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位奶奶在校門口接孫子,她一邊等孩子放學,一邊同旁人聊著天。她說:「現在的孩子很辛苦,他們都沒有童年了。」
我聽了十分驚訝,這位奶奶的見識竟比我們許多年輕父母通透多了。許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孩子童年最需要的是什麼,怎樣才算是給了孩子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童年。
童年主要做什麼用的?
很多家長說,童年的主要任務不就是學習嗎?
是的,孩子的吸收能力和記憶力都非常好,所以兒童和青少年正是學習的黃金時期。
但,問題出在許多家長為孩子提供的學習成長方式上:孩子的學習成長變成了單純的灌輸和培訓,其他的生活體驗時間卻被擠壓甚至剝奪了。
我們可能忘記了孩子的學習特徵和優勢,他們學習靠的不是灌輸、訓練和死記硬背。
孩子最大的優勢是敏銳的感受力和強大的模仿力,這是他們學習與人格塑造的基礎。這兩者都是大人難以企及的,並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退。
而孩子的理解能力卻相對薄弱了許多。如果忽略了他們生活上的學習體驗,只是一味的進行訓練和填鴨式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反而會產生傷害。
其實,灌輸和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對他們而言,基本上是似懂非懂的,可以說這些只是存放於他們腦中的一堆無法運用的信息。
不少孩子看起來懂得許多知識和道理,都無法靈活運用,或總是做不到。就是因為,那些灌輸的知識和道理他們並沒有經過自己真正的了解、體會和融合。
這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歷和經驗還十分欠缺,那些知識和道理沒有與真實體驗相結合,所學到的知識也就只能是人云亦云了。
童年是孩子完成人格塑造的關鍵期。
孩子早期的智慧形成,是他們與環境互動的結果。孩子主要是通過對周邊事物的吸收和學習,來逐漸形成自己個性的。
蒙台梭利說:
與人類智慧密切相關的兩種身體運動是:用來說話的舌頭的運動和用來工作的手的運動。
一個孩子呀呀學語,就是在表達一種與周圍交流的強烈願望。第一次伸出小手,就意味著他想把自己融入到這個世界。
孩子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悄然完成著自我塑造。他們走路、跳躍、拿東西,甚至把房間弄亂,都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在自我心理髮展的指導下進行的一種有組織的運動。
孩子的模仿是一種天賦傾向,它既不同於鸚鵡的語音模仿,也不同於猴子的動作模仿行為,而是一種源於心理因素的有智慧的建設性活動。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在做某件事之前就已經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
如果大人能給予他們不受打擾的自由探索機會,他們的自我構建就能得以很好的完成,人格也會得以健全的發展。
而如果成人對孩子成長過程人為干擾太多,孩子的人格塑造過程就會遭到破壞,他們的心靈也會因此而得病,很難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競爭中迷失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可家長的迷失,往往會變成孩子人生成長的一場災難。
當家長對孩子關心的只剩下了「孩子是不是聽話、成績好不好、能不能考入名校」時,孩子的成長就開始扭曲了。
一位畢業於985院校、擔任外企高管的媽媽,最近在為13歲女兒得了重度抑鬱而深感擔憂與心疼。
她曾是一名「雞血」媽媽。
「你不愛競爭,競爭也會找上你。」她說。於是,她的女兒從三歲開始,時間就被各種興趣班填滿:英語、思維訓練、空手道、鋼琴……
她甚至為了讓女兒提前一年上學,將預產期在九月的女兒提前剖了出來。
這位「爭分奪秒」的母親從未停下,甚至來不及注意女兒的變化——話越來越少、笑容越來越少。終於有一天,女兒的成績全班墊底。
這位帶著女兒「超速前進」的媽媽才不得不停了下來。現在,女兒的健康快樂成長,成為了媽媽的最大願望。
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從業36年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亞松發現,兒童情緒問題的就診量已從原先不到10%上升到了超過30%。
不少前來就診的孩子,都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超乎常人的「成熟」,他們有著超越自己年齡的「自律」「追求上進」和「嚴於律己」……
學會給孩子無聊的時間。
這是因為,孩子的人格塑造,是在無聊中完成的。
當孩子伸出小手探索世界時,不少成人會覺得孩子在拿著一些毫無價值的東西,玩著一些無聊透頂的遊戲。於是孩子的許多本能活動在我們眼中就變成了”毫無意義”或”沒有價值”,甚至有些還具有破壞性。於是我們常常會忍不住去阻止他伸出的小手,還會把東西放到孩子看不到或夠不著的地方。
這是我們在以大人視覺來對待孩子,看不見真實的孩子成長需求。
我們只想讓孩子做我們認為”有價值”的事情,因為我們習慣了用最直接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去達到目的。
當我們學會從孩子的視角來看他們的成長過程,才會知道無聊對孩子的重要性。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剝奪了無聊的機會,他就相當於失去了成為自己的能力。
《超越原生家庭的養育》的作者說:
想讓孩子發展屬於自己的興趣和個性,沒有什麼比讓他感到無聊更好的方法了。
無聊,對於孩子構建自我,找到自己的道路,表達自己的個性必不可少。
如果家長一直占用孩子的時間,讓孩子無法喘息,甚至沒有時間感到無聊,他會成為一個被父母的願望所編排的人。
孩子需要一個充滿愛和自主探索的快樂童年。
愛,給孩子心靈力量;自主,給孩子主動努力探索和體驗自己創造成功的機會。
在抑鬱症的研究中發現,一個人抵抗挫折和抑鬱靠的不是成年以後的快樂,而是小時候通過努力獲得的快樂和家庭帶來的溫暖快樂。
如果一個孩子的父母在童年沒有給他足夠的愛,他就會一直呆在家里,直到他找到缺失的愛。
而那些失去童年的孩子,過早活成成人的模樣,他們的內心將永遠停留在童年,無法向前走。
有的孩子看起來很懂事,很成熟,沒有脾氣、情緒平和,其實他們內心早已在壓抑自己的過程中產生空洞,充滿了痛苦和疲憊。
蔣方舟說:「當一個人產生羞恥感的時候,童年便結束了。」
於是我們會拼命想回到那個曾經失去的童年來索愛,我們會讓孩子重復我們的創傷,我們會在戀愛中變成那個「特別作的孩子」,來索取兒時得不到的滿足。
我們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何去何從,把我們的願望凌駕於孩子的人生之上,讓孩子替我們來完成我們的人生使命。
孩子需要一個可以做自己的童年。
在80後和之前的這些人,童年自主成長空間並不受大人重視,他們不被允許調皮、叛逆,如果孩子活成小大人,會被誇為懂事。如果一個孩子活成自己的模樣,常常會被認為是「自私、不懂事」的壞孩子。
這些人在成長中人格塑造常常被破壞,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內心比較匱乏。
很多人得過且過,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所以會把人生所經歷的各個階段都看成是在完成任務。
在他們眼中,讀書是任務、工作是任務,談戀愛是任務,結婚生子是任務,養育孩子是任務……這樣的人生往往很容易令人感到疲憊和無趣的,所以,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父母後會說:人生就是吃苦受罪。
所以,他們也會逼孩子「吃讀書的苦」。
因為自己缺乏內在動力,所以才圖省事、怕麻煩、怕擔責,依賴性強,寄希望於他人。遇事逃避,是他們中許多人的一種處世態度。
其實,做合格的父母沒有那麼複雜,當孩子有要求時,及時給予回應,當孩子沒有要求時,不要去打擾他們。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感謝素粉的喜愛,素質教育觀察也為你貼心準備了這份閱讀清單
>「現在的孩子都沒有童年了」:我們要給予孩子什麼樣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