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三十歲仍愛宮崎駿,
是不是很幼稚?
知乎上搜尋宮崎駿的名字,排名靠前的提問里,有一條是這樣的:
快30歲的男人仍然喜歡宮崎駿動畫,會不會顯得幼稚?
這或許代表了很多人藏在心里,又鮮少輕易說出口的小心思。
就像男孩們曾經熱衷玩的變形金鋼,女孩們愛看的言情小說,我們成長里總有一個階段去迷戀什麼,但很快就要面臨放下。
後來我們不敢向旁人提及我們多麼愛它,因為我們需要證明自己真的長大了,再去迷戀小時候喜歡的東西,似乎慢慢就不合時宜了。
01
這可能是對中國少年影響最大的日本「萌寵」動畫了:
1988年動畫《龍貓》在日本首映,距離現在過去了整整三十年。
在豆瓣,《龍貓》被531542個人標記看過,評分高達9.1,好於98%的動畫片,短評92541條——這些數字仍在增長。
最神奇的是,在《龍貓》的評論下面,大家仿佛都被施了魔法,變成了五六歲的小孩兒,毫無顧忌地展現出內心一個從沒長大的自己。
「如果你在下雨天的車站,遇到被淋濕的妖怪,請把雨傘借給它,你會得到森林的通行證哦!」
「摸摸龍貓的鼻子鬍鬚就會顫動起來哦=w=……看見斜眼偷瞄逃跑的小白一定要跟上去!」
「如果能遇到龍貓巴士,我想去看看小時候跟我一塊兒包橡皮泥餃子滋螞蟻洞的藍麗麗……」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宮崎駿電影的DNA。
無論是電影里紮著雙馬尾大呼小叫的小妹妹,
散落在夏日森林里的動物精靈,
還是轟轟隆隆發出怪聲的貓巴士,
宮崎駿像是我們童年的夢境魔法師,編織出一個溫柔的烏托邦,讓許多人相信:心懷善意,便能看得見世界的另一面。
「親愛的媽媽,今天發生了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因為小梅說她看到了一個很大的龍貓精靈,爸爸說那是森林的主人,我好希望哪一天我也能夠看到它。」
小月在信中寫給母親的心願,很快便在接下來的一個雨夜中達成了。
而現實中的我們等待了很多年,終於也等來了心願成真的這一刻。
今年由吉卜力工作室進行數位修復與重制的高清版本《龍貓》,正式定檔12月14日中國公映。
這是中國第一次公開放映宮崎駿的動畫作品。
有消息稱,如果此次《龍貓》項目推進順利的話,將會有更多宮崎駿作品引進到中國。
也就是說,未來我們將有更多機會去親身體驗,這個讓幾個世代念念不忘的「宮崎駿宇宙」多麼浩瀚而動人。
02
記得念大學的時候,有一位老師在課上和我們聊到,在家里她從來只給五歲的女兒看兩種動畫片:一種是上海美術制片廠出品的國產老動畫,另一種則是宮崎駿導演的日本動畫。
在很多父母眼里,宮崎駿的作品是最適合放給孩童看的早教片。
因為論故事情節,它往往十分簡單。
《龍貓》講的是兩個小姐妹與龍貓的奇遇記;
《千與千尋》講的是千尋克服了重重磨難尋找父母;
《懸崖上的金魚姬》講的是人魚波妞在小男孩宗介的陪伴下化為人形;
這一切故事內涵都通過清晰的內容結構,有條不紊敘事節奏傳遞給兒童,讓他們在天馬行空的情節中感受到愛的存在。
論畫面質感,宮崎駿的動畫每一幀都精美的如同藝術品,是絕佳的美育教材。
植被茂密的森林空間,是童話般的烏托邦。
夏日炎炎的鄉間田野,散發著童年記憶的香氣,隔著畫面也能聽見蟬鳴鳥叫。
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讓宮崎駿的作品在每一個細節上,都表現的比真實更加細膩。
他畫大海,於是波浪也會微笑說話;他畫綠樹,於是葉子也能跟著人物起舞;就連他畫的一只龍貓,盡管不通人類的語言,也能擁有一顆和人類一樣透明晶瑩的童心。
03
然而「宮崎駿宇宙」在表面看越是浪漫天真,等到真正看進去之後,就越是能發現它內核的沉重和哀傷。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宮崎駿作品中永恒的主題之一。
