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前有龍波慷慨激昂,回憶第八團在烽燧堡戰役所遭受的磨難,後有何監在興慶宮怒斥聖人昏庸,聽信右相一派胡言。
終於看完最新的這5集劇情後,不少網友開始紛紛偏向龍波這一邊,替第八團感到不值、被何監死諫感動的同時,也想跟隨龍波一起轟掉聖人。
甚至對本劇的主角張小敬產生了抵觸和厭惡的感情,因為他兩次三番欺騙龍波,還讓小乙和聞染白死了,卻依然選擇「守長安」,簡而言之就是被吐槽人設崩塌。
同為第八團將士,張小敬龍波有何不同?
在《長安十二時辰》前二十集當中,提到第八團兄弟時,就已經有人猜想龍波就是失蹤許久的蕭規,後來這個猜想也在花萼樓大仙燈中,由龍波親口證實了。
龍波和張小敬都是第八團的兵,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龍波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信張小敬,甚至還想著救他出長安。
但此時的張小敬,已經不是龍波心中所想的張小敬了,他兩次三番的欺騙龍波,假意掐死李必、假意留下了看大仙燈、假意挾持聖人。
其實,張小敬根本就沒想過要和龍波一起造反,他想要「守」,但龍波卻站在他的對立面,選擇的是「反」。
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這兩個曾一起並肩作戰,抵禦外敵的好兄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文化背景不同,產生的信仰不同。第38集烽燧堡戰役當中,龍波曾對張小敬說過聞無忌口中的長安並非真實的長安,因為龍波家道中落就是因為長安的腐敗,所以龍波不信那套盛世長安的說辭。但當龍波想跟張小敬說長安的這些事時,張小敬選擇了拒絕收聽。
張小敬只願相信聞無忌口中那個充滿煙火氣息、光彩奪目的長安,他雖未曾見過長安,但世人皆傳頌其繁榮昌盛,自然就會讓人忘了掩藏在深處的污垢。
彼時,張小敬還曾許下要將長安打造成四海之內的第一大城市,強大、繁榮、昌盛的願望,即「守長安」。
當信仰破碎時,張小敬學會了克制自己的欲望,龍波卻開始肆意放縱欲望的爪牙。
劉宗器的到來,帶給了張小敬一個致命的消息:第八團是被屈死的,他們都是蓋嘉運升官發財路上的踏腳石!
張小敬二話不說就重新穿起第八團兵服,拿著第八團的旗幟,要殺了蓋嘉運替死去的兄弟們報仇。
但在人性的掙扎過程當中,在將士聽令和個人私義當中,張小敬選擇了住手。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張小敬的人格進行了一場升華,他是守長安的兵,長安的秩序不能亂在自己的手中。(第二次人格的升華,是在聞染死的時候)
雖然張小敬他一開始就說自己最不喜守規矩,但到頭來他卻是本劇中最會守規矩的人,守葛老的規矩犧牲了小乙、聽信元載手中的聖旨結果聞染自戕。
反觀龍波,他曾也是一個守規矩、重情重義之人。
烽燧堡戰役中,龍波身為旗手要一直保證旗子不倒,一旦旗幟倒下,龍波就要張小敬按照軍規處罰自己。
後來戰爭結束,只有龍波一人將戰死在烽燧堡戰役,以及死在長安的第八團兄弟們,帶回了推廣新政的靈武安葬,並年年去祭拜。
但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折磨當中,看到英雄流血又流淚的龍波,變了。最直接的體現是在崔器對著他在靖安司大喊的那一句「是兵,就得聽令」,龍波的反應是嗤鼻一笑。
他為了做到自己的欲望,他開始蠱惑跟隨自己的兄弟,看似目標是對準聖人,其實也是對長安無辜百姓的一場無差別謀殺。
如果聖人真的死了,局面又會怎樣?
龍波籌備十多年,以狼衛、何孚作為闕勒霍多案的幌子,借助毛順巧奪天工的手藝,將三百桶伏火雷藏身於麒麟臂中,如果忽略張小敬這個意外的因素,龍波完全是有可能轟掉聖人的。
那退一萬步來說,如果這一晚龍波真的成功了,那長安會變成什麼樣?
右相和太子黨派之爭。按照完善的繼承制度來看,太子繼位師出有名,而郭將軍和龍武軍兩方的勢力,在聖人死後也必將傾向太子這方,再加上何監和李必等人的支持,太子的勢力其實是強大起來的。
但右相是不會放棄好不容易得到的篡位機會。從私會朝臣、為永王出謀劃策來看,老奸巨猾的右相是不太可能自己當聖人的,很可能會扶持永王繼位,自己在背後操作永王這個傀儡。但兩虎相鬥必有一傷。
外國群起而攻之,藩鎮割據提前。上元夜宴,看上去一派繁榮,實際上卻是外國使節刺探大唐虛實和尋求長安輿圖的時機,一旦聖人在此宴會上薨了,外國將會趁亂圍攻大唐,瓜分大唐的土地。
同時,藩鎮割據也會加速,安史之亂將會提前爆發。政權的腐化如溫水煮蛙一樣,並不是單因素造成,也不是一瞬就能形成的,是需要時間的積累。而聖人提早過世,無疑是藩鎮割據的加速劑。
那這些黨派之爭,內憂外患最終會呈現在什麼地方?最直接的受害人是誰?
