢測有用嗎
從業界動態來看,國內在肝癌早篩技術上有較多突破。今年3月,《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布了由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科學家的一項肝癌早篩研究結果,發現可以通過血液檢測的方式,從乙肝病毒攜帶者中發現潛在的早期肝癌患者。
泛生子基因CEO王思振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目前癌症早篩領域的技術主要以影像學和分子檢測技術為主,其中影像學如腸鏡和胃鏡已經在國外的某些癌種取得了重要成果,比如美國的結直腸癌和日本的胃癌。相關數據顯示,日本每年總共約完成1500萬例胃鏡檢查,相當於每年有12.5%的人口都做了胃鏡篩查。
王思振指出,影像學對醫生的技術和經驗要求較高,很難標準化和規範化。比如肝癌,經驗最為豐富的影像學醫生可以篩查出3公分以內的腫瘤,但不是所有醫生都能做到。而分子檢測目前的臨床應用主要以蛋白標誌物為主,例如篩查肝癌的甲胎蛋白(AFP),但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都不盡如人意。同時,基因作為分子檢測的重要生物標誌物,近年來已經在癌症診療領域被廣泛認可和大規模應用。
以價格來判斷,影像學和常規蛋白檢測價格基本在百元到千元不等,目前已在臨床應用,但其敏感性、特異性以及標準化程度還不足以作為癌症早篩的普及型技術。而以基因作為生物標誌物的血液檢測技術已在癌症診斷領域取得了廣泛共識和應用,因為該項技術具有精準、無創、易標準化和可及性高等優勢。未來,非侵入式的血液檢測是早篩技術的趨勢。
據記者了解,國內基因檢測公司有包括華大基因(300676.SZ)、貝瑞基因(000710.SZ)、達安基因(002030.SZ)等在內的上市公司,也有如泛生子、燃石醫學、鶤遠基因等新興公司。以肝癌為例,目前包括貝瑞基因、泛生子在內的多家公司都開發了應用於高危人群的肝癌早篩液體活檢方法,並通過技術優化做到應用。
但基因檢測的價格對很多人來說尚不可及,王思振告訴記者:「全基因組測序費用已經從原來的幾萬美元降至現在的幾百美元,基因檢測技術的成本降低速度已經超過摩爾定律,相信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優化,價格還將下降,有望降至人民幣千元甚至百元級」。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國內有大量中、晚期癌症患者在得到醫生對於靶向藥、免疫治療的臨床用藥指導之前,必須做基因檢測。這是基因檢測用於癌症治療的例子,那基因檢測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承擔癌症早篩的功能?
「癌症歸根結底是一種‘基因病’,通過基因能夠從根源探明癌症的發生發展機制,同樣也能通過基因找到將癌症扼殺在搖籃的關鍵‘鑰匙’。」王思振對記者表示,近年來,針對基因的檢測技術相較常規檢測方法,具有更加迅猛的發展速度,離找到解決每個癌種難題的「鑰匙」越來越近。
事實上,癌症很複雜,基因作為其中一種生物標誌物雖然具有很高的效能,但目前可能還需要結合一些臨床現有的檢測手段。隨著癌症基因組學的不斷發展和液體活檢等相關技術的不斷進化,未來可能會發現更多具有明確指向意義的基因「鑰匙」,基因檢測只是癌症早篩的一種技術手段,而且行業目前還存在不少問題。
上海自貿區基金醫療健康事業部項目總監陳曉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產業周期來看,目前腫瘤早篩還處於導入期,在這個時期,投資人最看重的是早篩企業的技術能力,體現在產品上就是產品的質量。產品質量是第一位的,產品質量過關才能夠真正滿足早期發現的臨床需求,而目前市面上的產品,在靈敏度上還比較低,特別是在腺瘤階段的敏感度。」
待挖掘的巨大市場
國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陳萬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癌症早篩面向普遍人群,重點關注存在危險因素的高危人群。目前早篩技術相對成熟的癌種有宮頸癌、結直腸癌、乳腺癌、肺癌和上消化道癌。
