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 | 劉碎平
編 | 嚴冬雪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管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這是一個天大的機會。」東北農業大學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大豆育種院士工作站站長王紹東的聲音有些許激動。準確說來,這樣的機會,他等了8年多。
5月2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 在納斯達克敲鐘,IPO首日股價即暴漲163%。鐘聲將資本神話也送到了中國,待五一收假,股民積攢多日的情緒爆發,5月6日開市當天,滬深兩市一片飄綠的情況下,被冠以「人造肉概念股」的十餘支個股逆勢漲停。
人造肉製造商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 圖/視覺中國
Beyond Meat的老對手——美國人造肉企業Impossible Foods(IF)的好消息接踵而至,最近,IF宣布獲得新一輪3億美元融資,本輪完成後,融資總規模將提高至7.5億美元。早在2015年,李嘉誠、蓋茨就已經參與了IF的D輪融資,本輪他們繼續跟投。出現在投資人名單上的還有一些名流和機構,包括美國網球運動員小威廉斯、歌手凱蒂·佩里、科斯拉風險投資、Google基金等。
IF的產品是大豆蛋白肉,主要包括用大豆做肉餅的Impossible Burger(不可思議的漢堡)、披薩、三明治、肉丸等,已銷往白色城堡(White Castle)、Red Robin以及迪士尼主題公園等在內的全世界7000多家餐廳。
據AI財經社了解,A股上市企業里幾乎沒有真正觸及「人造肉」業務的公司,更多的企業僅僅與豆制品相關,就成為這波行情的受益者。它們是:大豆方面研究的維維股份、生產豌豆蛋白的龍頭企業雙塔食品、進行大豆深加工的哈高科、涉及大豆種子業務的豐樂種業,甚至休閒食品來伊份等與豆制品相關的企業。其中,豐樂種業、雙塔食品等個股連日收獲了不少於6個漲停板。
嗅覺靈敏的資本和企業早已坐在了談判桌上。「你數得上名字的互聯網企業,都與我們接洽過一輪。」齊善食品品牌與產品經理周啟宇告訴AI財經社,去年至今,僅是找上門來的國內互聯網頭部企業不下10家,包括BAT、順豐等。
01
中國到底有沒有人造肉?
大眾常說的人造肉分為兩種,一種又稱大豆蛋白肉,主要靠大豆蛋白制成;另一種是利用動物幹細胞,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繁殖出的人造肉,由於造價高昂,尚不具備批量商業化生產的條件。
「植物蛋白肉在我們國內很早就已經有了。」寧波素蓮食品負責人張信良清了清嗓子,試圖糾正中國沒有人造肉的說法,國內習慣稱之為「植物肉」。目前,中國做植物肉業務的三大企業包括深圳齊善食品、江蘇鴻昶食品和寧波素蓮食品。
上述廠家均對AI財經社表示,三家生產植物肉的工藝上基本一致。齊善和素蓮則非常堅定地認為,「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的製作工藝也與他們類似。
「人造肉以大豆分離蛋白為主要原料,經過高溫、高壓,膨化、擠壓制成大豆組織蛋白,蛋白含量越高,肉質纖維感越強。」張信良強調,人造肉的原料不是大豆,也不是大豆蛋白,而是大豆分離蛋白。
張信良展示肉塊的纖維感
在整套工藝中,不同參數的調整決定著肉塊最終的口感,包括成分、發酵菌種、時間長短等,參數不同,出來的口感千差萬別,這也是製作人造肉的關鍵所在,屬於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此前,在日本留學工作多年的王紹東注意到,對比美日等發達國家,中國在大豆品質改良育種領域相對落後。2009年3月,王紹東提前結束海外博士後研究,回國做大豆改良育種研究,主攻無腥味大豆。
