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Sir身邊突然出現了一個特殊的「飯圈」。
一般飯圈女孩都有固定分類。
比如朋友圈的「現女孩」,是女友粉;
比如令汪涵大怒的部分王一博粉絲,是媽媽粉;
還有黑粉、路人粉、夕陽紅打榜粉等等。
但這一類不同。
她們不打榜、不做數據,甚至經常吐槽偶像,表面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
但只要他一出作品,馬上背地里偷偷刷,悄悄誇。
如獲至寶,私自收藏。
她們把自己優雅地統稱為:「太太粉」。
平時低調的她們,最近蠢蠢欲動。
因為一部新上的國產劇。
《宸汐緣》
說的就是張震粉絲。
她們可是經歷了一番磨難。
劇還沒播,剛公布選角,粉絲們就掀起第一次群嘲。
當時張震官宣參演的微博下,被頂得最高的留言如下:
你要是被綁架了就眨眨眼睛?
的確,張震出演《宸汐緣》從一開始就備受爭議。
國產古裝,愛情主題,各種不那麼討好的標籤。
演員粉絲擔憂:
張震一直是高級的電影咖,怎麼能演電視劇?
劇集粉絲也嫌棄:
一個中老年演員,怎麼來摻和年輕偶像的事情?
剛開始,Sir也擔憂。
但如今既然劇集開播,我們也無法視而不見。
放下偏見、拿開濾鏡,Sir希望能認真分析一下張震的新嘗試。
張震的天資,毋庸置疑。
他是王家衛口中的「一把好刀」,電影圈公認的梁朝偉接班人。
粉絲最大的擔心,是他的羽毛。
正如當年張藝謀告誡章子怡:「不準演電視劇,演了就完了。」
Sir相信張藝謀當年並沒有貶低電視劇的意思。
這很大程度上是國產電視劇長期以來的環境所致。
電視劇因製作和周期的限制,基本無法達到電影級製作的精度。
節奏快,周期短,受益大。
但對演員的損耗,更大。
就說張震的臉。
電影里,經過光影的斟酌,鏡頭的設計,導演總能為他的人物塑造不同的情緒,而張震的臉也能發揮出意猶未盡的內容。
電視劇呢?
盡管有特效和服道化的幫助,但因為劇組的製作慣性,鏡頭和燈光都是按常規的來。
於是,崩潰先從臉開始。
張震高級的五官輪廓變成了熱搜上的#張震 雪村#;
偏黝黑的皮膚質感,變土了;
男子漢氣概的額頭,也變成了髮際線後移……
△張震?雪村?
再加上這類古裝劇的背景,也與張震的氣質格格不入。
劇組還專門邀請張叔平做造型設計。
有自然垂感的棉麻質地,多層褶皺,所有這一切都為了烘托人物的「仙氣」。
曾經,他在電影成功過——
△ 林青霞在《東邪西毒》
但放到劇中的場景,卻一言難盡。
看看「張太太們」的反應就知道了。
Sir承認,這是張震一次冒險、甚至危險的嘗試。
至於有人說他墮落,說他圈錢。
Sir看完劇後,還是不能認同。
張震變了。
但張震依然展現了他永遠不會變的部分。
變,在戲路。
不變,是氣質。
為氣質打底的,首先是張震作為演員的專業性。
他飾演的角色,名叫九宸。
很多人說張震都40多了還演小鮮肉,任憑柔光磨皮。
Sir第一個不同意。
認真品味,《宸汐緣》還是在張震身上下了不少功夫。
在劇中,張震的形象是這樣的:
磨是磨了點皮,但保留了胡碴。
這是人物塑造的一環。
五萬年前神魔大戰,九宸以一人之力,屠盡十萬入魔的天兵。
冷酷到人性極點。
戰後,他神魂散盡,化作一具冰冷的軀體,在長生海中沉睡。
冰凍到天地盡頭。
機緣巧合之下,被女主角靈汐從沉睡中換醒。
仍時不時因為過度使用能力,而被凍住。
為了凸顯他冰凍的特質,劇集在場景設計上也有區分:
天界其他地方,裝潢輝煌,色彩艷麗。
而九宸的扶雲殿,卻一片冷清寡淡。
《宸汐緣》的主線,其實就是冰與火的交融。
男主九宸的孤獨是冰,女主靈汐的活力,是火。
九宸在靈汐的感染下,逐漸解凍,內心融化。
對張震的演技要求其實很高。
解凍的過程,是一條極端的弧光,必須掌握分寸感。
而這種分寸感,又必須從細節里看。
Sir說幾處印象深刻的。
宴會上,暗中與九宸較勁的天雷真君,拿出五萬年前神魔大戰的遺物,要九宸交代清楚當年戰事的一五一十。
不料遺物突然發難,劍指九宸和天君。
九宸挺身而出,擋住了魔物。
但。
只要他一動用能力,身體的寒氣馬上死灰復燃。
靈汐沖上前去,不顧眾人目光,為他運功療傷。
天雷指責靈汐為魔女。
九宸保護靈汐,將她強行帶離現場。
注意九宸的動作:
這是一個典型的英雄救美戲碼,但張震的動作卻不多不少,毫不浮誇。
首先是肢體上:一步一回頭。
作為戰神,警惕是他的習慣,時刻為戰鬥作準備。
小心謹慎,是他的性格;
保護下屬,是他的身份。
其次是表情:眉頭緊鎖,眼神低垂。
霸道嗎?