是長安百姓!是大唐百姓!是興亦或亡,都苦的百姓!!!
從這一天開始,長安乃至整個大唐將陷入無休止的混亂和戰爭當中。內有太子、右相相爭,藩鎮割據,外有外國群起而攻之,大唐的百姓將面臨食不飽、覺不眠,流離失所、背井離鄉、馬革裹屍的局面。
同時,不論最後是誰當上了聖人,百姓仍將會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歷代朝廷更新換代的過程當中,都體現出了一個道理,社會的進步是基於社會經濟的進步,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在社會經濟沒有進步的情況下,在人民價值觀沒有進步前,想要推翻一個王朝,或是建立一個新的制度,其實都是空中閣樓。
張小敬正是深諳這個道理,才會假意跟隨龍波挾持聖人,他確保聖人安危的同時,也是在守護著長安的百姓。
而守護長安百姓其實就是在守護長安的秩序、長安人民的生活方式,因為只有水才能載舟。這也是能讓第八團九死無悔的原因,張小敬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下,只有張小敬才是真正的「神」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按照從低到高按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做到需五種。而在《長安十二時辰》當中出現的人物都有自己的需求。
守護在烽燧堡戰役,飽受饑餓的第八團是生理需求;生活在長安的百姓需要安全感;王韞秀滿足社交需求,而聞染、魚腸則是介於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之間;只有太子、姚汝能、崔器、元載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滿足尊重需求的定義。
而聖人、右相、龍波、張小敬則是處於最高層自我做到需求,但他們四人的需求又完全不同。右相的自我做到需求要略低於其餘三人,他需要的「權力」相比之下,較為簡單這里就不說了。
需求層次越高,人的欲望就越不容易滿足,這種情況在聖人身上很好的體現出來了。
「堪比堯舜,堯舜是人,而我是神」,做到大唐盛世的聖人,已經不滿足於現實生活的種種功績,他想要成為神,成為千秋萬代被銘記於歷史上、被百姓刻在心里的神。
四百萬錢造大仙燈,金箭一出,受萬人景仰、四方來賀,飄飄然欲羽化而成神。
而龍波的自我做到需求是「殺神」,他要在聖人成神的那一刻,將其毀滅之。
不過龍波最初的自我做到需求應該是守護第八團的兄弟,因為被長安的陰暗面折磨的他,是被第八團的兄弟情救贖了。但隨著第八團兄弟一個個的死去,龍波的心理開始扭曲。
他在眾人面前為第八團戰士慷慨激昂,其實這都是為了做到自我需求找的借口。精心籌劃十幾年,只待麒麟臂一出,聖人被轟,而我是「殺神」的蓋世英雄。
聖人、右相、龍波都是善於蠱惑人心、善弄權術的人,他們的自我需求是建立在滿足個人私利當中,可以不惜利用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價。同時,他們又善於以詭辯的方式,美化自己的形象,從而掩蓋自己的真正目的,所以立場不堅定的人,往往會被其蠱惑。
但除了權衡利益外,人心也是需要考量的。只有張小敬在自我做到需求不斷被打碎,在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徘徊當中,成長為一個無欲則剛的「神」。
張小敬最初的自我做到需求,是第八團的信仰「守長安」,雖然最後戰死了兩百多人,但第八團的信仰還是得到了滿足,長安守住了。
後來,隨著聞無忌被害、官官相護,張小敬的自我做到需求被打碎,他殺掉熊火幫三十幾口人後,接受了牢獄之災成為死囚,張小敬又回到了食不果腹的生理需求。
直到徐賓用計借助大案牘術將張小敬救出來,張小敬又從生理需求晉升為自我做到需求。而讓他發生這個變化的,是聞無忌的那句「遇事不退」,以及徐賓的「人們都在做美夢,夢需要有人替他們守著」,所以「復活」的張小敬,在這十二時辰的磨礪中成為了一個無欲則剛的「神」。
他堅守初心,選擇不退。他開始秉承舍小家保大家的原則,這也是為什麼他會選擇犧牲小乙,擊殺阻止他辦案的唐兵,甚至最後聞染自戕時,觀眾看不到張小敬有極大的情緒反應,他沒有了聞無忌被害時的滿腔怒火,而是轉身又投入辦案當中。因為他知道只有盡快破案,才能避免更多的人犧牲,才能保護更多的長安百姓,做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其實《長安十二時辰》當中,任何人的舉動和其真實面目究竟是什麼?都可以用葛老的一句話概括,就是看一個人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是看他做了什麼。
聖人、右相、龍波自我做到需求的背後,是以犧牲更多人的性命為代價,只有張小敬是在真實的「守長安」。
總結
其實張小敬這樣的人物,在現實生活當中不能說沒有,只能說很少見,但在影視劇和小說當中卻是可以通過角色設定和編輯的手法設置出來的。但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也需要這樣看盡世間險惡,卻仍舊堅守自己最初信仰,甚至願意為了它犧牲一切的英雄。
就如同我們常說的那一句:願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長安十二時辰》張小敬人設崩塌?其實你根本就沒看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