相比普通大豆,無腥味大豆具有更高的商業價值。在加工中,普通大豆常常要增加去腥環節,這不僅增加了工序,營養也會部分流失。
正是在王紹東回國這年,美國的人造肉企業開始大量湧現。2009年,一個打小對動物有感情,18歲那年成為素食主義者的年輕人伊森·布朗(Ethan Brown)在加州創辦了Beyond Meat。3年後,他們推出第一款素雞肉條。2013年,比爾·蓋茨發文分享吃人造雞肉卷餅的經歷,「看起來和吃起來都和真雞肉一樣。」蓋茨口中的雞肉,正由Beyond Meat生產。
Beyond Meat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伊森·布朗 圖/視覺中國
只是高成本仍然是擺在Beyond Burger等植物蛋白肉企業門前的難題。據美媒CNBC報導,紐約一家餐廳里Beyond Burger售價為12.95美元,高於普通牛肉漢堡。此外,Beyond Meat生產一個素肉餅的成本幾乎是普通碎牛肉餅的兩倍。
「是他們自己能力不行,產業孵化能力太弱了。」在評價Beyond Meat成本過高時,周啟宇說。張信良則認為,美國豌豆蛋白的成本過高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原料選購上,不同於Beyond Meat以豌豆蛋白為主,齊善和鴻昶選取的原料更加豐富,包括大豆蛋白、豌豆蛋白、魔芋蛋白、小麥蛋白等。張信良認為,Beyond Meat選擇豌豆蛋白的主要原因是西方人對豌豆蛋白不容易過敏,而大豆的豆腥味又太高。
如何保證味道和口感,又能在原材料環節降低成本,是所有相關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2018年,王紹東培育的無腥味大豆開始小規模的商業化種植,在他的預期中,無腥味大豆未來將達到100萬噸的年產量,這將是一個約40億元的市場。寧波素蓮食品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廠家,經歷早期的實驗後,素蓮開始用王紹東的大豆。
02
資本催生人造肉
1993年,齊善在深圳建廠,「開創了中國素肉和植物肉製造先河」。周啟宇回憶,那個時期老百姓是很缺肉的,但是基於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判斷,以及看好植物蛋白和健康飲食,齊善還是決定在大陸建廠。
早期,齊善的產品更多的是出口,海外市場最高時能占到營業額的6成,遠銷二三十個國家。在西方歷史上,至少掀起過三次素食浪潮,分別發生在啟蒙時代,維多利亞早期和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穿牛仔褲留長髮的嬉皮士們整日鬧騰,素食主義浪潮風靡一時。幾十年後,嬉皮士們不再年少,反戰的克林頓也住進了白宮,素食主義卻形成了一股支流,到上世紀90年代末,全美甚至有上千萬的人宣稱自己是素食主義者。
到了2008年,齊善的海外銷售急轉直下。「地方保護主義」使得齊善在海外節節敗退,並逐漸退出海外市場,2011年,齊善轉向國內市場。
也是這一年,寧波素蓮食品註冊成立,創始人原為齊善的一位經銷商。同年,深耕台灣多年的鴻昶也終於來到蘇州建廠。至此,中國大陸植物肉工廠基本上形成了齊善、鴻昶、素蓮三方爭霸的局面。
這也是美國人造肉企業批量湧現的時節。千禧年後,好萊塢明星、商界大佬、精英階層構成了西方新一波素食浪潮中的中流砥柱,這次浪潮的主題已經十分寬泛,延展至反戰、反核、反槍支、反死刑、女權主義、反殖民、反階級壓迫、環保、瑜伽、動物福利、同性戀權利等等。
Beyond Meat創始人伊森·布朗尤愛引用世界銀行環境專家Robert Goodland和Jeff Anhang研究報告中的話:溫室氣體向全球排放,唯一的、最大的貢獻者是牲畜。報告稱,51%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畜牧業,比如,牛屁貢獻了41%的甲烷,這一研究成果也被戲稱為「牛放屁使全球變暖」。
