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是怎麼發展至今的?最開始是用來幹什麼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風箏這一運動,已經傳承了2000多年,最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發明了風箏。但是古代的風箏,也是用來娛樂嗎?

  並不全是。古代最開始發明的風箏,是用來軍事勘察,而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之下,最早在唐宋時期,才漸漸變成了一項老少鹹宜的娛樂活動,這之間經歷了很多關於風箏的改革工藝。包括怎麼製作風箏,怎麼放風箏,怎麼能讓風箏飛得更高等等,都在歷史上記錄了下來,最終才形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樣子,一起看看風箏的發展史吧。

風箏是怎麼發展至今的?最開始是用來幹什麼的? 戲劇 第1張

  風箏起源春秋戰國時期,墨子發明了第一個風箏,用來軍事勘測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前,就已經有了風箏的雛形。那時的人們還並未給風箏做出定義,相傳是通過一次遠古部落紮的帳篷,偶然之間被風起來,呈現了在天空飛舞的景象。

  這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類似風箏的形狀,這就是歷史上關於風箏起源的「帳篷說」。人們真正將風箏這一想像,做出實品,卻是在20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墨子是春秋時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墨家文化在那一時期,得到了大力發揚,墨子不但擁有先進的理論技術,在軍事上的發明,也小有所成。第一個發明風箏的人,就是墨子。

  在《韓非子·外儲說》中曾有記載墨子:

「費時三年,以木制木鳶,飛升天空」。

  這是正史上,第一次出現有關風箏的記錄。在春秋時期,風箏還被叫做「紙鳶」,就是從這里得來的稱呼。

風箏是怎麼發展至今的?最開始是用來幹什麼的? 戲劇 第2張

  墨子做出風箏,最早用來軍事勘察。魯班在墨子的基礎上,也製作了功能近似的風箏。《鴻書》上有記載:

「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渚宮舊事》中記載了魯班製作風箏的歷史:

「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

  魯班是民間認為的木匠鼻祖,因此有些人會認為風箏是他發明的。其實墨子發明風箏和魯班相距時間不久。而且二人製作風箏上有很多相似點,都是用在軍事戰鬥之上。

風箏是怎麼發展至今的?最開始是用來幹什麼的? 戲劇 第3張

  秦漢時期,韓信製作了皮質風箏,用來軍事干擾

  風箏從春秋時期發展到秦漢,用途沒有發生改變,材料卻得到了改進。相傳是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在與項羽的軍隊打仗的時候,製作了皮質的風箏,用來干擾項羽的大軍。

  項羽最後被劉邦大敗逼到垓下的時候,項羽大軍早已軍心渙散,這場戰爭敗局已定,戰士們都在思念楚河那邊的家人。

  除了四面楚歌之外,韓信還利用皮質風箏放在天空之上,在風箏上綁好了哨子,發出的聲音哀怨動聽,引起了軍士們的思鄉情怯,為韓信打敗項羽,奠定了基礎。

  除此之外,韓信還曾利用風箏來量測秦始皇地宮的距離,一舉打入了秦國宮殿的內部,全靠風箏的作用。高承在《事物紀原 卷八紙鳶》中有記載:

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征陳郗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

  直到漢朝末期,風箏還沒有普及,只在史料上,有零星的記載,也都是用在軍事作戰上。

風箏是怎麼發展至今的?最開始是用來幹什麼的? 戲劇 第4張

  兩晉南北朝時期,風箏的名字首次出現,用來通信

  風箏在之前的朝代里,一般被稱作「木鳶」、「紙鳶」或者「紙鴉」。風箏一詞真正出現,其實是在五代時期。

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

  相傳風箏和紙鳶是有區別的,人們粗淺的定義,就是風箏上會掛著竹笛,遇到風會發出聲音,而紙鳶則沒有竹笛,是無聲的。

  真正意義的風箏,是五代時期的李鄴製作而成的,但在南朝末期,風箏在很多地方,仍然被叫做紙鳶。當年梁武帝被叛軍包圍,前無退路,後有追兵,又無法向外通信帶援軍前來護駕,這個時候的風箏,就起了信鴿傳信的作用。

