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槍彈」飛向了華為,還有它背後的1.3萬家供給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在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後,緊張的情緒在深圳之外的區域蔓延,對於來自於全球產業鏈中的華為「夥伴」而言,嚴酷的考驗才剛剛開始,這里面也包括美國的本土公司。

  在周四的美股表現中,華為的美國供應商Lumentum、科沃(Qorvo)、思佳訊解決方案(Skyworks)、高通、賽靈思(Xilinx)和NeoPhotonic等全線走低,市值蒸發近百億美元。一位來自於美國科技公司的人士對記者表示,敏感時期,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美國的「槍彈」飛向了華為,還有它背後的1.3萬家供給商 財經 第1張

  「華為2018年的採購金額預計700億元美元。」在此前的一場採訪中,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在全球170多個國家經營業務,有211家的財富500強企業在使用華為產品,同時與全球1.3萬多家供應商合作,這些供應商來自日本、美國、歐洲,還有中國等地區。

美國的「槍彈」飛向了華為,還有它背後的1.3萬家供給商 財經 第2張

  根據華為曾經披露的供應商名單,去年核心供應商名單共有92家,美國供應商占最多,達33家,占比約36%。其次為中國,有24家,比例為27%。按產品類別劃分,華為對美國的集成電路、軟件、光通訊等廠商依賴度頗高。比如美國光纖通信零件製造商NeoPhotonic接近一半的收入來自於華為,在另一家美國光學元件供應商Lumentum Holdings中,華為是僅次於蘋果的第二大客戶。

美國的「槍彈」飛向了華為,還有它背後的1.3萬家供給商 財經 第3張

  曾經撰寫《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的作者田濤在書中寫道,2005年之後,華為與全球幾百家客戶之間的關係已經不是簡單的甲乙方關係,已經上升到互為依存,互相促進的戰略夥伴關係。換言之,目前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ICT通信設備廠商,華為的受損將會波及更多產業鏈上的公司。

  「備胎」計劃的美國老師

  5月17日凌晨,華為旗下的晶片公司海思半導體總裁何庭波在一封內部信中表示,海思將啟用「備胎」計劃,兌現為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以確保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大部分產品的連續供應,「這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隨後,「備胎」計劃刷屏社交網路。

  第一財經記者向華為方面求證「備胎」計劃內容,雖然沒有獲得正面回應,但多位華為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對於美國此次的「封鎖」,大部分人表現平靜,一如往日,繼續投入工作。

  「一年以來的風波已經教會了華為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其中的一名華為員工說。

  四個月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深圳總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對極端事件發生時的態度。他對記者說,「我們今天可能要碰到的問題,在十多年前就有預計,我們已經準備了十幾年,我們不是完全倉促、沒有準備的來應對這個局面。這些困難對我們會有影響,但影響不會很大,不會出現重大問題。」

  而根據華為經營商BG的一名負責人的說法,「十多年前,IBM就在華為內部提出了業務連續性管理,為的就是防止今天的情況,內部有一些替代計劃,雖然性能上在短期可能不能媲美原有方案,但維持業務連續性並沒有問題。」

  業務連續性管理(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簡稱BCM),是一項綜合管理流程,它使企業認識到潛在的危機和相關影響,制訂響應、業務和連續性的恢復計劃,其總體目標是為了提高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以有效地響應非計劃的業務破壞並降低不良影響。

  當IBM將這項流程帶入華為的時候,華為在通信領域剛剛進入發展的快速軌道,面對於高額的咨詢費用,任正非沒有任何猶豫,他更加關心的是華為進入國際市場的動作是否「規範」,能否持續。

  雖然在短期經歷了變革的痛苦,但長期看來,BCM幫助華為成功應對了許多次大的自然災害和網路病毒災害,例如日本海嘯、泰國洪水、尼泊爾地震,以及勒索病毒的攻擊。同時,為了保障整個供應鏈的連續性,華為也從供應策略和整個設備運行的保障上進行了充分的考慮。比如,對元器件實行多元化的供應策略,多供應商的選擇、多種技術方案,及在多個國家布局供應鏈和建立生產基地。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在此前的一場媒體溝通會上表示,數字基礎設施的產業高度依賴全球化供應鏈,任何一個公司所提供的設備其實都是通過一個全球化的供應鏈來生產和製造的。未來的數字基礎設施一定是融合多廠合作的結果,所以簡單的去阻止某一間公司參與這個市場,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對網路安全的單項。

