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今夏的熱門電視劇《陳情令》中,其實隱藏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古代文化常識,而這些,絕大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的,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長長見識吧!
首先,關於名與字。男主一名叫魏嬰,字無羨;男主二名叫藍湛,字忘機,號含光君。關於劇中各人對他們的稱呼,各不相同,但是是有一定講究和深意的。
比如,為什麼兩個男主互相叫的是對方的姓名,而非字?而劇中其他人叫這兩人一般是稱字即「魏無羨」、「藍忘機」(或「含光君」),同輩中沒有直接叫他們名字的。
另外,金光瑤和他的母親為什麼特別注重「正衣冠」呢?
關於以上兩點:姓名取「字」以及「戴帽子」,與中國傳統禮樂文明中的貴族成人禮有著密切關係。而古代禮儀以周禮為典範,其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就先來看看周禮及古代的成人禮到底意味著什麼吧,然後再繼續解析《陳情令》。
1、周代是中國禮樂文明的奠基和勃興時期
儒家經典之一《禮記》共有49篇,其中有一篇為《表記》,它比較了殷商與周朝的不同,說殷商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尊神,「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
殷商是一個敬鬼神的時代,殷人深信:只要恭敬地崇拜鬼神,把最好的東西拿去祭祀,就一定會得到保佑。
到了周朝,周武王克商後沒幾年就去世了,而他的兒子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這時,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毅然站了出來,輔助自己的侄子攝政。
周公受命於危難之際,他制禮作樂,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制度,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底蘊。
錢穆先生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禮。」
西方語言中是沒有我們這個「禮」的同義詞的。西方文化里的那套禮,諸如打領帶、塗口紅,是16-18世紀時,凡爾賽宮為了顯示貴族的高雅身份而弄出來的,在這之前沒有這一套。
而在中國,禮樂文明長達三千年之久。
到底什麼是禮?
「禮者理也,德之則也」。「禮」是根據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來的一系列典章制度與行為規範,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誌著中國文化的特殊性。
而西方只是用風俗的差異來區分文化。在西方人看來,只要方言和風俗不同,就是不同的國家。
而中國不是這樣的,中國各地的方言、風俗差異很大。但是,中國幾千年來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是因為中國文化在方言和風俗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東西,那就是共同的道德理性的具現,就是「禮」。
無論在中國的哪兒,「禮」是一樣的,它既是一個家庭的準則,管理著個人生死婚嫁等一切事務,也是官方的準則,統轄著國家一切的內務和外交。
那麼,古代的成人禮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2、古代貴族的成年禮
在周代,男孩20歲算成年,女孩相對早熟,15歲便算成年。為什麼男孩要20歲這麼遲才算成年呢?大概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貴族男子到了20歲,文化知識已經學得差不多了;
第二、在這個年齡,男子血氣強盛,身體發育也成熟了,而不是「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意思是十幾歲時,血氣未定,容易沉迷於色——老祖宗們考慮得還是挺到位的;
第三、對於貴族男子來說,成年意味著一種身份轉換,意味著他開始正式擁有參政、狩獵作戰、祭祀等與成年男子相同的權利和義務,開始享有各項貴族特權。