霸道。
甜嗎?
甜。
但絕非強裝的霸道,和無腦的甜。
一路走出去,既不狼狽,也不輕率,人設立住了,效果也達到了。
這是張震的穩。
回到扶雲殿,靈汐幫九宸包紮。
動作不多,幾乎都是靈汐的。
九宸,出彩的是眼神:
先一點一點鎖定靈汐。
再一絲一絲蕩開去。
怕對方發現?
怕自己真的動情?
都有,但不挑明。
這是張震的節制。
這就是張震長久積累下來的技巧,乍看平平無奇,細看全身都是寶藏,精細且準確。
但以上這些,都還只是設計,略帶表演痕跡。
有幾個瞬間,讓Sir看到了張震氣質的自然流露。
尤其明顯的,是他的笑。
兩次。
第一次,靈汐曾經以自己救出了九宸,要九宸道謝。
此時的九宸,對靈汐認識不深。
只報以一個後來被廣泛用作表情包的笑:
禮貌的微笑,又馬上收回。
帶著輕蔑和敷衍,但這個冷血戰神終究是笑了。
笑的同時如條件反射般閉上眼睛,待眼睛睜開後,瞬間切換狀態。
這是他內心的寫照——
自然地假笑,卻更顯冰冷而有距離。
後來兩人坐下聊天。
九宸心里的冰,開始化了。
你看這表情:
噗嗤——
從強忍笑意,到忍俊不禁,卻又只是淡淡地掠過。
這是不經意的憐愛。
類似的小動作、小表情,劇中有不少可以拿出來咀嚼。
張震也通過這些細節,讓我們看到一出不太一樣的古裝偶像劇。
看一看《宸汐緣》的競品,更多的,是甜寵傻白瑪麗蘇。
無來由的愛,無來由的甜。
張震演繹下的九宸,心里始終有道牆。
推不開這道牆,任女主有多甜,還是沒辦法走近他的內心。
一來,是孤僻的性格使然。
二來,是戰神的身份阻隔。
哪怕最終仍然要愛,也要經過性格變化的一波三折。
無非,是要讓人信服。
因此,當九宸讓靈汐放棄收拾行李,輕裝去從極淵的時候。
你看張震的演繹:
一步一步走向靈汐。
再也不是冰冷的鄙視。
而是輕鬆的……調情。
很多人都被這瞬間真實地甜到了,這才是讓人信服的情感。
所以,張震這次嘗試,Sir覺得值。
演技過關,氣質沒變,還剩一個問題。
張震的氣質真的適合《宸汐緣》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
張震身上到底是一種什麼氣質。
他演技的成長路,可以大概總結為:
三大導演,三大原則。
楊德昌,教他服從。
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前,張震是個很開朗,很活潑的孩子。
一如其他孩子,也喜歡打架。
但遇到楊德昌,他慫了。
因為張震年少氣盛,楊德昌年高……氣更盛。
一發火,全片場的人都要跑光。
面對張震,楊德昌也不講道理,只說:「走,我們出去單挑。」
電影里有一場戲,小四殺人。
張震始終找不到感覺。
開拍前,楊德昌把他找來,臭罵一頓,還把他關進小黑屋。就讓他憋,憋出那個不一樣的自己。
後來黑屋打開,機位都擺好了,張震沒得選:入戲,殺人。
《牯嶺街》後,張震完全變了。
曾經的開朗,代之以抑鬱、深沉、少年老成。
他開始服從,任由別人捶打自己。
從楊德昌:電影劇本上寫著的台詞,一個字、一個句號都不能改。
到服從王家衛,服從李安,服從侯孝賢……
經過大導們的虐待,他漸漸承認:只有服從,成為電影的奴隸,才能窺探藝術的微妙。
王家衛,教他感受。
1996年,張震被王家衛抓去阿根廷拍《春光乍泄》。
同組的張國榮都受不了,說和王家衛八字不合。
張震倒是很享受,王家衛不給他劇本,只是讓他聽歌,讓他沉浸在劇情氛圍中,然後即興表演。
△ 《春光乍泄》中的張震,一顰一笑都是享受
