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131天
01
最近,電視劇《小歡喜》火了,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幾集。
北京某中檔住宅小區,有三個家庭的子女都進入了高考備戰期。
電視劇講述的,就是這三個家庭在孩子高三這一年里發生的事情。
這部劇拍得真實細膩,戳中了當下很多家庭的教育現狀,很多網友都能在這部劇里找到自己家的影子。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宋倩和喬英子這對母女。
宋倩是一位單親媽媽,視女兒喬英子為自己的一切。
離婚後,宋倩不惜辭掉原來的安穩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女兒的生活和學業,事無巨細。
望女成鳳的她,認為喬英子的志願必須是清華北大。
為了讓她考上名校,起早貪黑做飯煲湯給她補身體。
和女兒去看電影,聊的電影情節也和物理知識相關。
高考誓師大會上,喬英子在許願氣球上寫下了CNSA(中國國家太空局),卻被宋倩潑冷水,強迫她修改。
更讓人不寒而栗的是,她還在家里做了個隔音室,透明的玻璃下,女兒一舉一動都在她的掌控之下。
宋倩無微不至包辦了女兒的一切,但這種充滿強烈控制欲望的愛,卻讓人感到窒息。
孩子明明已經到了該獨立的階段,父母卻不肯放手,包辦一切,親子關係的很多矛盾就來源於此。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懂得適時放手,是父母重要的一課。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這本書里寫到,
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若把順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生命中最深厚的緣份,只在這漸行漸遠中才趨於真實。
過度控制,只會適得其反,一不小心就紮傷彼此。
《小歡喜》最新的一集中,喬英子瞞著媽媽,跟爸爸喬衛東和他的新女友玩得開心。
宋倩發現後崩潰了,倆人大吵一架,在對峙中情緒爆發。
圍著孩子轉的父母,自己也容易失去自我、自怨自艾。
唯有明白關心與控制的界限,適當退出孩子的生活,才能擁有舒服的親子關係,更好地與孩子相伴成長。
02
日本有一檔做了29年的綜藝《初遣》,節目記錄了一群2-7歲孩子,第一次獨自出門的經歷。
這些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們被指派獨自完成去商店、坐車、買菜的任務。
3歲的小女孩浬愛,在母親節這天,第一次獨自出行。
爸爸準備給媽媽一份驚喜,需要浬愛獨自出門去買食材、康乃馨,最後再去取蛋糕。
浬愛哭著頻頻回頭看爸爸,不願意離開爸爸。
忍著擔心,爸爸不停叮囑女兒,並往她口袋里塞安慰糖果。
在爸爸的鼓勵和註視下,浬愛一步三回頭,踏上了離開家的旅程。
畢竟是3歲的小孩,面對陌生的環境,浬愛一直在哭。
她拿出了爸爸給的糖果,一邊給自己打氣,一邊走向花店。
最終,浬愛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拿著東西回家。
爸爸就在街角等她,遠遠看到浬愛小小的身影,忍不住掩面哭泣。
盡管如此,他也沒有跑過去幫她拿東西,只是在原地等她走近。
因為他知道,很多時候,有些路需要孩子一個人走完。
孩子的人生中,總有很多的第一次嘗試,每一次嘗試對他們都是成長的歷練。
父母應該早點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
在摸索嘗試中,孩子才能學會依靠自己解決難題,掌握更多人生技能。
父母對孩子的陪伴終究是有限的,總有一天,孩子要一個人走,要一個人面對世界。
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就是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這其實也是向孩子傳達信任和鼓勵,相信他能夠不斷超越自己。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詞條《106:羅森塔爾效應》里也提到,在充滿信任和讚賞的環境中,人們容易受到啟發和鼓勵,自我認知良好,行動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最終做出更好的成績。
如果刻意控制孩子的成長,那麼,結果一定會越來越糟。
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說到底,父母無法陪伴孩子走完一生,懂得放手,才是對孩子和自我的最大成全。
03
日本福岡縣的女孩小花,在4歲生日那天,收到了媽媽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
別的小女孩收到的禮物不是漂亮的芭比娃娃,就是公主裙,而她收到的是一條碎花圍裙。
