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收購VS自立研發,美的和格力做機械人誰占優?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在上一篇《贏了小米的格力,能贏美的嗎?》中,我們從營收、盈利能力、市場份額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對比分析了格力與美的兩家巨頭的綜合實力。

今天,我們重點講講家電雙雄轉戰智能製造的故事。

最近幾年,兩家巨頭都開始重點布局智能製造業務。美的雄心勃勃出手買下四大機器人之一的德國庫卡,格力也不斷在各種場合展示其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和數控機床。

從現有數據來看,憑借德國庫卡的行業地位,美的在該領域遙遙領先。2018年美的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板塊收入達256.8億元,占營收比為9.89%。格力在智能裝備領域收入僅31.1億元,占營收比為1.57%。

但兩種不同的發展邏輯,讓未來走勢格外值得期待。2018年,庫卡業務收入全面下滑,稅後利潤暴跌81.2%。能否加速中國市場的開拓,將決定這場「聯姻」的質量。而格力,在自主研發的光環背後,離真正獲得市場認可,也同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智能製造市場,如何復制家電領域的成功,對美的和格力都是一大挑戰。

「大象」聯姻兩年,庫卡利潤暴跌8成

「美的也可以搞自主研發,可以搞機器人團隊,但要達到庫卡這樣的規模、這樣強大的開發實力,美的獨立自主發展時間會很長,任務很艱巨,時間不等我們。」

2017年1月6日,美的以292億元、溢價36.2%成功收購德國庫卡,持股比例超過94.5%。美的管理層曾用上述一席話表明心跡,坦言收購庫卡是美的的最大戰略投資,回報周期也許會很漫長,但美的瞄準的是未來。

跨國收購VS自主研發,美的和格力做機器人誰占優?

如今,真正的挑戰開始凸顯。

庫卡與瑞典ABB、日本發那科(FANUC)、日本安川(YASKAWA)並稱為全球機器人頂級「四大家族」,一直被外界視為德國「工業4.0」代表企業。

2018年是雙方聯姻後的第二個業績年。但是,被寄予厚望的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卻成為美的集團唯一一項營收下滑的業務。

年報數據顯示,美的集團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包括庫卡等)收入256.78億元,同比下滑5.03%,在美的營收中的占比從11.23%降至9.89%。

這樣的表現與庫卡去年業績出現斷崖式下跌有關:2018年庫卡訂單收入33億歐元,同比下滑了8.5%;營收32億歐元,同比下滑6.8%;息稅前利潤率3%,同比下滑1.3個百分點;稅後利潤1660萬歐元,暴跌81.2%。

庫卡公司方面表示,業績的下滑,一方面是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公司在2018年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了18%,達到了1.52億歐元(11.45億元人民幣)。

美的集團則稱,庫卡2018財年業績放緩,主要歸因於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來,總體經濟增速日趨放緩影響了庫卡的兩個重要戰略市場: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上述行業的銷售收入占據庫卡總收入的50%以上。另一個因素是中國市場增速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歲尾,庫卡原CEO蒂爾·羅伊特(TillReuter)提前離職,也給庫卡的命運帶來些許不確定。按計劃,他的任期原本要到2020年。

據外媒報導,去年10月,庫卡宣布下調業績目標時,招致大股東美的集團的不滿,並直接導致原CEO羅伊特的離職。

而在今年3月28日,庫卡宣布將在德國總部奧格斯堡裁減350名員工,稱裁員是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的一部分,庫卡計劃在2021年前做到3億歐元的成本縮減目標。

中國資本能否推動中國製造崛起?

