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韓國的兩部電影告訴我們什麼——《遺願清單》與《醫生耀漢》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遺願清單》是2007年的美國電影,講的是兩個拿到死亡計時器的老頭兒,如何體面地走完生命的倒計時的故事。

美國、韓國的兩部電影告訴我們什麼——《遺願清單》與《醫生耀漢》 戲劇 第1張

  《遺願清單》的主題很明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當我們接近生命的終點,我們經歷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一輩子在汽車修理廠當技工的老卡特,內心的願望是當個歷史教授。老愛德華是替總統做咨詢顧問的霸道總裁,強硬自大到甚至無視法律,但卻有無法掌控的親情之痛。這樣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走進了同一間病房,一起經歷和迎接人生的終點。病痛讓人失去尊嚴,癌症在摧毀一個人身體的時候,順帶著把生活方式也全毀掉了。兩個人的生命之光即將終結,願望之火卻未熄滅。於是帶著一張遺願清單——跳傘、紋身、賽車、爬雪山……在一個多月的旅行中,不斷審視生命的意義,尋找人生的真諦。就像劇中所說:他們在離世的時候合上了眼,卻敞開了心靈。影片讓人們在歡笑中面對死亡,也思考生之意義。

美國、韓國的兩部電影告訴我們什麼——《遺願清單》與《醫生耀漢》 戲劇 第2張

  還有一部韓國電視劇叫《醫生耀漢》:車耀漢是醫院痛症科的教授,醫術精湛,但自己卻無法感受疼痛。我們常講的一個詞是「感同身受」,對於一位自己都不知道疼痛為何物的醫生,能體會病患的痛苦嗎?隨著劇情的發展,車耀漢對死亡的看法、對痛苦的判斷、對患者生命的捍衛、對自身疾病的研究等,逐漸引人深思。

  我們處在影視時代,影視劇反映的,很多都是生活的主題。來自優秀影視劇的思考,往往是人生之問。我在文章開頭就講了,這兩部劇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它們最終都指向同一事物——死亡。死亡,是現代醫學無論如何發展都改變不了的事實。那麼,面對死亡的降臨,作為個體,我們的選擇如何?作為醫生,他們的職責所在?

  看過一個這樣的新聞,說的是一名患有癲癇症的高中生,為了控制癲癇發作,每天要吃4種藥,這樣可以把癲癇控制在每3到4個月發作一次,但由於用藥劑量大,產生了明顯的不良反應,如果一直按照這樣的治療方案,孩子最終很可能無法完成學業。於是,醫生提議減少藥物種類。雖然因此患者的發作頻率會變成1到2個月發作一次,但患者會保持較好的精神狀態,能夠正常上學。最終,這名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一直攻讀到了博士學位。作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兒科學系主任的薑玉武,經常拿這個患者的例子告訴學生,如果當時只是一味盯著減少癲癇發作,而不考慮患者的生活質量,那孩子肯定是連大學都上不了。減藥後,他的疾病好像略重了一些,比如癲癇發作的頻率高了一點,但是這種選擇帶來的是患者完全不一樣的生活質量。所以治療疾病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不是疾病本身。如同車耀漢醫生的答案一樣:「醫生的終極目標是盡量減少病人的痛苦,讓患者盡可能有尊嚴地度過一生。」

美國、韓國的兩部電影告訴我們什麼——《遺願清單》與《醫生耀漢》 戲劇 第3張

  過去,我們大部分人都處在解決溫飽的階段,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高,所以不會在意死亡的質量。現在,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希望更好地離開世界。所以,有尊嚴的死和有尊嚴的活,正日漸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卡特和愛德華的選擇,已經越來越為很多人向往。如果一直在醫院治療,雖然能一定程度地延緩病情加重,但是最終會一直在病房里度過餘生,而選擇完成心願,度過快樂的最後時光,最大程度地獲得尊嚴和幸福,或許是對生命最後的尊重。

美國、韓國的兩部電影告訴我們什麼——《遺願清單》與《醫生耀漢》 戲劇 第4張

  據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提出了「緩和醫療」的概念,「緩和醫療」包括:重視生命並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緩和醫療」就是要告訴我們,健康是所有幸福的載體。當我們明白現代醫學能治愈的疾病非常有限時,就會更加注重預防,這是有「尊嚴的活」的意義,同時,承認、面對、不延後、提供辦法,是「有尊嚴的死」的最後的微笑。

  (作者:張曉萍)

>美國、韓國的兩部電影告訴我們什麼——《遺願清單》與《醫生耀漢》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