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電影再次照見現實。
前些天,Sir被一則新聞驚到。
一侏儒偽裝成兒童,被收養後揚言要在咖啡下毒,殺害家人。
老影迷,自然知道Sir想到什麼。
對。
《孤兒怨》。
2009年上映至今,8.1,恐怖/驚悚片十年……最高。
演技派角色盤點里,更從不敢落下……她。
是時候聊一聊。
《孤兒怨》
Orphan
《孤兒怨》的故事,Sir今天重述一遍,依然覺得瘆得慌。
Orphan,本意是孤兒,已經有淒涼的感覺。
譯名嫌還不夠慘,追加一個「怨」字,戾氣力透紙背。
怨是題眼。
怨從哪來?
誰在怨?
怨什麼?
經典的恐怖片實際上都符合一條:吸引力法則。
說得很文雅?
換個表達:蒼蠅不叮無縫蛋。
往往在「鬼」到來之前,你已心里有鬼。
《孤兒怨》就是這樣,以怨吸怨。
初看。
這是一個條件優渥的家庭。
夫妻恩愛,兒女和睦。
一家人住著郊野的大別墅,開著豪華的代步車,儼然就是社會的中流砥柱。
可在幸福的烏雲背後。
大兒子正直叛逆期,小女兒天生聾啞。
最主要是——夫妻關係密布裂縫。
電影在一開始就在瘋狂暗示:
這家人的關係早已搖搖欲墜。
因為妻子一次意外流產,平靜的生活,逐漸拉開了破碎的真相。
電影此時用了一個極具風格的畫面。
下體大出血的女主,被護士推進手術室,在地面留下一灘長長的血跡。
手術台上,從醫生到護士,都充滿詭異。
但是。
下一個鏡頭,是妻子從夢中醒來。
真實,還是噩夢?
這設計有兩層含義:
一面,暗示妻子精神不太穩定;
另一面,點出意外流產的背後,有隱情。
意外流產後,夫妻倆決定去收養一個孩子。
在妻子還在與院長嘮嗑的時候,丈夫獨自上樓,被歌聲吸引,見到了本片的主角,艾斯特。
一個九歲的小女孩,衣著舉止端莊得體,安靜地坐在一旁畫畫,思想獨立,談吐有教養。
她顯露出上流社會的氣息,與自身契合的文化,讓夫妻倆高興壞了。
——失去了孩子,上帝又送來了一個天使。
但注意一個細節,看看丈夫的眼神。
偷窺的視角,滿含愛意。
他在移情。
一個家庭最核心的兩個人,妻子不正常,丈夫不忠誠。
腐肉不及時挖除。
腐肉就會越來越多。
禿鷹,嗅到了死亡的氣息。
艾斯特的危險,電影也早有過暗示。
在夫婦倆來孤兒院的當天。
有兩個細節在提醒觀眾。
一個,是頂樓的窺探。
一個,是修女的表情。
這個小女孩,不一般。
洋娃娃的打扮,有教養的談吐,恰到好處地出現,一場經過精心設計地相遇後。
艾斯特進入了新的家庭。
她的與眾不同,也逐漸顯露。
不願與人親密接觸,永遠帶著項圈和手環,一直穿洛麗塔風格的衣服,進房間一定要鎖上房門。
如果說這些,還只是孤僻性格使然。
接下來的故事,艾斯特就展現出了超出年齡的成熟……和殘忍。
比如。
大兒子用氣槍打傷了一只鳥,很傷心。
艾斯特替他幫鳥結束痛苦。
注意方法。
而《孤兒怨》中,這種殘忍,是一步步遞進的。
在學校,因為艾斯特打扮特別,受到過同學的欺負。
於是,在課外,一個偶然的機會。
突然襲擊,把同學摔成骨折。
為了繼續呆在收養家庭,把前來家訪的孤兒院修女,一錘一錘砸死。
再到後來,因為養母對自己有懷疑,她就利用養父對自己的保護,栽贓嫁禍,甚至用自殘來離間夫妻情感。
親自對其他兩個孩子下手。
滅絕人性的表象下,是一個躁鬱症患者。
天使的外表,惡魔的靈魂。
可以說,即便是最終的答案揭曉,註銷了她作為孩童的身份。
也依舊有無數觀眾,認為「被冒犯了」。
@Chuck Wilson:顯然是不道德的。
但這恰恰也是《孤兒怨》被另一部分人瘋狂追捧的原因。
事實上——
道德從來不該是恐怖片的訴求。
好的恐怖/驚悚片,就需要顛覆常規道德,用血腥壓榨出根植於人性深處,揮之不去的那團黑霧。
誰說孩子一定天真無邪。
同理,誰說受害者全然無辜。
片中,那對努力維持中產體面的夫婦,其實也有他們的黑暗面。
每當妻子提出疑惑,從丈夫,到心理醫生,都認為——