以投資、收購來吸納其它優秀企業,這符合美的一貫的經營邏輯。

在智能製造領域,2015年起美的就已經和日本安川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其中一家生產工業機器人,產品100%供應美的,另一家生產護理和康復機器人。

不同於ABB涉足電工電網、發那科涉足數控機床、安川涉足電機和其他工業設備,庫卡是機器人四大家族中唯一一家業務集中於工業機器人領域的自動化公司。根據庫卡公開的數據,其在全球擁有超過4000項的相關專利技術,其中約有150項專利在中、美、日、歐、韓五地通用。

基於此,美的集團意圖借助其技術實力,推動進行智能化改造升級,同時取得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入場券。

但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德國政府對於企業機密技術外流的擔心,簽署並購協議時,美的曾拋出一份有效期7.5年的《投資協議》,內容共5條,都沒有涉及技術轉讓,反而強調尊重庫卡品牌和知識產權,訂立隔離防范協議,承諾保密其商業機密和客戶數據,以維持庫卡與其客戶及供應商的穩定關係。

聯手開拓中國市場,被雙方視為破局的第一步。

2018年,美的加快推動庫卡中國業務整合,並與庫卡在中國成立了三家合資公司,雙方股東各持有 50%的股份。

美的方面表示,合資公司的設立,將進一步推動工業機器人、醫療、倉儲自動化三大領域的業務在中國市場的拓展,順應中國市場在智能製造、智能醫療和智能物流、新零售等方面的高速發展需求,開發適合中國客戶需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做到自動化業務板塊的全面高速增長。

跨國收購VS自主研發,美的和格力做機器人誰占優?

美的大本營——順德,自然也成為布局中重點。

去年3月,美的庫卡智能製造產業基地也正式落戶順德。項目一期占地約433畝,首期投資約20億元。南方+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基地已經開始試產,部分廠房工程計劃今年6月投產。而按照美的的計劃,到 2024 年該基地機器人產能將達到每年7.5萬台,加上現有產能,每年在中國的機器人產能總數將達到10萬台。

目前,珠三角勞力密集型3C和電子行業逐漸走入發展瓶頸,順德工廠正是瞄準著這一方面所進行的戰略布局。項目建成投產後將形成產研銷一體化的產業模式,有望帶動整個珠三角乃至華南地區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和升級。

美的和庫卡,能否抓住這一機遇,成為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內最主要的機器人巨頭?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了。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2017 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共銷售 3.78 萬台,銷量同比增長 29.8%。隨著國內自主品牌的工業機器人的興起,四大家族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必然會滿滿遭到吞噬。

而如果雙方在中國市場的合作能一掃頹勢,未來,未來整合之路也將會更加順利。美的能否以中國資本推動中國製造崛起,我們拭目以待。

格力的倔強

與美的相比,格力選擇了一條更為艱苦的道路。

「中國企業正在變得有錢,沒有什麼是不能收購的,為什麼我們還要自己做?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上,你做企業就太心酸了。就是不想再心酸,所以才要自主研發。寧可慢三年,也要自主研發,掌握核心科技。」董明珠決心很大。

她曾在多個場合分享過一個故事。2001年,格力向日本企業購買技術,不料遭到拒絕。這也促使格力下決心投入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

2013年,格力開始布局智能裝備產業。2015年成立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同年8月又在武漢成立首個智能裝備產業園。2016年,格力智能裝備產品開始逐步向往推廣、銷售。

如今,格力智能裝備自主研發的產品覆蓋了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伺服機械手、智能倉儲裝備、智能檢測、大型自動化生產線體等10多個領域,產品規格超過百種,已為家電、汽車、食品、3C數位、建材衛浴等眾多行業提供服務

同時,格力自稱已成功做到減速機、控制器和電機三大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成為國內同時掌握機器人三大核心部件生產技術的企業。去年5月,格力電器宣布其工業機器人的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技術被專家組鑒定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跨國收購VS自主研發,美的和格力做機器人誰占優?