日前,上海市抗癌協會發布《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下稱《推薦》),針對肺、大腸、肝、胃、乳腺、宮頸和前列腺七大男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進行腫瘤篩查和預防的推薦。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葉定偉表示,《推薦》涉及的7種惡性腫瘤,占上海 新髮病例中近六成,並且都具備相應適宜技術來做到疾病早期發現,通過早診早治,可顯著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存。
據記者了解,即便限定為高危人群,癌症早篩目前亦尚未建立起完整體系,具體還存在體檢普及率低、防癌體檢不規範、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等問題。
陳萬青指出,目前大陸癌症篩查尚未進入醫保,居民進行相關臨床檢查 需要自費,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癌症篩查的重要性。「即使是提供免費篩查的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好多人都不願意參加,說明公眾對於早篩的意識還不強,需要大力開展科普宣傳。」
朱葉青認為也跟醫療現狀有關:「中國的醫療體系相比較而言還不成熟,醫療資源還比較匱乏,更多地花在救急(治病)上。現在醫保要覆蓋病人都比較難,想覆蓋健康人群就更難。而且做體檢,包括做癌症篩查都是自我選擇,這方面的意識也沒培養起來。」
在陳曉艷看來,能夠有效推動癌症體系建立的是政府方。「國家要把一些急需的癌症篩查作為公共衛生政策去推,比如把發病率高及死亡率高的肺癌、胃癌、結直腸癌等癌種的檢測作為公共衛生篩查,使其成為公民健康體檢的一部分。篩查比治療花的錢少,早期治療也比晚期治療花的錢少,從長期來看,其實是減少了國家醫保的負擔。」
政策正鼓勵篩查進醫保,但陳曉艷指出,關鍵在於醫保能接受多高的價格。「特別是早篩產品,前期的研發費用特別高,幾萬人的臨床入組可能需要數億元的投入。這些費用肯定會加到產品的售價上,價格下不來能不能進醫保也是個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長遠來看,研發成本還將下降。」
「價格只是阻礙可及性的其中一個因素,還需要能落地、有效果的癌症早篩體系,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重大癌種的早期篩查工作,這需要國家、醫療機構和企業等多方共同努力。」王思振也認為,要建立有效的癌症篩查體系,還需要癌症早篩知識和技術的宣傳教育,不僅僅針對大眾,也要對在一線防癌抗癌的醫療工作者,要讓新知識、新技術用最快的速度應用到臨床,才能更好的從源頭控制癌症。
與尚未建立早篩體系相對的是巨大的、待挖掘的癌症早篩市場。以液態活檢為例,國信證券研報提出,假設每個患者一年平均進行4次檢測,可預計大陸液態活檢的市場容量為500萬(目標患者)×50%(滲透率)×2000(終端價格)×4(年檢測次數)=200億元。
再以腸癌為例,美國定義腸癌的高危人群是45歲以上,中國的定義是40歲以上。而中國40歲以上的人口大約為6-7億,以6億人口計算,其中約50%為有條件做篩查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中約10%的人有意識做篩查,即中國有條件、有意識做腸癌篩查的人口為3000萬人,再以平均每年2000元的篩查成本計算,也就是每年600億元的市場份額。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的最新癌症報告,惡性腫瘤發病前十位依次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甲狀腺癌、子宮頸癌、腦瘤和胰腺癌,再加上癌症篩查的多種方法和手段,「癌症篩查萬億市場」的說法並不誇張。
萬億癌症早篩市場對掘金者的吸引力無比巨大。於是,體外診斷、醫療器械、醫療AI公司,無數醫療機構正在進入或試圖進入,但目前還沒有一家形成強悍的技術壁壘。
關於資本在癌症早篩企業中如何選擇標的,陳曉艷說道:「現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還是看企業的技術,能否做出高質量的、滿足真實需求的且合規化的產品;然後是企業的商業化經營能力,有了好的產品,如何把產品銷售出去也非常關鍵。只有把產品銷售出去,產品才成為了商品,才能為企業帶來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