這是妻子的胡思亂想。
每當妻子想和艾斯特正面交鋒,所有人都會把小孩護在身後。
她還是個孩子。
家庭開始分崩離析。
藏住的隱情也慢慢解開。
原來,妻子的不穩定,有「前科」。
她酗酒。
因為酗酒,她曾經差點讓小女兒出意外,所幸丈夫的擔保才免受牢獄之災。
雖然她聲稱戒酒,但開頭的意外流產,很難說不是孕期酗酒的緣故。
而丈夫,也因這個把柄,肆意地出軌——即使被妻子知道了也無所謂。
甚至,他對艾斯特的無條件信任和重視,也暗藏「洛麗塔」的情結作祟,是內心逃避「瘋妻」的秘密地道。
還是那句話——
在這個家,愛和信任已經腐爛。
艾斯特的到來,不過讓成年人內心的齟齬、骯髒,邪惡都無處藏匿。
那艾斯特就真的僅僅是置身這個家庭之外的懲罰天使嗎?
也不盡然。
她是被成人世界放逐的孤兒。
生理缺陷其實是一個隱喻。
在大人面前,她是小孩。
在小孩面前,她心理又是大人。
好像可以占盡便宜?
未必。
她有大人的心智,卻沒大人的體力(能力)。
她可以利用小孩的身份鑽法律和道德的漏洞,但這身份,也是謊言。
她看似在兩種身份中遊刃有餘。
實則兩頭不靠,別扭之極。
這種扭曲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海報里那雙看似波瀾不驚又讓人心生寒意的眼睛。
在我們的現實世界里,這樣「艾斯特」絕非孤例。
——電影屢屢借艾斯特視角,渲染一種無處不在的幽靈效果。
這是一群什麼人?
那些想超越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約束的犯罪者。
他們有「成年」的欲望,卻無成年的本領。
他們只能本能感受到生活的無助,卻無途徑,也無辦法去解決它。
怒積多了,就變成怨。
怨一旦滿了,就會殺。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最後,為了讓故事情感更加完整,甚至更改了結尾。
在原版故事里,警察沖進屋子。
殺掉了養父的艾斯特,安靜地在樓上化好妝,下樓迎接警察。
可能是覺得這個結局下場太過反動。
電影版給了一個解氣的安排。
兩人纏鬥,在艾斯特還想裝成女孩騙取同情的時候。
泛嘔的觀眾和同樣泛嘔的妻子,一腳把這個惡魔踹回湖里。
那一刻,壓抑了整場的觀眾,終於可以和電影中的妻子一樣,暢快淋漓。
但現實中,卻往往很難有如此明晰的答案。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真實事件。
消息的源頭,是一場「棄養」的案件。
根據當事人的說法。
她們家收養的外表4歲的小孩娜塔莉婭,是一個30歲的侏儒,不僅身體有問題,精神還變態。
在咖啡里下毒,在鏡子上抹血,甚至深夜拿刀威脅。
真不知道,娜塔莉婭是不是在效仿電影。
但。
這個侏儒偽裝成兒童被收養的故事,其實還有另一個版本。
案件的當事人,娜塔莉婭的養父母並不是普通人。
他們上過育兒節目,還出過育兒類書籍,是當地的公眾人物。
法官憑借他們的一面之詞,便同意了年齡修改申請,把娜塔莉婭送進精神病院。
在出院後,夫婦倆把娜塔莉婭遺棄在公寓里,不給吃不給喝,逼得娜塔莉婭只能報警求助。
「棄養」的案件事實存在。
而事件的核心,有關娜塔莉婭的年齡鑒定,一直都沒有一個確切的答復。
如今,又曝出,所謂幫助娜塔莉婭的人,可能只是貪圖她每月700美金的救濟費用……
現實,又雙叒叕變成羅生門。
說到這。
Sir對《孤兒怨》又多生了一絲「感謝 」。
至少,它還有一個惡有惡報的結尾。
相比之下——
那些現實中你無法辨認正邪,也根本不知道該怨誰的混沌與殘酷——
才叫真正的恐怖。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輪到你了,十年來最高分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