從數據上來看,過去幾年來,格力智能裝備業務的營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

從2016年的1.61億元到2017年的 21.26億元,再到2018年的 31.1億元。如果單憑這一數據,格力已經可以躋身本土機器人的「兩強」行列。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統計,從價值量看,2018 年上半年國產機器人企業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體市場價值也僅28.9億元。

但大量的關聯交易讓這個數據的說服力打了折扣:格力電器2018年報顯示,其智能裝備業務僅在當年銷售給公司董事長董明珠實際控制的銀隆系各家公司,營收就達到26億多元,占據整個業務8成以上的份額。

不過,智能裝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長期摸索和經驗的行業。先從自身工廠的自動化改造進行應用,獲取大量的實際應用經驗,並不斷修正,以自身大型製造業的工廠的平台進行設備的調試磨合,待性能穩定後再推向市場,也符合市場邏輯。

此外,格力目前是否能掌握核心技術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能否培養出一批本土的優秀科研人員,也關乎其未來發展的底蘊。目前,格力在智能裝備領域儲備了從研究院到技術人才的全體系資源,研發和技術人員占比達50%以上。

總體而言,相較美的而言,格力智能裝備的發展之路雖然緩慢,但前景同樣值得期待。特別是對比格力自身在多元化轉型之路上的其它嘗試,智能裝備板塊在短短幾年內,達到如今的水平,尤其值得鼓勵。

【記者】 沈夢怡 羅湛賢

【作者】 沈夢怡;羅湛賢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深度~珠三角觀察

在上一篇《贏了小米的格力,能贏美的嗎?》中,我們從營收、盈利能力、市場份額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對比分析了格力與美的兩家巨頭的綜合實力。

今天,我們重點講講家電雙雄轉戰智能製造的故事。

最近幾年,兩家巨頭都開始重點布局智能製造業務。美的雄心勃勃出手買下四大機器人之一的德國庫卡,格力也不斷在各種場合展示其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和數控機床。

從現有數據來看,憑借德國庫卡的行業地位,美的在該領域遙遙領先。2018年美的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板塊收入達256.8億元,占營收比為9.89%。格力在智能裝備領域收入僅31.1億元,占營收比為1.57%。

但兩種不同的發展邏輯,讓未來走勢格外值得期待。2018年,庫卡業務收入全面下滑,稅後利潤暴跌81.2%。能否加速中國市場的開拓,將決定這場「聯姻」的質量。而格力,在自主研發的光環背後,離真正獲得市場認可,也同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智能製造市場,如何復制家電領域的成功,對美的和格力都是一大挑戰。

「大象」聯姻兩年,庫卡利潤暴跌8成

「美的也可以搞自主研發,可以搞機器人團隊,但要達到庫卡這樣的規模、這樣強大的開發實力,美的獨立自主發展時間會很長,任務很艱巨,時間不等我們。」

2017年1月6日,美的以292億元、溢價36.2%成功收購德國庫卡,持股比例超過94.5%。美的管理層曾用上述一席話表明心跡,坦言收購庫卡是美的的最大戰略投資,回報周期也許會很漫長,但美的瞄準的是未來。

跨國收購VS自主研發,美的和格力做機器人誰占優?

如今,真正的挑戰開始凸顯。

庫卡與瑞典ABB、日本發那科(FANUC)、日本安川(YASKAWA)並稱為全球機器人頂級「四大家族」,一直被外界視為德國「工業4.0」代表企業。

2018年是雙方聯姻後的第二個業績年。但是,被寄予厚望的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卻成為美的集團唯一一項營收下滑的業務。

年報數據顯示,美的集團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包括庫卡等)收入256.78億元,同比下滑5.03%,在美的營收中的占比從11.23%降至9.89%。

這樣的表現與庫卡去年業績出現斷崖式下跌有關:2018年庫卡訂單收入33億歐元,同比下滑了8.5%;營收32億歐元,同比下滑6.8%;息稅前利潤率3%,同比下滑1.3個百分點;稅後利潤1660萬歐元,暴跌81.2%。

庫卡公司方面表示,業績的下滑,一方面是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公司在2018年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了18%,達到了1.52億歐元(11.45億元人民幣)。

