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君為骨楮君身,學得飛鳶羽樣輕,由千年風箏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中國古代,美人需得配美景更要配美物,野外碧綠的草坪,姑娘家穿著飄逸淡雅的服飾,放著迎風擺尾的風箏,這樣的場面不知道融化了多少柔情男子的心。

  風箏,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事物,早已經在人們心中有了生命力。俯仰天際,怕是只有風箏才能幫助人們傳達著心中美好的向往和對上蒼虔誠的期盼。

  很多人都會有著這樣的疑問,為何中國傳統事物如此之多,展現民俗的更是不勝枚舉,為何風箏成為了現今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誌。

  仔細想來,風箏的大眾性算是一個根本原因,其實,風箏也是大眾心中一種最好的藝術表達形式。風箏本身並沒有太多的傳說,但是,很多國人將歷史經典的人、事、物通過風箏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不拘一格更是不落俗套。

竹君為骨楮君身,學得飛鳶羽樣輕,由千年風箏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戲劇 第1張

  所以,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風箏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歲月沉淀中,風箏更多的實在表達著吉祥的寓意,祖先的文字與繪畫的造詣也同樣凝結在了風箏中。

  與其說,風箏是古老中國人展現智慧的一種方式,不如說,風箏本身就是國人展現藝術智慧的集結,真正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都喜愛的文化形式。

  也正是有著如此之強的生命力,中國千年風箏也從獨特的角度上為後人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竹君為骨楮君身,學得飛鳶羽樣輕,由千年風箏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戲劇 第2張

  一、悠久的風箏歷史

  如今的人們,大多不會知道風箏最開始的出現並不是用作人們日常的娛樂,甚至,與藝術根本扯不上關係。

  最初的風箏被古人稱作「鶴子」、「紙鳶」、「紙鶯」等等。甚至在美國人看來,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最早期的飛行器。所以,風箏被創造的初期,都是用在了戰爭和天文這些領域,具有極強的功能性作用。

  春秋時期的墨子是中國風箏的開創者,在當時,一個木質的木鶯需要耗費三年時間完成,但是,在軍事功能上卻沒有達到滿意的效果。當魯班製作出了木鵲,當時的軍隊就運用著木鵲完成對於敵方城防的偵查工作。

竹君為骨楮君身,學得飛鳶羽樣輕,由千年風箏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戲劇 第3張

  所以,我們如今看到的風箏的骨架,其實放在曾經都是由木頭做出的,在魯班的手里,風箏的功能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後人意識中的紙風箏則出現在漢朝早期,在當時,紙風箏被稱作「紙鶯」。很多的古籍考證都偏向於紙風箏的發明人是韓信,他曾借助風箏的高度測繪皇宮與軍隊的距離,也有一些古籍考證紙風箏是由一位名叫羊車兒的古人發明,功用也是為了向遠處的人傳統信息。

  無論如何,風箏的問世一度只是用作軍事行為用的,在當時,風箏也算的上是高超的軍事指揮的智慧代表了。直到五代時期,風箏才開始被普通百姓用作了娛樂用途。

  因為,紙是在東漢時期才被國人發明出來的,所以,從那之後,紙風箏才得以問世。曾經很笨重的風箏原型在加入了紙的元素後,一改當初笨重的外形,而且體積、重量都更加輕盈。最重要的一點,紙的運用使得風箏耗費的成本更低,隨便找來一些竹子和紙就能做出一個飛上天際的風箏,才讓風箏迅速被大眾認可。

  在紙風箏出現之後,它的娛樂性以及信號功能性被大眾認可,在不同的場景,人們對於風箏的功能要求也是不同的。

  我們在很多古裝劇影視作品中也能發現,風箏作為人們雅俗共賞的娛樂方式以外,也被人們作為了不同目的的信號傳遞工具,甚至,一些古人還會鋌而走險靠著風箏主體傳送一下輕盈的物品。

竹君為骨楮君身,學得飛鳶羽樣輕,由千年風箏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戲劇 第4張

  二、風箏藝術形式的分支與發展

  從風箏確定了紙制形式,中國各地的人們開始了在風箏的構造上再一次不斷地進行改造。熟知歷史的人們都知道,盛世的封建中國,歷朝歷代,整日消遣的貴族公子、小姐們,最喜歡的就是各種新奇特的遊戲方式。

