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國式親子關係,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國式親子關係,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戲劇 第1張

  

  

  

  01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已經完結,而劇中孫紅雷飾演的爸爸黃成棟,也成為了人們熱議的重點對象。

  黃爸爸可謂是練就了十八般武藝,不僅可以包攬家中的大小事,比如買菜、做飯、做家務。而且,對於兒子愛的呼喚,更是有求必應。他對兒子的那份無微不至的關愛,喚醒了很多網友對父愛的渴望。

  因此有不少網友大呼:

  「我也想要一個黃爸爸。」

  孫紅雷飾演的黃爸爸之所以如此深受歡迎,還有部分原因是由於現今家庭的帶娃主力軍大多都與父無關,孩子成長過程中,爸爸陪伴的缺失已經成為家庭里的一個普遍現象。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鏡子,原生家庭是社會生活中不變的熱點,《帶著爸爸去留學》通過四組不同的「問題家庭」在陪讀生活中的歡笑淚水與辛酸相伴,講述了親子與留學話題的故事。

  無數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那麼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呢?

  是拼盡全力送孩子上最優質的的學校?還是不惜一切滿足孩子的物質精神需求?

  該劇借助留學議題不僅切實呈現了中國親子關係的種種問題,更是揭露了家庭教育中的三大殘酷真相。

  02

  「侵入式」教育

  孫紅雷飾演的黃成棟是一位典型的「反傳統」的媽媽式父親。

  他願意對兒子表達自己的愛,傾其心血陪伴兒子,給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也正因為這份濃烈的愛,讓兒子黃小棟產生了想要逃離、渴望獨立的叛逆心理。

  「叛逆」的黃小棟與現實中那些「被寵大的小孩」一樣,不懂事、任性。黃成棟給了黃小棟體貼入微的關懷,也包容了黃小棟的所有脾氣,但他始終沒有意識到黃小棟已經長大,相比形影不離的陪伴更需要獨立的成長的空間。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國式親子關係,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戲劇 第2張

  

  

  這令我想起了讓無數觀眾陷入沉思,斬獲奧斯卡獎的動畫片《包寶寶》。

  影片中,媽媽事無巨細地照顧包寶寶,給他喂飯,幫他洗澡,凡事都幫他安排的十分周到。

  但是,隨著包寶寶的長大,他對媽媽裹挾的愛表現出了強烈的不滿,他渴望有自己的空間,內心的叛逆之火也逐漸燃起。

  他不再讓媽媽隨便出入自己的房間;他跳上了媽媽眼中不三不四的朋友的車,全然不顧媽媽在身後呼天喊地;甚至在半夜里,他還帶回來一個金髮女郎,並且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毅然決定要離開媽媽,離開這個家。

  媽媽面對包寶寶的忤逆,面對失去了控制權的自己,在氣急敗壞之下,她一口吃下了包寶寶。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這種情節是荒誕的、恐怖的,但這就是許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國式親子關係,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戲劇 第3張

  

  每一個叛逆的孩子,他們渴望有獨立的自我意識,能掙脫父母的約束和控制,建立自己的新世界。

  而不懂和孩子分離的父母,對孩子的空間進行強行介入,這種牢籠式的愛,不僅會激起孩子的反叛,甚至會讓孩子窒息。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說過: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很多父母把握不好愛的度,把孩子放在所有事情的第一位,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該管的不該管的事統統都攬在自己身上。

  這種「侵入式」教育,讓愛變得沒有分寸感,孩子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無法得到真正的成長。

  我們得學會換位思考和傾聽,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引導而不是決定他們的前行軌跡。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成年」時真正的「成人」。

  03

  「喪偶式」教育

  劇中的劉若瑜是一個放棄自我、為家庭付出一切的中國式的傳統母親,為了給兒子陪讀放棄了自己腦外科的輝煌事業,她與丈夫長期異國分居,最終卻換來丈夫的離婚書。

  她的兒子陳凱文則是一個長期缺少父愛,內心如處荒島般孤獨的叛逆少年。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國式親子關係,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戲劇 第4張

  

  