美的集團則稱,庫卡2018財年業績放緩,主要歸因於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來,總體經濟增速日趨放緩影響了庫卡的兩個重要戰略市場: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上述行業的銷售收入占據庫卡總收入的50%以上。另一個因素是中國市場增速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歲尾,庫卡原CEO蒂爾·羅伊特(TillReuter)提前離職,也給庫卡的命運帶來些許不確定。按計劃,他的任期原本要到2020年。

據外媒報導,去年10月,庫卡宣布下調業績目標時,招致大股東美的集團的不滿,並直接導致原CEO羅伊特的離職。

而在今年3月28日,庫卡宣布將在德國總部奧格斯堡裁減350名員工,稱裁員是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的一部分,庫卡計劃在2021年前做到3億歐元的成本縮減目標。

中國資本能否推動中國製造崛起?

以投資、收購來吸納其它優秀企業,這符合美的一貫的經營邏輯。

在智能製造領域,2015年起美的就已經和日本安川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其中一家生產工業機器人,產品100%供應美的,另一家生產護理和康復機器人。

不同於ABB涉足電工電網、發那科涉足數控機床、安川涉足電機和其他工業設備,庫卡是機器人四大家族中唯一一家業務集中於工業機器人領域的自動化公司。根據庫卡公開的數據,其在全球擁有超過4000項的相關專利技術,其中約有150項專利在中、美、日、歐、韓五地通用。

基於此,美的集團意圖借助其技術實力,推動進行智能化改造升級,同時取得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入場券。

但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德國政府對於企業機密技術外流的擔心,簽署並購協議時,美的曾拋出一份有效期7.5年的《投資協議》,內容共5條,都沒有涉及技術轉讓,反而強調尊重庫卡品牌和知識產權,訂立隔離防范協議,承諾保密其商業機密和客戶數據,以維持庫卡與其客戶及供應商的穩定關係。

聯手開拓中國市場,被雙方視為破局的第一步。

2018年,美的加快推動庫卡中國業務整合,並與庫卡在中國成立了三家合資公司,雙方股東各持有 50%的股份。

美的方面表示,合資公司的設立,將進一步推動工業機器人、醫療、倉儲自動化三大領域的業務在中國市場的拓展,順應中國市場在智能製造、智能醫療和智能物流、新零售等方面的高速發展需求,開發適合中國客戶需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做到自動化業務板塊的全面高速增長。

跨國收購VS自主研發,美的和格力做機器人誰占優?

美的大本營——順德,自然也成為布局中重點。

去年3月,美的庫卡智能製造產業基地也正式落戶順德。項目一期占地約433畝,首期投資約20億元。南方+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基地已經開始試產,部分廠房工程計劃今年6月投產。而按照美的的計劃,到 2024 年該基地機器人產能將達到每年7.5萬台,加上現有產能,每年在中國的機器人產能總數將達到10萬台。

目前,珠三角勞力密集型3C和電子行業逐漸走入發展瓶頸,順德工廠正是瞄準著這一方面所進行的戰略布局。項目建成投產後將形成產研銷一體化的產業模式,有望帶動整個珠三角乃至華南地區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和升級。

美的和庫卡,能否抓住這一機遇,成為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內最主要的機器人巨頭?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了。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2017 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共銷售 3.78 萬台,銷量同比增長 29.8%。隨著國內自主品牌的工業機器人的興起,四大家族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必然會滿滿遭到吞噬。

而如果雙方在中國市場的合作能一掃頹勢,未來,未來整合之路也將會更加順利。美的能否以中國資本推動中國製造崛起,我們拭目以待。

格力的倔強

與美的相比,格力選擇了一條更為艱苦的道路。

「中國企業正在變得有錢,沒有什麼是不能收購的,為什麼我們還要自己做?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上,你做企業就太心酸了。就是不想再心酸,所以才要自主研發。寧可慢三年,也要自主研發,掌握核心科技。」董明珠決心很大。

