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是朋友》市場冷反應?毀三觀的劇情過於突破現有框架?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我們不能是朋友》市場冷反應?毀三觀的劇情過於突破現有框架? 戲劇 第1張

單薄片面的樣板三觀對內容創作是不利的,真正優秀的現實作品不可能應這種風氣而生。

十天內連上兩部大熱台劇,播放量卻剛剛接近2億,騰訊的這筆生意也許不虧,但絕對算不上符合期待。

6月24日,已完結的9.5分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由騰訊獨家播出,至今播放量1.2億;6月28日,未完結的8.1分的《我們不能是朋友》(以下簡稱《朋友》)同步上線騰訊、愛奇藝、芒果TV,截至目前,三大平台播放量共計8865 

《我們不能是朋友》市場冷反應?毀三觀的劇情過於突破現有框架? 戲劇 第2張

《我們與惡的距離》貓眼播放數據

《我們不能是朋友》市場冷反應?毀三觀的劇情過於突破現有框架? 戲劇 第3張

《我們不能是朋友》貓眼播放數據

令人奇怪的是,和嚴肅壓抑的《與惡》相比,《朋友》憑著“華麗的偶像劇外殼”亦沒能橫掃最廣泛的女性受眾,不僅在內地,在台灣也是如此。數據顯示,《朋友》在台平均收視率為0.67,目前最高峰也不過0.75,和連續破1,一度達到1.25的《與惡》一對比,不禁讓人側目於台灣市場的審美高度。

《朋友》一共13集,已播出5集(騰訊、愛奇藝拆分為10集),偶像劇套路里最吸引人的橋段輪番上演,市場表現卻比一般網劇還不如,讓人忍不住想去探尋背後的原因。

必須承認的是,該劇在騰、愛、芒播出前已被各大盜版網站分流了一部分受眾。該劇5月底在台灣播出,內地盜版網站同步上線,已在豆瓣給出評價的受眾大多看的是盜版網站資源。並且,在三大視頻平台上線該劇之後,盜版網站的相關資源依然存在,受眾在會員付費和免費收看之間自然會選擇後者。

《我們不能是朋友》市場冷反應?毀三觀的劇情過於突破現有框架? 戲劇 第4張

由於無法從相關網站獲取觀看數據,我們很難知道該劇在內地的真正市場體量,不過從豆瓣1萬出頭的評分人數可以看出,該劇總體受眾面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寬廣(《與惡》豆瓣評價人數近12萬)。

其次,內地平台對引進版權劇的營銷並沒有足夠重視。一個很明顯的現像是,《與惡》《朋友》在台播出不久,便憑藉高品質獲得了內地自媒體的熱烈追捧,而當兩部劇真正登陸內地視頻平台,自媒體安利的熱情已經退卻,換言之,視頻平台甚至沒有採取措施維持這股熱度。百度搜索《朋友》,除了第一詞條顯示可在騰、愛、芒觀看,以下一水都是各種資源網站,不像一些內地網劇,至少還有結合演員及各種話題的營銷氛圍。

《我們不能是朋友》市場冷反應?毀三觀的劇情過於突破現有框架? 戲劇 第5張

可見,在演員陣容等外圍因素無法利用、盜版資源難以遏制的情況下,過於信任口碑效應並非良策

並且,兩部台劇採取的都是周播一集的模式,等到《與惡》整體播完上線騰訊,已然錯過了口碑發酵高潮,而《朋友》雖然攢了5集,但後期的周更對於缺乏周播短劇營銷經驗的內地平台來說,仍然是個挑戰。

另一方面,《朋友》引發的三觀爭議也是該劇和內地市場相衝的一大原因。

此前鸚鵡君曾撰文分析《朋友》《國內影人空喊“現實主義”,對岸兩部已口碑炸裂!》 ),得出結論,該劇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偶像劇,而是一部能引人思辨的寫實作品,正如導演馮凱所說,該劇“意在用偶像劇的華麗外殼,去探討內心的人性掙扎”。而這就導致該劇一上來就違背了大眾普遍認同的三觀論。在內地,無論社交平台還是影視作品,一種非白即黑的感情觀越來越深入人心,即:有固定對像不可心猿意馬,心猿意馬即是渣。

注意到這部劇,且能接受這種思辨性的人群成為核心觀眾,只佔小部分,而因為三觀抵觸該劇的人群則佔大多數。這一點,從一片叫好的豆瓣評論、視頻網站留言裡只能零星看出。

《我們不能是朋友》市場冷反應?毀三觀的劇情過於突破現有框架? 戲劇 第6張

《我們不能是朋友》市場冷反應?毀三觀的劇情過於突破現有框架? 戲劇 第7張

《我們不能是朋友》市場冷反應?毀三觀的劇情過於突破現有框架? 戲劇 第8張

這恰恰驗證了當前市場的某種局限性。

如上文所說,無論在大眾社交平台,還是面向大眾的影視作品中,龐大的輿論壓力已經讓本該被正視的複雜人性遭到了積毀銷骨式的打擊。拿影視作品來說,在大眾眼裡,無論一部作品處於何種年代,是何種題材,主角人物必須符合當前最標準化的三觀,成長經歷有污點都會遭到輿論申斥,動輒整部作品都會被批為三觀不正。

《朋友》就是如此,劇中充滿寫實的情感心理和人性掙扎,如女主在誘惑下左右搖擺,動了真情,如男主渴望拋下試圖掌控自己的另一半,追尋內心……這些真實的心理和人性進入內地市場,經營銷放大後很容易被主流人群視為道德污染,以“傳播不正三觀”的罪名加以抵制。

在內地,從前的偶像愛情,如今的現實主義多少都受到過這種束縛,《我的前半生》《北京女子圖鑑》《娘道》《創業時代》……乃至瓊瑤劇如今被翻出來批判都是以“三觀不正”的罪名。觀眾這種深度的“道德潔癖”有時比審查標準還要嚴格,導致創作者只能對審查標準的做窄化理解,以防被舉報。

然而單薄片面的樣板三觀對內容創作是不利的真正優秀的現實作品不可能應這種風氣而生。現實主義雖是遠方,但道阻且長,在這個過程中,或許只能希冀審查寬容一點,讓創作者用作品更多地與觀眾對話,通過探索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