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矛盾暴露後的反思,才是現實題材的最終立意。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爆,在3月24日首播之後,有網友馬上給出了「兩集封神」的評價。
台劇在不少人記憶里與「偶像劇」是劃等號的,從《流星花園》《放羊的星星》到《命中注定我愛你》《下一站,幸福》,男女主角的愛情是唯一的主線,其他任何都是為其做輔助之用。
在思維固化之餘,台劇卻在悄然間突破了風格窠臼,完成類型、題材的創新,《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觸碰更深層次的社會與人性議題的現實題材作品。此外,這部劇的陣容十分強大,出品方面,該劇由HBO Asia、CATCHPLAY以及台灣公視合作推出;創作團隊方面,金鐘導演林君陽執導,金鐘最佳編劇呂蒔媛執筆;演員方面,由暌違螢幕15年的賈靜雯、金鐘影帝吳慷仁等聯袂主演。
1
一起殺人案帶來的風波
《我們與惡的距離》根據台灣一起真實的惡性社會事件改編。故事圍繞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即有預謀地行兇,但隨機選擇作案對象,動機一般是報復社會)展開。
兩年前的母親節前夕,台灣有誠戲院發生一起隨機掃射案,9人喪命,21人輕重傷,案發後,兇手李曉明並未逃亡,而是任由警察制服;兩年後,李曉明被法律宣判死刑,他沒有上訴,拒絕和律師溝通,對家人閉口不談,精神鑒定也沒有任何問題。
編劇並沒有把關注點放在案件本身,而是將視角聚焦於這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後對不同家庭造成的影響及其引發的後續風波。
這其中有因孩子罹難瀕臨破碎的受害者家庭:宋喬安(賈靜雯飾)的兒子在兩年前的案件中被殺害,自此後,她性情大變,變成受下屬非議的魔鬼上司,和女兒眼中只關心工作的「壞媽媽」;同時,更與同為新聞工作者的丈夫劉兆國(溫升豪飾)因工作理念與生活方式不斷產生齟齬,導致婚姻即將破裂。
有逃避社交的加害者家庭:李大芝(陳妤飾)是殺人兇手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明殺人後,他的父母因社會壓力與自責心理,都一蹶不振。母親不忍看到李曉文也從此墮落,幫其改名李大芝並與之斷絕聯繫,讓李大芝重新開啟自己的生活。李大芝雖然在追求新聞理想的道路上順利成為宋喬安的手下,但仍無時無刻生活在膽戰心驚中。
有幫死刑犯辯護而受盡譴責的律師一家:放棄高薪的律師王赦(吳慷仁飾),為探究李曉明的犯罪動機而做其辯護律師,以求日後對類似事件進行預防。但他的做法卻引起公眾對其不斷譴責、謾罵以及過激行為,而一直支持他的家人也在險些成為又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受害人之後,逐漸走向他的對立面。
還有與李曉明有類似經歷的嫌疑人家庭:疑似有精神疾病的應思聰(林哲熹飾)原是有才華抱負的電影導演,在職業生涯受挫之後為了完成夢想闖入幼稚園,但被公眾認為「綁架」兒童;原本樂觀的姐姐應思悅(曾沛慈飾)也因弟弟的舉動就此開啟了人生課題。
在每集片頭都以「網友討論」的留言切入,該劇從一開始就奠定了現實、灰暗的基調,並在之後的劇情走向其中囊括並探討了如媒體亂象、法律定刑、網路輿論、精神病污化等諸多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議題。短短十集,一集50分鐘,卻拍出了社會百態和人性群像。
2
矛盾背後的啟迪與反思
就目前的劇情看,《我們與惡的距離》還沒有完全解讀李曉明的作案動機,但編劇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潛在的李曉明」應思聰,通過他的經歷來窺探社會和公眾如何在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比如第三集開頭的「新聞事件和網友討論」中,對在鬧市區建精神病院的做法,每個市民口中聲稱著「不歧視」,但卻依舊以種種理由闡釋自己為何堅決拒絕這種做法,無形中仍透露著對特殊群體的歧視和排斥,以小事件為切口放大當今社會對某些特殊群體污名化的現狀。
再比如性情大變後的宋喬安,為了0.1%的點擊率對社會新聞做片面化報導,只為吸引觀眾眼球,靠著「標題勁爆」「高收視率」煽動輿論,引發社會公憤。
再比如公眾在網路上不自知的「鍵盤暴力」,當網友站在正義制高點譴責惡人時,順帶衝動地傷害兇手家屬時,讓現在的社交網路,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二十一世紀的菜市口法場。
正是基於社會中存在的重重「灰暗」,在劇中,律師王赦就試圖借挖掘兇手動機的契機,從而對此類案件防微杜漸,並發起對司法量刑的斟酌。
暫時拋開劇情,首先要先對這個案件定性。在這起無差別殺人事件中,李曉明是無可饒恕的,無論他有任何經歷、借口,或是疾病。或許每個普通人都有「作惡」,但這些「惡」,與殺人兇手李曉明所作的「惡」,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不能因為其他人身上存在某些「惡」,我們就應該寬宥殺人的「惡」。一如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所言,「良心是心靈的守門人,社會要向前發展,就需要制定一套制度準則」。
回到電視劇本身,目前《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前四集,做到了足夠公正,沒有強加或宣揚什麼觀點,它只是把社會矛盾血淋淋地揭露出來,供觀眾直視,這是難能可貴的。而如果從中讓觀眾產生啟迪與反思,或許才是現實題材的最終立意。
-END-
作者丨宵夜
編輯丨減肥一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認 真 觀 影
嚴 肅 侃 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