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貴州是全國大數據創新創業的「試驗田」,同時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在今年的中國國際大數據博覽會上,就首次將大數據和扶貧聯繫在一起。
記者張馨月:在本次中國國際大數據博覽會上,有一個特殊的展台,就是我現在所在的大數據扶貧展台,貴州是一個比較貧窮的地區,大數據怎樣助力貴州脫貧攻堅呢?在這個展上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找到答案。
數博會設置的扶貧展台,從扶貧對象、交通通信、異地搬遷等六個板塊,系統展示了貴州利用大數據解決扶貧問題的成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黔貨出山很難,幫助農產品走出去,是貴州扶貧工作里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那麼,黔貨出山到底有多難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了貴州遵義的赤水縣。家住赤水農村的甘德貴,是當地的種地能手,他家有幾十畝地,種著黃瓜、茄子、圓白菜。甘德貴告訴我們,這些農產品雖然收成都不錯,但想要把它們賣出去,就沒那麼容易了。
貴州省赤水市當地農民 甘德貴:吃不完,挑出去賣我們這里都是挑出去賣,我們這都是挑到赤水縣城。
甘德貴說,因為他們家所在的位置太偏僻,他幾乎每天都要走兩個多小時的路,把這些農產品背到縣城市集上賣。
記者:現在有其他方法可以賣出去嗎?
貴州省赤水市當地農民 甘德貴:其他方法還沒有。
記者:正常情況你怎麼賣呢?
貴州省赤水市當地農民 甘德貴:便宜處理了,去賣也沒有攤位,到城里以後就是隨走隨賣。
採訪中甘德貴告訴我們,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有物流公司到家門口收購農產品。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農副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約為6%至10%,而貴州卻高達55%左右。半年前,遵義開始探索實施「大數據+冷鏈物流」的新模式,這也使得貴州的山貨,終於可以新鮮出山了。
上午8點,在赤水市復興鎮的仁友村,上山收農產品的冷鏈車司機廖亞琪已經來回跑了三趟。廖亞琪說,因為山路崎嶇陡峭,他上一次山至少得半個多小時。為了保證山貨的新鮮,他必須抓緊時間。
冷鏈運輸車司機 廖亞琪:很多農作物都是在高山上的,因為貴州的地形本來就是高山,要爬山上來才能收到。
這一次,廖亞琪來收的是已經被上海市場預定的赤松茸。種植戶王秀告訴記者,以前他們會砍些山里的竹子想辦法請人拉出去賣,但是運費高賺不了多少錢。今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不但帶著他們在竹林里種了赤松茸,還對接了物流公司,讓他們待在家里就能賣貨。
貴州省赤水市復興鎮仁友村農民 王秀:有蘑菇撿就有錢,,人家自己上門來收,就少了很多問題。
經過在赤水冷庫的中轉、挑選和裝箱,這批赤松茸被送到上海商戶的手中,前前後後僅用了不到48小時。而記者了解到,從農戶的種植標準,到運輸車的溫度,再到運輸車司機中途有沒有違規熄火,這些數據都被收集到了遵義物流新城的大數據中心。
遵鐵物流公司總經理 阮閎:這些數據能證明我們的產品是好的,過程中發現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用信息指揮中心來解決它,什麼地方集貨,經過哪些地方再配貨,做到它的滿載率,解決它的空載率。
數據顯示,2018年,貴州啟動實施了大數據與農業融合項目24個,並在9個市(州)、88個縣(市、區)建成了冷庫和集配中心,冷庫數量達到了505個,「黔貨出山」的物聯網體系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