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七月與安生》曾在2016年改編為同名電影並收獲不俗的反響,劇版開播後也有不少觀眾將兩部作品的劇情、演員相比較。對此,該劇導演崔亮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劇版和電影版相同的只是七月與安生都是從原著中「走出來」的。據悉,無論是原著還是電影,七月與安生最終總有一人的結局是走向死亡。但崔亮透露,劇版會為觀眾彌補一個圓滿的新結局。
沈月飾安生。圖片來自網路
導演崔亮:沈月的螢幕形象古靈精怪、大大咧咧,她不僅有女漢子的一面,同時也有睿智、特立獨行的一面,對角色和劇情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一點和安生非常相似。原著中的安生叛逆、灑脫,放任起來破壞性極強。但其實從現在年輕人的視角來看,青春並非意味著對抗社會規則,而更多是追求自我和個性的展現,不受太多固定思維模式的約束。在這方面她賦予了安生只屬於沈月的特質。安生在失去媽媽時的三個心理層次和外在表現,沈月詮釋得精準,真誠,充分。沈月的這個演繹,我很讚許。
陳都靈飾七月。圖片來自網路
導演崔亮:陳都靈的形象漂亮而柔和,需要外界保護,很像前期的七月。但我也擔心過她是否能駕馭長大後的七月。然而進組後,導演發現了她性格中倔強、獨立、有想法的一面。沈月和陳都靈在高中、大學階段的表演和年齡感都駕輕就熟;後期經歷生活波折、生離死別的戲份,在片場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溝通,也能感同身受地進行表現。
改編:職場和情感占了四分之三
《七月與安生》是安妮寶貝創作的短篇小說,全文不過1.7萬餘字,對於改編為一部53集的電視作品,崔亮需要擴充大量的故事細節。在原著中,過半的篇幅都是在描述七月與安生高中、大學時期的經歷,但劇版卻用前四集便快速交代了兩人從相識到高中畢業、七月結識家明、安生外出打拼的劇情;大學生活也在13集便匆匆結束。
崔亮表示,《七月與安生》講述的是80後的生活,且僅描寫校園經歷,對電視劇篇幅而言也略顯單薄,他希望劇版能更加偏向90、95後的成長,「對如今的年輕人而言,畢業後在職場與社會規則做鬥爭的過程,也是青春的一部分。這才是他們成長最快的階段。」因此崔亮透露,劇版的校園戲只占四分之一,其餘更多是描寫七月、安生進入職場後的變化。據悉在職場戲中,七月與安生會再次愛上同一個人,也會在面對職場競爭時拼盡全力向對方闡述自己的價值觀。對於部分書粉質疑職場戲是否有違原著,崔亮表示,劇中的七月、安生仍是從小說中「走」出來的,劇版只是根據她們的性格,豐富了書中沒有明寫的故事,「我相信觀眾能夠信服如果她們進入職場,也同樣會面臨這些困境、經歷這些事。人物性格決定了故事的走向。」
除職場戲外,劇版也增加了不少新角色,例如七月的舍友田迅雷,追求七月的富二代許天,職場中與七月、安生產生感情糾葛的商業精英韓東等。其中田迅雷與許天的感情線更是貫穿了七月的大學生活。對於配角是否喧賓奪主,崔亮表示,這些人物的故事都沒有脫離七月與安生的人生軌跡,例如同樣是經歷波折與不信任,面臨生活壓力分開,大大咧咧的田迅雷和許天繞了一大圈最終走到了一起,但家明和七月卻永遠不可能回到過去,「鋪排到後期,你會發現這些角色有的是推動七月與安生的人生選擇,有的則是和她們的選擇產生對照。」
質疑:「渣男」家明或被「洗白」
蘇家明(熊梓淇 飾)糾纏在兩個女主之中。圖片來自網路
在七月與安生的感情線中,蘇家明(熊梓淇 飾)是最重要的男性角色。他作為兩人的同學、七月的初戀乃至未婚夫,面對感情優柔寡斷,始終徘徊在七月與安生之間,以至於改變了兩個女孩的人生軌跡。
相較原著中家明模糊的「渣男」形象,劇版不僅介紹了家明的原生家庭,同時加入「家明險些被學校開除」、「七月不理解家明保研壓力」等故事;而最終家明勇於承認錯誤並試圖彌補七月與安生,也讓其原本的「渣」似乎在劇中成功「洗白」。對此崔亮坦言,他並未刻意「洗白」家明,只是小說僅凸顯了家明對七月、安生造成的傷害,但沒有詳細解釋他的不成熟和掙扎,「有人看完劇可能會理解了家明的無奈,但也有人會覺得他做了錯事永遠無法‘洗’,這都沒問題。我們只是想以家明做范例,反映當下處於大學畢業、職場初期的年輕男孩,如何一人承擔社會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顧此失彼的無奈,從未將他塑造得標籤化。」
此外,劇版也加入了七月的弟弟九月(梁靖康 飾)這一全新的角色,陽光帥氣,單純得像一張白紙,因為姐姐的關係結識並愛上安生後,毫無保留地給予安生愛與溫暖。崔亮表示,加入九月除了為豐富七月的親情線以外,更多是因為「心疼安生」,「我們希望她的生命中也能有一個人,不顧一切世俗,純真地愛她、為她付出,讓她的人生溫暖一些。」而對於九月的結局,崔亮坦言,他希望告訴觀眾,在有限的每一天里,都應該用盡全力去愛身邊的人,不要留下遺憾。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校對 趙琳
>《七月與安生》不死人了?劇版改成圓滿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