從此,阿花被逼著學做飯、洗衣服、刷澡盆、打掃房間、整理衣櫃,直到操持家務不成問題。
第一次學做味噌湯,個子小小的阿花拿刀的樣子看上去相當嚇人,但不通人情的媽媽硬是一聲不吭。
事實上,一向仁慈的媽媽突然變得嚴厲起來,是因為她知道自己身患乳腺癌,將不久於人世。
她唯一的心願,就是在自己不多的時間里,教會女兒盡量多的事,讓她即使一個人也能活下去。
媽媽千惠說了一段話,讓人唏噓不已,
我們比孩子先來到這個世上,同樣也會比孩子先離開這個世界。
孩子總有一天要獨自生活,所以,把你想教給孩子的事情教給他吧,絕不會為時過早。
父母陪孩子走完一段路程,但這段路程是有限的,最終路是孩子自己走的。
紀伯倫在《致孩子》這首詩里寫到,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孩子由家長帶到這個世界,但並不是屬於家長的私有產品。
孩子需要靠自己去認識世界,融入世界,享受這世界的美好,收獲自己的體驗,而不是在家長的庇佑下,毫無作為。
讓孩子變得獨立、勇敢,讓他們可以懷著一顆強大的心靈獨立於世,面對各種問題可以從容應對,這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04
父母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希望孩子能少吃點苦。
這本沒有錯,但過分的愛和保護,只會導致初衷和結果背道而馳。
之前看《少年說》,發現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
孩子們站在天台上,向家長喊出平時憋在心里已久的話。
他們懷著各種委屈,吐槽自己的爸媽,管得太緊、控制太多,沒有自由。
父母在底下表情複雜,覺得自己的苦心不被理解,也感到委屈。
比如有個男生吐糟媽媽逼著他吃雞蛋和蘋果,讀小學時每天吃一個蘋果,已經吃了2000多個;上初中每天又多吃一個雞蛋,已經吃了500多個了。
但媽媽的回答是,兒子那麼帥就是因為蘋果和雞蛋的功勞。
有個小學生,小小年紀報了12個補習班,他想擁有自己的休息時間。
媽媽解釋,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你有更多的快樂。
最終,孩子的喊話,還是沒有換來理解和適當的空間。
家長總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自己如果不管,他們的人生就會走偏。
可實際上,給孩子安排好一切,這無異於一種暴力,而且孩子無法反抗。
打著「為你好」的名義,也無異於給孩子戴上無形的桎梏,綁架他的人生。
事事包辦,看起來孩子確實得到了不少幫助,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無法培養出孩子的獨立人格。
作家李月亮說,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必須要面對的麻煩和壓力,如果你非要代勞,那麼所有你替他走的路,日後都可能變成他爬不出的坑。
孩子並不像你所想的那麼脆弱,適時放手,孩子才能學著自己迅速成長,變得能幹。
羅振宇也曾說過一段類似的話,
以前認為,父母是比孩子早出生的人,所以有責任把經驗,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但是現在可能得倒過來想,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死得遲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經驗和技巧都不足以讓他應付未來社會。
你不願放手,將來孩子就可能吃更多生活的虧。
他們遲早要面對人生的困難和艱難時刻,給他們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學會適應生活、獨立思考。
如果孩子像木偶似的度過自己的人生,不僅不會感恩,反而會責怪、埋怨你。
05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麼做父親》中說道,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父母可以為孩子做事,卻不能代替他們成長。
父母應該學會放手,得體地從孩子的生活中退出。
放手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學會面對生活,學會獨立思考。
放手不是放棄參與,而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他需要的建議和輔助。
放手,是根據孩子的成長,慢慢調整對孩子的關愛方式。
坦然地接納分離,才是愛的最終目的。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修好分離這門課,能無私付出,也懂得適時退出。與孩子互相尊重,共同成長。
>《小歡喜》刷屏:中年父母,越早明白這個道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