  「而供應鏈的全球化,在這個產業中的脆弱性也越高。所以,華為從十年前就開始建立一套嚴密有效的業務連續性的管理系統(BCM),這個管理系統覆蓋了從研發到採購再到製造到物流以及服務的多個環節。」胡厚崑表示,針對現網運行產品,在全球服務幾百家經營商和大量的企業用戶,根據現網產品生命周期的預測保障足夠的庫存,這是華為在業務連續性方面採取的保障措施。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三星和蘋果為2018年全球排名前兩位的晶片買家,合併市場份額為17.9%。而華為在2018年的半導體採購支出達到了211.31億美元,同比猛增45%,超越戴爾、聯想,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晶片買家。

  華為晶片採購布局節奏加快背後的意義顯而易見。

  海通通信表示,華為做了大量儲備,短期需從美國進口的關鍵元器件的準備(滾動超一年儲備量);150天內,如果美國商務部確實出台進一步的管制方案並限制對華為出口,判斷短期影響華為可以克服,超過一年時間則需觀察華為打造自主可控供應鏈(核心:FPGA、模擬器件、化合物半導體器件、終端射頻、高速光電器件)的進展。

  通信產業「子彈橫飛」

  根據IHS Markit發布的全球電信設備市場顯示,2017年全球電信設備市場規模為372億美元,較2016年明顯下滑。但華為卻在份額上逆勢增長,以28%的市場份額超過愛立信(27%),諾基亞(23%)、中興(13%)和三星(3%)尾隨其後。

  「這或許是美國不能容忍的,華為靠著點滴的積累變成了全球通信市場上的蘋果,從份額和利潤上拋離了對手。」一名曾經在華為工作過十多年的「華為老兵」戴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華為在移動通信領域的利潤相當於另外幾家的總和,正如蘋果手機的利潤相當於其他品牌手機總和一樣,華為因為技術先進,蠶食了不少其他供應商的地盤。

  而隨著華為的成長,華為產業鏈上的供應商遍布全球。胡厚崑表示,華為的產業涉及1.3萬家供應商,去年的採購金額超過700億美元。整個產業鏈上的公司和國家其實都是相互依賴的。如果產業鏈上任何一環被不正常地阻斷了,這對於整個產業鏈的發展,甚至對於全球經濟的發展都會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

  從全球經濟環境來看,華為所在的主航道,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產業在全球貿易量中的位置舉足輕重。世界經濟論壇數據顯示,在全球商品貿易額排名中,ICT產品占據了前十強中的四席,貿易額合計占全球貿易總額的8.3%。集成電路是汽車、石油之後的全球第三大貿易產品,貿易額超過8000億美元。

  其中,美國在ICT領域布局早,整體科技實力、創新能力超群,一批跨國公司掌控技術標準,占據價值鏈高端。而中國ICT產業體系完整,配套齊全,涵蓋從元器件、整機設備、軟件、測試到組裝等的各個環節。在各自的跑道上,中美企業競爭與合作共存。

  但隨著美方宣布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後,部分ICT產業鏈上的公司無不陷入「焦慮」狀態。

  可以看到,在2018年華為的700億美元採購中,大約有110億美元是來自高通,英特爾和美光科技公司等美國公司。如果美國真的制裁華為,那麼肉眼可見這些企業的那部分營收將直接消失。

  有媒體做出統計,本周四,Lumentum、科沃(Qorvo)、思佳訊解決方案(Skyworks)、高通、賽靈思(Xilinx)和NeoPhotonic等華為供應鏈公司全線走低。其中營收嚴重依賴華為的NeoPhotonic,股價甚至暴跌逾兩成。費城半導體指數則下跌1.7%。上述幾家主要供應商光是周四一天,市值就共計蒸發了近83.2億美元(約574億元人民幣)。

  而在周五美股開盤後,上述供應商股價仍處於微跌狀態。

  來自於機構的分析師對記者表示,美國方面的做法無疑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對於ICT產業帶來的影響僅僅是一個開始。」

  在17日下午2點,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更是轉發華為海思總裁致員工信並配上評論稱,「美國這次限制性名單,不僅對於華為,對於美國晶片、軟件、部件等供應商,更是一個巨大損失。」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總工程師餘曉暉認為,應該承認,無論發展階段還是資源稟賦,中美之間仍存差異,但ICT產業已經形成相互依賴、高度互補的格局,仍須穩定互信、加強合作。否則,就算是蘋果這樣優秀的企業,也將失去資源、效率和成本優勢,而這也將是整個產業鏈上所有企業的損失。綜觀全球,短暫的貿易摩擦不足為奇。在ICT產業領域,中美雙方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中美及有關各國應秉承積極、開放的心態,以合作共贏為基本價值取向,以創新推動ICT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