  在異國他鄉,劉若瑜把所有的期望都傾註在自己的兒子陳凱文身上,但母子之間卻不能相互理解,媽媽的愛也在無形間給了孩子巨大的壓力。

  殊不知,父親角色的缺失,才是造成兒子叛逆的根源和母女倆矛盾的關鍵。

  奇葩說辯手陳銘曾因談論喪偶式教育,引發熱議。陳銘說,自己去年有一段時間非常忙碌,不僅忙於講課和主持,就連節目的錄制都很密集,導致自己很長一段時間無法陪女兒。

  於是,陳銘的妻子直言:現在的教育模式,就是「喪偶式教育」。

  喪偶式教育意指父母一方在孩子的教育中嚴重缺席,如今常用來特指父親這一角色。

  陳銘其實就是無數中國家長的縮影。

  研究發現,父親參與度高、受到更多關愛的孩子其心理狀態更健康,認知能力也更強。如果父親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照顧孩子,他們在教育和經濟上的成就會更大,不良行為的比例也會更低,並具有更強的同情心和社交能力。

  陳銘將陪伴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父母要對孩子進行人格教育。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第二個層面:父母要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除了教導孩子各種知識,還要給予孩子們探索世界的方法和勇氣。

  第三個層面: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創新教育。父母應該陪伴孩子用新的科技手段,去接觸未來,創造未來。

  而父親的缺席,無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巨大損失,家庭教育中爸爸參與度較低,對孩子心理最常見的影響就是「父愛缺乏綜合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父愛或爸爸沒有參與孩子教育會導致孩子在生理、心理上表現出很多不良狀況。

  作家龍應台說過:「父母是有保質期的,小孩兒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當你不珍惜的時候,上帝就把這份甜蜜的禮物收回了。」

  一個完整的家庭,是父母能用心陪伴,全情反饋,我們認真陪伴他們的時光,會刻印在他們的記憶中,教會他們愛與被愛。

  04

  「養而不教式」教育

  劇中的武丹丹,是一位不討人喜的角色。

  而在她不討喜的背後,其實也暗藏著令人感到悲哀的家庭教育。

  她的母親只顧自己的人生幸福,她的父親永遠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武丹丹的爹媽一致認為,只要給錢、只要最大程度的滿足女兒的物質金錢需求就能萬事大吉。

  正因如此,剛出國就被通知父母離婚的武丹丹才會在留學期間做出一系列惹人厭的行為。誣陷房東偷錢、讓黃小棟私闖民宅、對後媽態度惡劣,用各種出格的行為博取關心和關注,給自己安全感。

  武丹丹的成長經歷,就是典型的「養兒不教式」教育。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國式親子關係,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戲劇 第5張

  

  

  父親永遠在躲避去給孩子解釋離婚的問題,母親也一直出現在大洋彼岸的電話另一端,他們對孩子的關心浮於表面,顯得冷冰冰且缺少溫度。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殺人犯在公園里殺死兩名兒童,犯下滔天罪行。當律師去找他母親的時候,她說:

  「我看新聞上說和解可以判輕點,你幫我跟受害人家屬說,等我兒子出來,我一定帶他去看醫生,好好工作,賠錢給他們。」

  這其中的是非與可悲,說白了就是養了孩子,卻沒有教好孩子。

  去年,湖南12歲男孩吳某,因不滿母親管教嚴格,竟持刀將其殺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吳某殺死母親後,若無其事地從嘴里冷冷地擠出了四個字:

  「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一名12歲的孩子竟對親生母親痛下殺手,表面上反映了其性格的冷酷和陰暗,但歸根結底是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釀成的悲劇。

  養兒不教是為人父母的失敗,更是一種無知的惡行,希望我們能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使命何在,去生而有養,養而有教,為孩子的成長負起該有的責任。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國式親子關係,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戲劇 第6張

  

  

  《帶著爸爸去留學》的導演姚曉峰說:

  「我更重視父母和孩子的雙向成長。」

  隨著劇情的發展,黃成棟最終學會如何放手去愛,與兒子互相尊重、理解,黃小棟也慢慢變得獨立、堅強。

  內心脆弱的武丹丹開始接受父母離異的現實,放手讓父母和自己追求幸福生活。

  劉若瑜也從迷失中走出來找回自我,與兒子各自奔向自己的人生方向。

  卡巴金說:「為人父母即修行。」

  沒有人生來就會當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

  「如果想讓孩子變優秀,首先讓自己成為優秀的父母!」

  願每一位家長,都能從這部劇中,反省自己、鞭策自己、激勵自己,成為孩子眼中最好的父母!

>《帶著爸爸去留學》中國式親子關係,揭露了家庭教育真相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