於是他又有新的感悟——
感受,比文字重要。
投入,比表演重要。
侯孝賢,則教張震忘掉表演。
《刺客聶隱娘》,他和周韻對戲,經常劇本上的對手戲都結束了,導演也不會讓攝影機停轉。
《最好的時光》,他甚至連什麼時候開機都不知道。
侯孝賢讓他學會的,正是忘掉攝影機,忘掉表演這件事,做出最真實的反應。
他的理解是:
「侯孝賢導演的戲好像在演紀錄片,他是在記錄這一個當下發生的事情。」
先忘掉自我,才能進入角色的身份,開始過角色的生活。
三大導演,給他三段磨練:
服從,得到,最後捨棄。
這就是張震氣質的來由——有白紙般的乾淨,也有藏於內心的剛勁。
不容易出彩。
陳凱歌說得對:「他還沒碰見一個可以完完全全發揮他自己的演技,發揮他自己能量的那樣一個角色。」
但。
藏得深,也耐品。
在Sir看來,《宸汐緣》的九宸配得上張震的厚度。
他是四海八荒的戰神,他的一舉一動,牽扯著整個天庭,甚至三界的局勢。
如此重要一人物,必須有渾厚的內力。
甚至,他經歷過歷史上最重要的大戰,親手屠殺十萬部下。
誇張嗎?
誇張。
但演員必須消解這種誇張。
劇中有一場戲Sir看得入迷。
天雷真君懷疑九宸殺了天兵天將,拿著戰報要求九宸當眾打開。
來者不善,氣勢洶洶。
打開,戰場真相曝光,醜聞公開,對已死的部下失信;
不打開,授人以柄。
開,還是不開?
九宸手握戰報。
眼光死死盯住天雷真君。
踱步到火爐邊上,手一放,戰報投入火中,灰飛煙滅。
沉睡五萬年的底氣,氣壓全場。
舉輕若重,威而不怒。
這才是與他身份配位的霸氣——
步子走快一點,動作再多一點,就變成氣急敗壞。
上古尊神的體面,守住了。
與其說,《宸汐緣》篡改了張震的氣質。
不如說,是張震彌補了《宸汐緣》的缺陷。
最後的最後,Sir還想問一個問題:
我們該對國產劇有怎樣的期待?
有的人,期待熱鬧。
所以浮誇作態,娛樂自己的爛劇應運而生。
有的人,期待舔屏。
所以流量為王的偶像劇持續霸屏。
但Sir相信,更多的人依然期待清醒和真實。
五官扭曲,動作誇張,固然可以引起人發笑。
但。
藏的表演,則是用一種更細致的手法,由演員潛入角色中,把他的真實挖出來給你看。
它不經意,不誇張,但能引起人更深的共鳴。
正如《宸汐緣》和張震。
它有不足,也引起了許多不適。
但起碼他們不做浮躁的幫兇,不隨速食的大流。
如果說他們是國產劇的一次實驗,Sir還是希望這種實驗,越多越好。
Sir想到一個關於張震的段子。
網上流傳,張震為了拍戲累積了各種技能:
拍《赤壁》,為演孫權他熟讀三國;拍《建黨偉業》他又把民國史熟記於心;拍《深海尋人》他考了PADI潛水執照;拍《吳清源》他的圍棋已能壓制專業三段;《一代宗師》殺青,他拿了全國八極拳冠軍;《聶隱娘》拍完他學會了近身劍術……
真的嗎?
張震自己都笑了。
關於歷史,他說:「熟讀三國是基本功課嘛,但我也沒讀得那麼熟,有時候是聊天聊出來的,最後還是會回到電影史。民國史就真的沒有了,不是那麼需要啦。」
關於圍棋:「我圍棋其實很差啦,接觸時間非常短,大概半年,所以不會下得多麼好。有學一點點,但真沒有那麼厲害,連人家小女孩都贏不了。」
關於潛水執照,根本沒有,他甚至害怕水底的感覺。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一開始我是拒絕這6分劇的,但2集之後我不能拒絕張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