無獨有偶,與Beyond Meat前後腳成立的勁敵IF的創始人史丹佛大學教授帕德里克·布朗(Patrick O. Brown)也是一位環保主義者。
提倡用豆制品等替代品來替代畜牧產品,是前述報告作者為全球減排開出的一劑良方。
事實上,51%的比例在美國存在很大的爭議,美國公共健康領域權威大學John Hoking給出的這一數字是17%-34%。但爭議不妨礙它們成為美國人造肉企業的說辭。2017年,Beyond Meat推出的素食漢堡Beyond Burger風靡全美,其產品線又迅速擴展到素香腸和素雞肉,以及素牛肉碎等。
論數量,Beyond Meat的品類在中國廠家面前相形見絀。周啟宇向AI財經社透露,齊善每年保持近50款新品的研發速度。邱劍輝則稱,鴻昶整個集團有300多個產品,包括冷凍、常溫、休閒食品、醬等品類。
Beyond Meat人造肉產品 圖/視覺中國
即使只是人造肉這一個品類,中美也有區別。從文化上看,美國人造肉主要是針對快餐文化中的煎與炸,中國植物肉面對的是則是悠久的中華美食文化,需要煎、炒、烹、炸、燉等,也因此在工藝和原料上需要更多考慮;從目的上看,美國人造肉以替代動物肉為目的,中國植物肉則是為豐富中國人餐桌、滿足一些宗教人士需求等。
不論美國人造肉或中國植物肉,它們都在外形和口感上追求更像真肉。「在傳統飲食和消費習慣下,這種對肉的記憶力不應該被改變,如果強制去改變,那麼保護生命的意義就沒有了,這也不是企業能做到的;其次,從順應消費者的口感和對美味的追求上來講,這樣的商業性場景會更多。」周啟宇解釋。
在國外,人造肉逐漸跳出環保圈,進入大眾視野,甚至與真肉放在一起售賣。有調查稱,美國有40%的人願意嘗試人造肉,這其中就包括28%的肉食者。Beyond Meat的招股書中顯示,素食漢堡Beyond Burger為公司貢獻了七成收入。
2018年,Beyond Meat做到了8790萬美元的營收,錄得毛利率1757.4萬美元,首次扭虧為盈。這一年,齊善的成交額達3億元,高於鴻昶的6000萬元和素蓮的3000萬元。從營收上看,國內三家植物肉企業整體加起來都不抵一個Beyond Meat。
不僅如此,2018年,Beyond Meat的增速保持在170%上下,而國內三家增速最高的是鴻昶,為60%左右。
Beyond Meat背後的資方就包括比爾·蓋茨。2011年,成立2年的Beyond Meat就收到來自 Kleiner Perkins(KPCB,美國最大的風險基金)的投資,這也是這家風險資本首次投資食品創業公司。之後,Twitter 聯合創始人Evan Williams和Biz Stone 、蓋茨、台灣的蔡式家族、摩根溪資本、DNS資本以及誠實茶創始人Seth Goldman都成為Beyond Meat 後來的投資者。
蓋茨還數度投資了IF,成立於2011年的IF與Beyond Meat是老對手,二者都主要製作植物蛋白肉,後者IPO當日,IF的首席財務官David Lee還興奮地發推特,「相信大眾市場已經為我們兩個做好了準備!」
此外,蓋茨也沒有放過幹細胞培育肉——另一種人造肉的生意,他出現在了Memphis Meats的投資名單中。這家公司聲稱,到2021年就能降低成本,把實驗室產的雞鴨肉送到超市。
不止是肉,同一時期,美國還湧現出諸如「人造雞蛋」等替代品。2014年,福布斯就報導了The Hampton Creek Foods 的CEO Josh Tetrick親自為李嘉誠煎人造雞蛋的畫面。這家公司在2014年獲得2300萬美元的融資,由李嘉誠的Horizon Ventures領投,背後資方也閃現著蓋茨的身影。
在國金證券研究所的統計中,美國至少有9家人造替代食品行業完成了至少A輪融資。眼看先行者Beyond Meat在資本市場大發光彩,後繼者似乎也不會等待太久。
03
中美有別
與西方素食文化長期浸潤在社會運動中不同,國內植物肉行業更單純,並長期與宗教飲食相互捆綁。即便是當下,三家供貨管道中,供給寺廟的比例仍占據大頭。好消息是,近年來餐飲和其他管道增速已經遠超寺廟管道。