她曾在多個場合分享過一個故事。2001年,格力向日本企業購買技術,不料遭到拒絕。這也促使格力下決心投入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

2013年,格力開始布局智能裝備產業。2015年成立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同年8月又在武漢成立首個智能裝備產業園。2016年,格力智能裝備產品開始逐步向往推廣、銷售。

如今,格力智能裝備自主研發的產品覆蓋了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伺服機械手、智能倉儲裝備、智能檢測、大型自動化生產線體等10多個領域,產品規格超過百種,已為家電、汽車、食品、3C數位、建材衛浴等眾多行業提供服務

同時,格力自稱已成功做到減速機、控制器和電機三大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成為國內同時掌握機器人三大核心部件生產技術的企業。去年5月,格力電器宣布其工業機器人的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技術被專家組鑒定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跨國收購VS自主研發,美的和格力做機器人誰占優?

從數據上來看,過去幾年來,格力智能裝備業務的營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

從2016年的1.61億元到2017年的 21.26億元,再到2018年的 31.1億元。如果單憑這一數據,格力已經可以躋身本土機器人的「兩強」行列。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統計,從價值量看,2018 年上半年國產機器人企業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體市場價值也僅28.9億元。

但大量的關聯交易讓這個數據的說服力打了折扣:格力電器2018年報顯示,其智能裝備業務僅在當年銷售給公司董事長董明珠實際控制的銀隆系各家公司,營收就達到26億多元,占據整個業務8成以上的份額。

不過,智能裝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長期摸索和經驗的行業。先從自身工廠的自動化改造進行應用,獲取大量的實際應用經驗,並不斷修正,以自身大型製造業的工廠的平台進行設備的調試磨合,待性能穩定後再推向市場,也符合市場邏輯。

此外,格力目前是否能掌握核心技術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能否培養出一批本土的優秀科研人員,也關乎其未來發展的底蘊。目前,格力在智能裝備領域儲備了從研究院到技術人才的全體系資源,研發和技術人員占比達50%以上。

總體而言,相較美的而言,格力智能裝備的發展之路雖然緩慢,但前景同樣值得期待。特別是對比格力自身在多元化轉型之路上的其它嘗試,智能裝備板塊在短短幾年內,達到如今的水平,尤其值得鼓勵。

【記者】 沈夢怡 羅湛賢

【作者】 沈夢怡;羅湛賢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深度~珠三角觀察

在上一篇《贏了小米的格力,能贏美的嗎?》中,我們從營收、盈利能力、市場份額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對比分析了格力與美的兩家巨頭的綜合實力。

今天,我們重點講講家電雙雄轉戰智能製造的故事。

最近幾年,兩家巨頭都開始重點布局智能製造業務。美的雄心勃勃出手買下四大機器人之一的德國庫卡,格力也不斷在各種場合展示其自主研發的工業機器人和數控機床。

從現有數據來看,憑借德國庫卡的行業地位,美的在該領域遙遙領先。2018年美的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板塊收入達256.8億元,占營收比為9.89%。格力在智能裝備領域收入僅31.1億元,占營收比為1.57%。

但兩種不同的發展邏輯,讓未來走勢格外值得期待。2018年,庫卡業務收入全面下滑,稅後利潤暴跌81.2%。能否加速中國市場的開拓,將決定這場「聯姻」的質量。而格力,在自主研發的光環背後,離真正獲得市場認可,也同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智能製造市場,如何復制家電領域的成功,對美的和格力都是一大挑戰。

「大象」聯姻兩年,庫卡利潤暴跌8成

「美的也可以搞自主研發,可以搞機器人團隊,但要達到庫卡這樣的規模、這樣強大的開發實力,美的獨立自主發展時間會很長,任務很艱巨,時間不等我們。」

2017年1月6日,美的以292億元、溢價36.2%成功收購德國庫卡,持股比例超過94.5%。美的管理層曾用上述一席話表明心跡,坦言收購庫卡是美的的最大戰略投資,回報周期也許會很漫長,但美的瞄準的是未來。

跨國收購VS自主研發,美的和格力做機器人誰占優?

