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熱播劇《都挺好》引發熱議,表面上是在講重男輕女的因果,實則是在講二代人的矛盾。是傳統的家庭觀念和快節奏的現代生活的矛盾,是啃老和養老的矛盾,是愛與不愛的矛盾,而矛盾背後則暴露出成長創傷問題,即「原生家庭之痛」。
雖然這一家人看上去「都挺好」,其實「都挺不好」。每個人的身上,都背負著家庭給予的傷。偏心強悍的母親看似擁有家庭主權,但卻是丈夫的功能太邊緣化的無奈選擇。懦弱自私的父親被妻子、兒子抱怨半生,也從未活出過真正的自我。三個兒女,雖然各有各的特點,但也無一不是家庭關係失衡的「產物」。
在蘇家,有這樣一個明晰的金字塔式的家庭等級:
媽媽>二兒子>大兒子>爸爸蘇大強>蘇明玉
母親趙美蘭
重男輕女癌重症患者,一生致力於踩著丈夫蘇大強和女兒明玉,願望是將兩個兒子捧上高位。正是因為趙美蘭的長期偏心,造成明玉與蘇家決裂。
經典案例:大兒子去美國讀史丹佛,需要15萬,她的想法是:砸鍋賣鐵(賣明玉的房間)也要支持;而年級成績前十的明玉想讀清華,她則讓女兒做出犧牲,去讀免費的師范院校。
父親蘇大強
一生懦弱無能,自私自利。長期被老婆壓抑的他沒有半點家庭地位,直到老婆去世後,他立刻變身「小作精」——作天作地作兒女,總之,用盡一切方法,在兒女面前找回缺失了大半輩子的存在感。
經典案例:明明疼愛女兒,卻又極其恐懼來自老婆的權威,逃避問題。明玉挨罵,她就假裝看報紙,明玉挨打的時候,他就躲到廁所,敢怒不敢言。
大兒子蘇明哲
蘇家大兒子,最高資源配置的聖母大哥,史丹佛高材生、IT工程師、留美華僑。典型的中國式長子的特徵,好面、愚孝、愛擺家長權威。
經典案例:在美國明明失業,卻還要在來探望的妹妹面前充大頭,說自己馬上要換大房子。回國工作後,又大包大攬,圖一時面子,不顧經濟情況揚言要自己出錢給爸買大房子。
二兒子蘇明成
一個從小被寵大的媽寶男,從找工作到買車、買房,幾乎都是花父母的錢,尋常小職員,開著幾十萬的車。
經典案例:大學遊手好閒畢業找不到工作,父母掏錢找關係;結婚缺錢,父母掏錢買婚房;換車缺錢,父母掏錢補貼;夫妻倆開銷太大月月光,父母掏錢……
三女兒蘇明玉
明玉從小就生活在家庭的最底層,母親霸道,重男輕女,父親懦弱窩囊,哥哥們養尊處優,自己則處處被排擠。最後,她與家庭決裂,通過努力活成了女強人,強勢到甚至有點不近人情。
經典案例:典型的工作狂,在她的人生觀中,沒有人能給她帶來安全感,似乎只有在忙碌的工作中獲取價值,才能讓自己有存在的意義。
在這樣的家庭,幾乎每個人都存在僵化的性格缺陷,甚至無法調和。雖然《都挺好》最後的大結局,來了個完美急剎車,啃老的二哥去積極工作了,大哥懂得關心愛護家人了,蘇明玉開始對親人倍加關懷了,蘇大強也不作了,所有人都變的更好了。
這樣的完美結局,似乎只是為了照應標題「都挺好」而已,但是如果在現實中,結局真的還能挺好嗎?
在現實生活中,或許自私的蘇明成活成了父親蘇大強,強勢的蘇明玉最後變成了母親趙美蘭,老大蘇明哲則活成了一個家庭矛盾糾結體,這樣就變成了又一次惡性循環。
這些年,原生家庭造成成長創傷問題一直是社會熱點,更是很多人有切身體會的現實,所以之前《歡樂頌》中樊勝美的遭遇能引起那麼廣泛的討論。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這是編劇王三毛的觀點。
小時候,被父母忽視,會變得沒有安全感;
小時候,在語言暴力中長大,會變得不自信;
小時候,在家庭的爭吵聲中渡過,會變得對感情很難相信。
出身如何,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是繼續埋怨父母,還是選擇在以後的日子,為自己而活,瘋狂改命,全都靠自己的選擇。
我們應該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我成長,學會和自己和解。
面對自己的孩子,我們有能力保護他不再被傷害。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