齊善、鴻昶、素蓮正在盡力脫掉素食與宗教捆綁的外衣。「鴻昶這些年一直在努力地推進健康素食的概念。」邱劍輝告訴AI財經社,鴻昶主要通過經銷商以及一些線下體驗活動來傳播健康素食的觀念。「我們做植物肉,不是為了替代肉,而是為了豐富大家的選擇。「在周啟宇看來,對消費者最大的尊重就是讓他有更多的選擇權,最關鍵的還是用產品去吸引消費者。今年,齊善也準備加大了相關傳播活動。
「去宗教化,是素食發展的未來路徑。」長期關注素食領域的餘力博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走的是另一條路。
隨著西方素食文化的演變,素食流派變得更加多樣了。嚴格素食主義者(Vegan)在衣食住行上都規避動物性,包括蛋、奶等在內,而在蔬食主義者眼里,即便是深加工的素食都是不應該的。根據餘力博士整理的數據,素食(Vegetarian )英文首次出現在1842年,嚴格素食主義者(Vegan)出現在1944年,蔬食(Plant Based Diet)出現在1982年。
圖/餘力提供
餘力是一名典型的蔬食主義者,他甚至不喜歡素食主義這個提法,他認為,無論是素食還是Vegan,嚴格意義上講,都不是完整的健康解決方案,因為高油高糖等深加工,素食群體仍面臨著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餘力以一張世界衛生組織的圖予以論證:天然全蔬食越多,死亡率越低,精煉食物越多,死亡率越高。
根據觀察,餘力將素食產業劃分時期:1993-2007年為雛形;2007-2017年為成型期;2017-2022年為轉型期;2023-2032為飛型期。當前,國內素食產業正處於「餐飲+教育+食品+產業服務+創業投資」的轉型期。
圖/餘力提供
「第一沒模式,第二沒有產業升級。」正是建立在對國內外素食行業的觀察,餘力表達了對國內素食廠家的不滿。他認為,這些企業仍舊沒能脫離傳統的做法,產品自身也存在添加劑過高等健康風險。即使是「素食天堂」台灣,也許是亞洲素食的標桿,但不能成為產業發展的目標,「台灣素食產業至少落後美國10年,其發展速度也落後於基於科學和健康文化的美國、德國和以色列。」
邱劍輝也認可,國內植物肉蛋白質含量較低,雜質也比較多,嚴格意義上來講,離健康還有一段距離,這背後與技術和設備都有關係。
資本紮堆之下,美國人造肉公司面臨的質疑也不少。2017 年 7 月,美國FDA公布了一份文件,稱IF里面用來給人造肉上色的亞鐵血紅素,可能是潛在的過敏源。與此同時,Beyond Meat 上市一周就被華爾街的空頭們給盯上了,連日暴漲估值荒謬成為共識。
餘力還指出,當前在西方精英階層流行的Vegan純淨一說,暗示了一種道德上的優越感。事實上,在西方新一波素食浪潮中,美德展示已上升為主要動機。有分析指出,某種程度上,過去幾十年西方文化的全面陰柔化,女性氣質(特別是表現在男性身上的女性氣質)大受歡迎,反過來也提高了素食主義作為美德展示工具的使用率。
在最近的新聞中,美國女演員娜塔莉·波特曼在洛杉磯舉行的WE Day論壇上,向上萬學生呼籲純素食主義(Vegan),並稱「吃蛋喝奶是壓榨女性」。批評隨之而來,微博博主「戰爭史研究WHS」對此評論:對身體正需要營養的年輕學生宣傳全素食,就好比蔣宋美齡對北平拉煤車的苦大力宣傳新生活運動。主要是蠢,蠢導致壞。
04
人造肉,錢造夢
爭議並不能掩蓋這門生意,國內植物肉企業正享受著難得的資本熱情。區別於一路有資本相伴的美國人造肉企業,齊善、鴻昶、素蓮被資本找上門來,不過是近一兩年的事情。
「你數得上名字的互聯網企業,都與我們接洽了一輪。」周啟宇粗略計算,去年至今,找上門來的國內互聯網頭部企業不下10家,BAT、順豐等都在內,尚處於接洽階段。一位接近齊善的內部人士告訴AI財經社,目前齊善比較看好的合作方包括阿里系,「他們的態度還是比較務實,而且有一個寬廣的胸襟。」