如今,真正的挑戰開始凸顯。

庫卡與瑞典ABB、日本發那科(FANUC)、日本安川(YASKAWA)並稱為全球機器人頂級「四大家族」,一直被外界視為德國「工業4.0」代表企業。

2018年是雙方聯姻後的第二個業績年。但是,被寄予厚望的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卻成為美的集團唯一一項營收下滑的業務。

年報數據顯示,美的集團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包括庫卡等)收入256.78億元,同比下滑5.03%,在美的營收中的占比從11.23%降至9.89%。

這樣的表現與庫卡去年業績出現斷崖式下跌有關:2018年庫卡訂單收入33億歐元,同比下滑了8.5%;營收32億歐元,同比下滑6.8%;息稅前利潤率3%,同比下滑1.3個百分點;稅後利潤1660萬歐元,暴跌81.2%。

庫卡公司方面表示,業績的下滑,一方面是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公司在2018年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了18%,達到了1.52億歐元(11.45億元人民幣)。

美的集團則稱,庫卡2018財年業績放緩,主要歸因於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來,總體經濟增速日趨放緩影響了庫卡的兩個重要戰略市場: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上述行業的銷售收入占據庫卡總收入的50%以上。另一個因素是中國市場增速放緩。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歲尾,庫卡原CEO蒂爾·羅伊特(TillReuter)提前離職,也給庫卡的命運帶來些許不確定。按計劃,他的任期原本要到2020年。

據外媒報導,去年10月,庫卡宣布下調業績目標時,招致大股東美的集團的不滿,並直接導致原CEO羅伊特的離職。

而在今年3月28日,庫卡宣布將在德國總部奧格斯堡裁減350名員工,稱裁員是公司成本控制方案的一部分,庫卡計劃在2021年前做到3億歐元的成本縮減目標。

中國資本能否推動中國製造崛起?

以投資、收購來吸納其它優秀企業,這符合美的一貫的經營邏輯。

在智能製造領域,2015年起美的就已經和日本安川成立了兩家合資公司,其中一家生產工業機器人,產品100%供應美的,另一家生產護理和康復機器人。

不同於ABB涉足電工電網、發那科涉足數控機床、安川涉足電機和其他工業設備,庫卡是機器人四大家族中唯一一家業務集中於工業機器人領域的自動化公司。根據庫卡公開的數據,其在全球擁有超過4000項的相關專利技術,其中約有150項專利在中、美、日、歐、韓五地通用。

基於此,美的集團意圖借助其技術實力,推動進行智能化改造升級,同時取得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入場券。

但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德國政府對於企業機密技術外流的擔心,簽署並購協議時,美的曾拋出一份有效期7.5年的《投資協議》,內容共5條,都沒有涉及技術轉讓,反而強調尊重庫卡品牌和知識產權,訂立隔離防范協議,承諾保密其商業機密和客戶數據,以維持庫卡與其客戶及供應商的穩定關係。

聯手開拓中國市場,被雙方視為破局的第一步。

2018年,美的加快推動庫卡中國業務整合,並與庫卡在中國成立了三家合資公司,雙方股東各持有 50%的股份。

美的方面表示,合資公司的設立,將進一步推動工業機器人、醫療、倉儲自動化三大領域的業務在中國市場的拓展,順應中國市場在智能製造、智能醫療和智能物流、新零售等方面的高速發展需求,開發適合中國客戶需求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做到自動化業務板塊的全面高速增長。

跨國收購VS自主研發,美的和格力做機器人誰占優?