  從南北朝時期,風箏的主要功能還在用作傳遞信號,之後在唐朝五代時期,風箏就開始了從軍事用途大面積過度向娛樂用途的過程。

  風箏需要相對寬敞的娛樂場所,很適合和平年代人們的娛樂,是一種放鬆身心最好的方式。畢竟,風箏這樣的娛樂方式看起來很是高雅。

  其實,對於風箏的藝術形式作出顛覆式貢獻的更是當時的很多文人墨客,他們幾乎包攬了所有關於風箏的語言與包裝,當然,風箏也激發了不知道多少藝術家的創造熱情。

  只要符合物理學構造,任何外觀的風箏都可以放飛天際。

竹君為骨楮君身,學得飛鳶羽樣輕,由千年風箏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戲劇 第5張

  不甘平凡的古人除了不斷琢磨著新的風箏樣式,對於風箏的美觀度甚至是構造上的開拓創新也在不斷做著改良。比如,在晚唐時期,宮廷的太監甚至將燈籠懸掛在風箏上,夜晚一度成為放風箏的好時候。再有,漢隱帝時期的李鄴還曾把風箏上安置竹笛,風箏在天上的時候,風使得竹笛發出美妙的聲音。

  所以,在宋代,人們開始將「紙鳶」改口叫「風箏」。

  就像古人開創了古詩、宋詞的藝術形式,風箏也是如此,自古的詩人多有流派,風箏在不同地域的文化影響下形成了不同流派的表現形式,其中,就以北京風箏、天津風箏、濰坊風箏、南通風箏為四個主要流派。

  就這樣,風箏就像中國的大熊貓一樣,別具特色也在全世界絕無僅有。

  發展到今天,現代風箏早就進入了工業化生產工藝階段。而取代紙制風箏,現代人更是用著其他結實的材質和更加有可塑性的骨架將風箏工藝用現代人的方式對其進行的技術的革命。

  三、風箏對於傳統文化獨特的價值

  對於風箏本身來說,結構並不是展現傳統文化的方面,當然,一些如今巨大的龍型風箏也為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創造了基礎。

  風箏承載的傳統文化最多體現在它本身的花紋、圖案以及在放風箏的這一舉動中人們很多關於文化付出的實踐。

  除了「福祿壽喜」這些已經為人們熟知的民俗題材,風箏的表現形式絕對不限於此,「蒼龍訓子」、「五龍瘦燕」這些經典的作品被文人濃縮在了風箏的形式上。

  其實,風箏最喜歡採用的圖案就是很多中國的神話,試想,天際間飛翔的風箏,在放上美麗的神話圖案,就好像神話故事真的出現在了人們的眼前。

  《牛郎織女》、《老鼠娶親》等等經典的題材都會在不同的節日中被人們遙遠地放在了天際。

  其次,因為酷愛放飛風箏,古人創造出了很多外出放風箏的節日。初春踏青還是秋日里的郊遊,風箏會一路從南方風靡到北方。

竹君為骨楮君身,學得飛鳶羽樣輕,由千年風箏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戲劇 第6張

  中國人的童年,從古至今,一定有著風箏的存在。從做風箏到放風箏,飽含了國人慢慢的回憶,無論貧苦富貴,也無論任何時代,風箏永遠都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不會因為任何因素而消失。

  現代,風箏居然還成為了一項特殊的體育項目,受到全世界人的追捧。

  結語:

  對於天際最有想像力的當屬孩童,沒有飛機的時代,人們征服了土地,最想要征服的一定是浩渺的天際。

  在孩子的世界中,風箏是可以讓上蒼知曉自己祈禱的最好方式,在藍天的浩渺下,每一個美麗的風箏就好似放風箏的人在天空這塊畫布上演繹著皮影戲。

  風箏也成為了中國重要的非遺之一。

  還記得一部不知名的電影中,在最後有這樣一幅畫面,老人問著在一旁認真放著風箏的孩子為什麼每年都會選擇在固定的日子去老地方放風箏,孩子天真地說:因為風箏能把自己寫給爸爸的信送到爸爸的手中。

竹君為骨楮君身,學得飛鳶羽樣輕,由千年風箏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戲劇 第7張

  飛在天際的風箏讓人們形象地感受到了「牽掛」與「自由」,遠行的孩子像是一個個風箏,父母唯有靠著牽掛的這根線完成著與孩子心靈之間的溝通。

  牽絆與世俗的人們更是把自己形容為風箏,雖飛在天際卻與自由有著遙不可及的一步之遙。

  風箏,穿越古今,讓中國文化、思想情節、向往自由融為一體也有了別樣的升華。

  參考文獻:

  1.孫建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看傳統體育的活態傳承———以舞龍、龍舟和風箏為例》

  2.楊春輝 《風箏的藝術魅力與傳承》

  3.亓璇璇 《意涵與功能:濰坊風箏的文化解析》

  4.張書珮 《中國風箏藝術研究》

>竹君為骨楮君身,學得飛鳶羽樣輕,由千年風箏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