幾天前,齊善拒絕了一家外資。對方希望齊善出技術、產品,最終一起上市。「我們不缺錢,缺乏的是有更多的人來做大這個產業。」周啟宇解釋,這個行業不是零和博弈,競爭越多、人才越多,市場份額才會越來越大,就能帶動整個行業地發展。
2013年,國際公眾電台(獨立的非盈利組織)網站聲稱中國素食人口已超過5000萬。周啟宇認為,實際上的數字應該低一點,在3000萬左右。成立近30年來,齊善有著自己的數據庫,根據他們的統計,齊善的素食消費者人均每年消費約2000元。這意味著,國內素食至少是一個百億市場。
過去一年,盯上鴻昶的資本和企業主要以外資為主。在邱劍輝看來,找上門來的外資中,不少在國外就對人造肉領域有所涉及,就是想借此機會進入中國市場。2018年至今,鴻昶前前後後已接洽過不少於10家的海外企業或基金。
「最關鍵的是,能夠協助我們建立成什麼樣的一個團隊,對我們在市場推廣上面會取得到一定的助力。」邱劍輝說,目前,鴻昶與上述外資還處於接洽階段,「並不會去排斥資方或者合作方是境外還是境內,如果有條件,時機成熟,都可以是合作的對象。」
張信良最近也有點忙。納斯達克的人造肉第一股誕生後,一家A股上市公司準備和素蓮合作生產「火麻仁蛋白人造肉」,合作已經敲定。不少微商也加了他的微信,希望能拿貨。沃爾瑪這樣的巨頭也找上門來……
此外,素蓮與一家基金的合作辦廠項目已在安徽落地。按照協議,該項目共計投資5億元,一期為3億元,幫助素蓮做到量產,投產後,預計一年產值在4億元。張信良計劃著,做到量產後,讓素蓮的產品也能走出國門。
王紹東手里還壓著一份商討了半年的三方合作協議,「最近一直忙得不行,蓋完章也沒給他們。」按照合約內容,合作三方計劃投入生產全豆豆腐,王紹東負責原料基地,如果推廣順利,這將是10萬噸/年的產量。另外,老夥伴素蓮那邊也打來電話,希望增加無腥味大豆的合作種植。
「怕的是叫好不叫座。」王紹東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隨著歐美素食文化的滲入,北上廣的白領們也開始關注更加養生的吃法。如今,在美團搜尋關鍵詞「素食餐廳」,僅北京就能跳出來200餘家相關餐廳。
2008年,茹素近20年的餘力在北京國貿地區開了一家蔬食餐廳。彼時,蔬食這一概念剛進入中國,素食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餘力稱,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戶(主要是白領精英)因為健康和食品安全而轉向蔬食。
餘力開店的時間甚至早於北京最有名的素食餐廳京兆尹,後者成立於2012年,店鋪在雍和宮附近,二者都致力於推廣蔬食。
京兆尹掌門人尹大為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談到,「蔬食」的概念其實借用了西方不忌諱蔥薑蛋奶的、以環保健康等適應現代社會追求的形式,意圖打破將素食和佛教綁定的固有思想。
如何讓消費者了解蔬食,仍是困擾從業者的難題。尹大衛此前就談到,京兆尹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就從盈餘中抽取15%成立素食環保多元發展基金,用作推廣蔬食文化的各類宣傳經費。
5月的工作日,餘力的餐廳里稀稀拉拉地坐著幾個顧客。「回頭客比較多。」餘力解釋。談起盈利情況,他面露難色。至今,餘力尚未復制出第二家蔬食餐廳,但這並不妨礙餘力關於素食產業的暢想,在他看來,未來10年內,素食產業將會是一個綜合GDP8到10萬億規模的市場,這背後關乎一個健康中國。
「如果國內有一百個像我這樣的博士,這個產業就起來了,所以我們未來要做的東西,就是要培訓人。」餘力堅持認為,這是未來投資的方向。
截至美東時間5月15日上午10點,以25美元發行的Beyond meat股價已逼近80美元。這一天的A股人造肉概念也集體爆發,截至收盤,龍頭股雙塔食品漲停,自人造肉第一股上市以來,雙塔已累計上漲82%,此外還有多個人造肉概念股漲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