美的大本營——順德,自然也成為布局中重點。

去年3月,美的庫卡智能製造產業基地也正式落戶順德。項目一期占地約433畝,首期投資約20億元。南方+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基地已經開始試產,部分廠房工程計劃今年6月投產。而按照美的的計劃,到 2024 年該基地機器人產能將達到每年7.5萬台,加上現有產能,每年在中國的機器人產能總數將達到10萬台。

目前,珠三角勞力密集型3C和電子行業逐漸走入發展瓶頸,順德工廠正是瞄準著這一方面所進行的戰略布局。項目建成投產後將形成產研銷一體化的產業模式,有望帶動整個珠三角乃至華南地區智能製造產業發展和升級。

美的和庫卡,能否抓住這一機遇,成為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內最主要的機器人巨頭?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了。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2017 年國產工業機器人共銷售 3.78 萬台,銷量同比增長 29.8%。隨著國內自主品牌的工業機器人的興起,四大家族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必然會滿滿遭到吞噬。

而如果雙方在中國市場的合作能一掃頹勢,未來,未來整合之路也將會更加順利。美的能否以中國資本推動中國製造崛起,我們拭目以待。

格力的倔強

與美的相比,格力選擇了一條更為艱苦的道路。

「中國企業正在變得有錢,沒有什麼是不能收購的,為什麼我們還要自己做?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上,你做企業就太心酸了。就是不想再心酸,所以才要自主研發。寧可慢三年,也要自主研發,掌握核心科技。」董明珠決心很大。

她曾在多個場合分享過一個故事。2001年,格力向日本企業購買技術,不料遭到拒絕。這也促使格力下決心投入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

2013年,格力開始布局智能裝備產業。2015年成立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同年8月又在武漢成立首個智能裝備產業園。2016年,格力智能裝備產品開始逐步向往推廣、銷售。

如今,格力智能裝備自主研發的產品覆蓋了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伺服機械手、智能倉儲裝備、智能檢測、大型自動化生產線體等10多個領域,產品規格超過百種,已為家電、汽車、食品、3C數位、建材衛浴等眾多行業提供服務

同時,格力自稱已成功做到減速機、控制器和電機三大核心部件的自主研發,成為國內同時掌握機器人三大核心部件生產技術的企業。去年5月,格力電器宣布其工業機器人的高性能伺服電機和驅動器技術被專家組鑒定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跨國收購VS自主研發,美的和格力做機器人誰占優?

從數據上來看,過去幾年來,格力智能裝備業務的營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

從2016年的1.61億元到2017年的 21.26億元,再到2018年的 31.1億元。如果單憑這一數據,格力已經可以躋身本土機器人的「兩強」行列。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統計,從價值量看,2018 年上半年國產機器人企業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體市場價值也僅28.9億元。

但大量的關聯交易讓這個數據的說服力打了折扣:格力電器2018年報顯示,其智能裝備業務僅在當年銷售給公司董事長董明珠實際控制的銀隆系各家公司,營收就達到26億多元,占據整個業務8成以上的份額。

不過,智能裝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長期摸索和經驗的行業。先從自身工廠的自動化改造進行應用,獲取大量的實際應用經驗,並不斷修正,以自身大型製造業的工廠的平台進行設備的調試磨合,待性能穩定後再推向市場,也符合市場邏輯。

此外,格力目前是否能掌握核心技術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能否培養出一批本土的優秀科研人員,也關乎其未來發展的底蘊。目前,格力在智能裝備領域儲備了從研究院到技術人才的全體系資源,研發和技術人員占比達50%以上。

總體而言,相較美的而言,格力智能裝備的發展之路雖然緩慢,但前景同樣值得期待。特別是對比格力自身在多元化轉型之路上的其它嘗試,智能裝備板塊在短短幾年內,達到如今的水平,尤其值得鼓勵。

【記者】 沈夢怡 羅湛賢

【作者】 沈夢怡;羅湛賢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深度~珠三角觀察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