很多時候,宮崎駿都習慣以畫面柔和輕快的色彩,表現出藍天白雲之下,萬物和諧生長的美好期願。
在他的筆下,天總是那麼乾淨,大海總是那麼遼闊,風永遠都那麼溫柔,就連空氣仿佛也是甜津津的,給人帶來極強的幸福與療愈感。
但這些絕不意味著,宮崎駿的動畫里就沒有黑色。
《風之谷》中,宮崎駿描繪了一種如同末世般的情景。因為人類的嚴重污染,地球上充斥著能置人於死地的「腐海」,還有許多面目可憎的「王蟲」。
人類污染製造出的」腐海」
「王蟲」
愚妄的多魯美吉亞公主為了控制世界,不惜發動對一座城市對戰爭,最後將城市變成一座血與火的煉獄。而她的行為也激怒了蟲族,導致飛船被蟲族攻擊之後在海邊失事,結果慘烈。
在《天空之城》中,穆斯卡也想要稱霸世界,但最後不僅沒能得償所願,勒普泰島——這座誕生自《格列佛遊記》中的漂浮島嶼——也就此解體。
離開了土地便會毀滅的勒普泰島,是一個警示的象徵。
這些驚心動魄的破壞畫面有一個共同的指向,那就是人的征服欲對自然造成的巨大破壞,以及自然對人類無情的報復。
這是宮崎駿長久以來的擔憂。
鋼筋水泥的工業社會中,亂砍濫伐、河流污染、毒氣擴散、生物災害等問題變得無處不在。動畫里的每一幀,無不指涉正在現實里上演的每一幕,多麼殘酷。
所有的「天災」,到最後都是人禍。
日本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期間爆發過兩次大規模的水俁病,人類自食工業災害惡果。
在強烈的生態意識之下,宮崎駿的動畫里人物的未來總是充滿了未卜性。
人類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嗎?自然所遭受的傷害是否能就此徹底彌補?
在《風之谷》的結尾,一只防毒面具靜靜地躺在小樹苗旁邊。宮崎駿給世人留下了懸念。
「我也想通過我的影片戰勝對未來的恐懼感。對此確實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感覺。人是醜陋的,生活是美好的。」宮崎駿在一次採訪中曾如此感慨道。
他對人性深刻的悲觀意識普遍地反映在創作中,呈現出立體化的角色建構,還有善惡、敵我界限的有意模糊。
自1988年《龍貓》起,宮崎駿的作品中再也沒出現過純粹的「反派」。與此相對應的,是在他之後作品中,出現的每一個跟「壞」沾邊的人,實際上都是被現實困境所綁架的人。
《千與千尋》中,無面人算不上是一個多善良的角色,他屈服於金錢和世俗的影響,是一個可以為了得到黃金去吃人的怪物。
同時他也是整部電影里最邊緣化的角色,他形單影只,沒有朋友,甚至連自己叫什麼也不知道,像消費社會中每一個喪失了自我身份的人。所以他許多怪異的舉止,實際上是可憐的表現。
《幽靈公主》中幻姬美麗而聰穎,卻是一株生長在污泥中的惡之花。
她自底層爬起,又被邪惡勢力所蠱惑,為了維系自己國度的生存,她一廂情願地秉持著自己信奉的正義和真理,幾乎成瘋成魔,與現代工業社會催生出的異化人並無兩樣。
這種悲情的現實意味浸透在動畫中每一個「人性化的壞人」影子里,讓我們愛不起來,卻也恨不下去。
人性被宮崎駿揉成了一個紙團,每個人都有很多面。
在善與惡的交織間,這些人物所承載的並不是符號,而是這個時代釀就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隱疾。
04
快30歲的男人仍然喜歡宮崎駿動畫,會不會顯得幼稚?
知乎上的這個提問,讓我想起《龍貓》里的一段小小的插曲。
小梅因為沒能向父親和姐姐證明龍貓的存在而生起了悶氣,父親走上前溫柔地安慰她:
「小梅剛才一定是遇到森林的主人了,這就表示小梅運氣很好,不過這種機會並不常有哦。」
龍貓之於小梅,就像宮崎駿的動畫之於我們,龍貓難遇,下一個宮崎駿或許更加難遇。
不管是三十歲還是六十歲,甚至是九十歲,能夠遇見我們的」龍貓「,其實都是一件很酷的事。
來源:中國電影 編輯:小湯圓
>這麼多年,你真的看懂宮崎駿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