  在《獨異志》中記載: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圍台城,簡女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

  最後正是由於風箏的作用,援兵才及時趕到,緩解了反叛的危機。風箏除了用來通信之外,在齊文宣帝時期,成為了一種懲罰的工具。

  眾所周知,歷史上最別滅絕人性的朝代,就是北齊。齊文宣帝高洋更是殘暴無比,他命令工匠做成大的風箏,讓死刑坐風箏,只要能夠平安飛出城,就可以免除死罪。高台非常之高,往往摔下來就必死無疑,因此這是以命相博。

風箏是怎麼發展至今的?最開始是用來幹什麼的? 戲劇 第5張

  唐宋時期,風箏才從軍事轉變為老少鹹宜的娛樂活動

  在唐朝的前期,風箏還延續先前的通信作用。在《新唐書田悅傳》中有記載:

張丕「急以紙為風鳶」,其上書有「三日不解,臨名士且為悅食」之言,風鳶升空後「高百丈,過悅營上」,田悅命善射者射之,竟不能及,求救書終於由風箏送達援軍,因而解圍。

  唐朝大將張丕被敵軍包圍,以風箏傳信才及時等到了援軍道來,化解了危機。從這段記載中,我們還能夠讀出別的信息。在唐朝時期的風箏,已經改善了其骨架結構,變得更加輕盈,才能飛得很高,導致田悅「竟不能及」。

  在盛唐時期,各種文化異常盛行,風箏也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得到了當時人民的喜愛。元稹在《有鳥二十章 紙鳶》中寫道:

風箏是怎麼發展至今的?最開始是用來幹什麼的? 戲劇 第6張

「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

  「假勢」,借用風力也。唐朝最盛強的時候,四海番邦皆來朝拜,唐朝得到了空前的繁華和休養生息,百姓的日子過得也是滋潤了許多。風箏作為一種娛樂,漸漸開展了起來。

  尤其是到了宋朝,宋徽宗也十分喜歡放風箏這項娛樂活動,他還編寫了一部《宣和風箏譜》,古代的醫學家也認為,放風箏可以調節體內熱氣。李石在《續博物志》中記載:

「春日放鳶(風箏),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而視,可以泄內熱。

  唐宋時期,舉國上下,不論上流貴族,亦或貧民百姓,大家都沉浸在放風箏的喜悅之中。

風箏是怎麼發展至今的?最開始是用來幹什麼的? 戲劇 第7張

  元明清時期,是風箏發展的巔峰時期

  從唐宋之後,放風箏就徹底成為了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在明朝的時候,也用來查看氣象。

  同時,這一時期的風箏的綁紮工藝、還有上面鋪的材料,和圖案都得到了空前的進步,在明清時期,留下了很多關於放風箏的書籍,像《蠡海集》等都對風箏的作用有詳細的記錄。

  明朝時期,人們習慣在風箏上裝設各種哨子。

又以竹蘆貼簧,縛鷂子之背,因風氣播響,曰‘鷂鞭’。

  清朝時期,是風箏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鄭板橋有詩曰: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清朝時期,風箏已經很普遍,在春天的時候,常常能看到男女一起放風箏,天空中全是風箏,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美不勝收。

風箏是怎麼發展至今的?最開始是用來幹什麼的? 戲劇 第8張

  也有封建迷信認為,放風箏是一種擺脫晦氣的方式,人們通過把風箏放得越高越遠,來獲得福報。在《紅樓夢》中記載:

「春日,把風箏放得很高,然後剪斷引線,使其自行隨風飄搖,晦氣和痛苦也隨之而去。」

  這在現在看來,當然是無稽之談,只是古人安慰自己的一種心理罷了。但是在明清時期,放風箏的的確確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娛樂。

  風箏發展至今,經過了漫長的2000多年歷史,風箏的製作材料已經從紙變成了纖維,可以放得更高更遠。但是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了,以至於現在很難能看到有放風箏的人,這項文化,也漸漸湮滅在時代潮流之中了。

>風箏是怎麼發展至今的?最開始是用來幹什麼的?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