貴族的成年禮,最重要的有三件事:束發、行冠禮、取字。
束發
在古代,小孩未成年時,頭髮是往兩邊梳的。男孩把兩邊的頭髮盤成兩個獸角形狀,稱為「總角」;女孩則盤成兩個樹椏形,所以叫「丫頭」。
到了成年禮時,頭髮則要合在一起集中梳起來,盤在頭頂上,再用簪子固定,表示:成年後,得約束自己,不能自由散漫——這個寓意確實很妙。
行冠禮
冠禮被稱為「禮之始」,士大夫階層以上的社會群體普遍都很重視,它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制度和人生禮儀。
冠禮最重要的就是給孩子加冠,戴帽子。在古代,小孩子和女子是不允許戴帽子的,只有成年男子才戴帽子,所以,給孩子戴冠就意味著他成年了。
成年禮上,孩子要先後戴三個不同的冠:
- 第一個冠是緇冠(「緇」讀「資」)。這是參加政治活動的服飾。加緇冠,表示你有了參政議政權。
- 第二個冠是皮弁(「弁」讀「變」)。這是軍裝和獵裝。加皮弁,表示你有了作戰狩獵權,也意味著有權利使用武器。所以,加皮弁時還要佩劍,劍是最高級的兵器。
- 第三個冠是爵弁(「爵弁」讀「雀變」)。這是參加祭祀活動的服飾。加爵弁,表示你有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權力。
每加一次冠,必須重梳一次頭,要很鄭重地弄得整整齊齊。重新梳頭後,嘉賓還要再檢查一遍,然後加冠。每一次還要回到房間換相配的衣服。
這樣三次下來,這個禮便叫「三加之禮」。
深刻理解了冠的意義的,是孔子的學生子路。在一次搏鬥中,子路被對方用戈砍斷了固定帽子的繩索——冠纓。子路卻放下武器,停止了戰鬥。他說:「君子死,冠不免。」就算是死,帽子也不能不戴。於是,手無寸鐵的他面不改色,從容鎮定地用雙手系著冠纓,任由對方把他給砍死了。
所以,在《陳情令》中,金光瑤的母親從小教導他「君子正衣冠」,他也一直非常重視自己戴帽子的禮儀,而且是在被認回到蘭陵金氏後開始戴帽子,都不難理解了。
三加之禮結束之後,嘉賓還負擔著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給這個成年人取一個字。
取字
古代孩子生下來的前三個月是沒有名字的,因為那時的孩子成活率不高。
根據《儀禮》、《禮記》等書的記載,古代小孩子出生三個月後,會由父親起一個「名」,也就是所謂的乳名或幼名。
古人非常看重這個由他父親親自賦予的名字,這個名字,只有他的父母、祖輩、國君才可以直呼其名,同輩之間是不可以以名相稱的。
等到成年舉行冠禮時,有了「字」,成年人之間打交道就方便稱呼了。
這種「命名取字」的禮俗,從周代一直延續到民國,長達三千餘年。
講到這里,再聯繫《陳情令》的一些情節,就很好理解了。
比如,魏無羨剛開始見到藍忘機時,在屋頂上打鬥那次,是套近乎稱他為「藍二公子」,後面開始稱「機兄」或「忘機兄」。
在第5集里,魏無羨被罰抄藍氏家規,藍忘機在旁邊監督。魏無羨過去看藍忘機寫字,先是叫他「忘機兄」,藍忘機沒理他;然後便叫他「藍忘機」,藍忘機還是沒理他;然後,他便大喝一聲「藍湛」!
聽到他叫藍湛,藍忘機便開始不爽地抬頭看他。
魏無羨答:「你可不要這樣看著我啊,是我叫你忘機你不答應我才叫你名字的,你要是不高興的話,你也可以叫回來。」(繼續往後看,藍忘機真的叫回來了)
從這之後,魏無羨就一直叫藍忘機為「藍湛」了。
在罰抄藍氏家規兩人朝夕相處的最後一天,魏無羨又一次捉弄藍忘機,把他看的書換成了春宮讀物後,藍忘機生氣地脫口而出的是:「魏嬰!」
從這之後,藍忘機就一直稱魏無羨為魏嬰了。
所以,罰抄事件結束後,藍二和哥哥藍曦臣講到後山結界松動了後,藍曦臣問他有沒查到誰有出入後山,藍忘機答:「魏嬰!」
所以,不難理解,藍曦臣聽到後,先是有點詫異,然後便是這個表情:
既然藍曦臣心里了然,後面同意魏無羨一起去除水祟便是順理成章了。
再來看看其他人對魏無羨的稱呼,都很合規範,比如藍啟仁在叫魏無羨回答問題時喊的是「魏嬰」,因為他是長輩,可以這麼叫。江楓眠稱魏無羨為「嬰」,當然也非常合適。
平輩的師姐則叫的是他的字的昵稱——「阿羨」或「羨羨」,其他人都是叫「魏無羨」,平輩里只有藍忘機叫的是「魏嬰」。
以上這些,你get到了嗎?
本文參考資料:
彭林《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易中天《中國成年禮:帽子與劍,以及男婚女嫁》
馬金亮《周代冠禮中取「字」儀節的文化意義》
我是喜歡歷史、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竹小禾,歡迎關注我,經常來小齋坐坐,閒談古今。
>魏嬰藍湛互稱名而非字,金光瑤「正衣冠」:陳情令背後的文化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