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你知道在國外的時候,我可以請你喝杯咖啡嗎,意思是想跟這人發生關係?
繼2019年年度話題熱劇、豆瓣9.5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又一呈現人性的台劇《我們不能是朋友》強勢襲來,而兩部劇也分別於6月24日、 28日被內地視頻網站引進播出。與前者探討人性的善與惡不同的是,《我們不能是朋友》講述了出軌男女婚前相愛的一段禁忌之戀。
《我們不能是朋友》於5月31日在台視首播,6月28日內地引進同步跟播,目前已更新10集。
劇中男主是一個擁有十年長跑愛情的霸道總裁,他的女友每天都在策劃自己的婚禮儀式;而女主則是一個即將和男友步入婚姻殿堂的窮白領,然而因為一次出租打車,男主對女主一見鍾情,之後便展開了一系列瘋狂而又莫名沙雕自信的情話撩撥與糾纏。
開個慶功宴,想方設法的將女主騙來,只為與她共度一夜;女主與男友看新房,好巧不巧看的就是男主的房子,一有獨處機會就開啟霸道總裁式的威脅撩妹舉動,要知道這換現實生活中那就是性騷擾,嚇得女主直呼報警;緊接著男主提出少八百萬台幣把房子賣給他們,條件是陪自己一夜,為了實現買房願望女主竟然放下尊嚴答應了,可結局萬萬沒想到是男主不干了,還痛斥了女主一頓……
從道德層面來說,男女主的曖昧關係算是出軌的,兩個人在原本都有對象和配偶的情況下,暗戳戳的玩起地下情,在越軌的邊緣瘋狂試探,這種行為被不少網友詬病為“三觀不正”。
可同時又有一方更大的聲音表示:這劇太上頭了,完全停不下來,看這劇不要跟我扯三觀,三觀於文藝作品來講是個偽命題,人性本來就是複雜的,世界從來就不是非黑即白,而且現實生活往往可能更狗血,文藝作品就是要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探討人性,用道德和社會問題引發觀眾和讀者的思考。
面對網友的爭論,該劇的導演站出來回應:“這不就是會發生在你我身邊周遭的故事嗎?” 挖掘人類本性,展現現實生活便是該劇所要呈現的。早前原著兼編劇阿亞梅,曾在談及《我們不能是朋友》創作動機時便表示:“30出頭的年輕人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成家立業,婚姻作為人生轉折的關鍵選擇,難免會存在一種狀況,即某天哪個好久不見的朋友、或是一直錯過的心儀對象,突然對自己發出邀約:我們在結婚前偷個情吧?”這般婚前出軌的掙扎與矛盾,便是阿亞梅想透過《我們不能是朋友》探討的問題。
該劇“雙劈腿”的設定雖挑戰道德尺度,但灑狗血的橋段卻又讓人欲罷不能,然而在觀眾這般兩極化的思想碰撞下,《我們不能是朋友》仍然取得了豆瓣8.2分,且評分人數超萬的數據表現。如此高口碑與高熱度,足以證明該劇的成功與價值所在。
回顧近幾年內地視頻網站所引進的台劇,其口碑與主演陣容都不算低。下圖是【鋒芒智庫】不完全統計的2017-2019年引進內地播出的台劇,共12部。
從題材類型上來看,冠以“經典”的偶像劇與近幾年興起的寫實題材各佔一半。而每部劇的主演陣容皆是台灣影視圈的知名演員,比如賈靜雯、吳慷仁、楊丞琳、藍正龍、路斯明、劉以豪、陳庭妮、林心如、李李仁、陳怡蓉、溫升豪、邱勝翊、曾之喬、郭雪芙等等,其中賈靜雯、林心如、楊丞琳、藍正龍、陳怡蓉、邱勝翊等演員的名聲更是在十幾年前台偶劇大火的時候,便被內地觀眾所熟知。
從豆瓣評分與人數上來看,超過8分的有《滾石愛情故事》《荼蘼》《麻醉風暴2》《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不能是朋友》等6部,其中評分人數上萬的劇集也在這些作品之中。
其次截至7月1日,在內地視頻平台僅播出一周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和三天的《我們不能是朋友》皆擠進了各大App指數榜單的Top 10,分別位於骨朵熱度指數排行榜的六、七名,以及藝恩播映指數排行榜的前十名。
縱觀這些高口碑劇集,從人生選擇、醫療風險,到家庭教育、探討人性,其涉及的內容無不透露著一股現實主義的氣息,哪怕是取得了7.9分的愛情劇《我的男孩》 ,反映的也是當下所聚焦的“姐弟戀”問題。
由此可見,台劇不僅正在慢慢試著擺脫以往無腦戀愛偶像劇的枷鎖,並對其進行“寫實向的改革”;更想要另闢蹊徑的從社會、人性、道德間尋找可以值得探討的話題,藉此打破低靡多年的台灣電視圈狀態。那麼從近幾年播出作品的表現來看,從偶像到現實的“新台劇”,有望破局嗎?
自2015年開始,隨著《一把青》《出境事務所》《荼靡》《麻醉風暴》《戀愛沙塵暴》《花甲男孩轉大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寫實劇在台灣的大火,直至今年《我們與惡的距離》和《我們不能是朋友》在內地的熱議,可見正借“現實主義”找到最契合本土和內地市場表達方式的新台劇,來勢洶湧且成效顯著。
比如內地現實主義題材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挺好》等作品的口碑在後期都遭遇了下滑,這時一部穩定在9.5高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便讓其它同題材劇相形見絀。再則半年已過的2019年,豆瓣超過8分的內地劇只有《長安十二時辰》與《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並且皆屬於破圈層的非現實網劇。
而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和《我們不能是朋友》卻都是引起全民熱議的寫實劇,還不算沒有引進的劇集,可見在探討社會問題與人性主題這方面,新台劇獲得了廣大內地觀眾的認可。
雖然推崇現實主義的新台劇能夠獲得如此成功反響,與內地市場主流題材的不謀而合密不可分,可市場只有這般大,若說精準捕捉觀眾喜好自然比不過內地製作方,那麼它真正取勝的關鍵在哪?
縱觀這些新台劇,可以發現它們所體現的社會問題恰好是內地劇集市場中鮮少涉及的領域與新視角。比如呈現人生AB面的選擇劇《荼蘼》;刻畫禮儀師、討論敏感生死議題的《出境事務所》;探討善與惡分界線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遊走在道德邊緣的“出軌”劇《我們不能是朋友》;以及與《少年派》同是家庭教育劇,卻被譽為華語版《黑鏡》,用大膽的腦洞展現最真實的中式親子教育衝突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等。
在共鳴感兼差異性的優勢下,新台劇若繼續以彌補空缺的方式另闢蹊徑、深挖這一寫實題材,未來在內地市場必將風起雲湧,更有望憑藉“現實主義”重回台劇巔峰,翻過偶像標籤、展現全新面貌的華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