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我們與惡的距離》自播出以來大受好評,今天幫大家復習1-4集的提要,細節
其實這部劇的每一集都在顛覆你的價值觀!
第一集受害者
推薦場景解析:「加害者也有家人」
第一集首推的場景,是帶大家去看「加害者也有家人」這件事情。
通常,我們在電影、影集去探討的,往往是「被害者的家人」。各國都有不錯的被害者作品。
舉例,「200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阿根廷的《迷樣的雙眼》、樸讚鬱的《復仇三部曲》、最強老爸的《即刻救援》系列,都是以被害者家人的角度出發。
因為這樣才會對一般觀眾的生活感到威脅,「這種事情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種題材才會有共鳴。加上,如何透過一些的手法與結局,讓一般人認為的「正義得到伸張」,這樣在看深度片甚至是一般娛樂片,觀眾都能得到大大的滿足。
相反的,「加害者家人」的角度就沒什麼被提到,畢竟這樣的題材太過沉重。加害者家人並沒有做出什麼違法之事,卻背負著「你們一定做錯了什麼,才養出一個殺人犯」的”同等”罪過。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只是提到加害者家人,還將他們所面臨到的責難,與對這些責罵的無力描述地相當到位,也讓演員們的演技得以發揮。
檢場不是主要角色,但是作為加害者的爸爸,他們到靈堂現場本做好準備要去道歉,但是在門口崩潰無力,到底要跟受害者家屬們說什麼?
這麼多人,我們是要怎麼跟他們道歉?要怎麼跟他們賠償?
爸爸說把店收一收、賣一賣,都拿去賠。謝瓊暖飾演加害者的媽媽,在第三集有相當優秀的「一鏡到底」表現,在第一集也有說出他們的困難。
都賣了,要怎麼生活?
加害者的妹妹李大芝,接到恐嚇電話,嚇到躲在家里的角落,恐慌、害怕。
最可憐的是最後一幕一段,媽媽塞了錢給女兒,要他改名字到別的地方自己生活。
家里要死,死三個人就好(爸爸、媽媽、兇手的哥哥),不能連你也葬在這里。
從此,李大芝只能對著沒人接聽的電話留下語音,以前的日子都回不去了…
他們或許也是,受害者。
這幾幕的張力十足,都是很強的情緒,而且看到他們的無辜又無助的處境,觀眾很難不動容。這是左撇子推薦第一集的推薦重點場景。
《我們與惡的距離》確實將比較少見的「加害者家人」給寫了出來,演員有演技也有張力,同時劇本將他們的處境寫得相當到位,值得推薦。
也可以順便想想,如果我們家中也有「未爆彈」,到底該怎麼辦?這會是影集中很重要的一個省思。
第二集母親節
推薦場景解析:「誰說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我們與惡的距離》,幾乎每一集都能扭轉你一個價值觀。當你更全面地看到事實的真相,或許一直以為的事實,都有另一個角度的真相存在。
第二集先推薦《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的新聞組片段。
劇組看來是有去TVBS認真地合作與考察,所有的新聞流程與報導,都讓左撇子身邊的媒體朋友們感同身受,真實度非常的有。
圖|都是大陣仗在拍攝的,很有臨場感。
因為很認真地將新聞媒體的真實生活呈現,我們才知道,他們的生活就是這麼高壓、緊迫、不容失誤,同時需要考驗緊急時的判斷力。
國外有推薦的影集《新聞急先鋒》,同樣也是HBO的影集,將當時國際重要新聞發生的當下,看看新聞人員怎麼緊急處理,如何判定消息來源、堅持報導正確,足以報導的新聞。
很高興《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拉出了同樣的高度,讓我們看到新聞最前線的人員,他們會碰到多少的選擇題。
- 其他台都報了這快訊,你到底什麼時候要報?
- 我們同仁第一組到現場,為什麼到現在還不連線啊?
- 收視率才是現實?
- 狹持案的現場,到底能不能直播現場?
- 廣告商堅持要在最好的時段卡廣告新聞曝光。
為什麼酒駕撞死的人,不是高材生就是孝子?因為這樣子標題才聳動,才有話題、才有收視率。
新聞媒體人員,同時面臨著要報導「真相」與「拼收視率」的兩難。這絕對比一般的「道德難題」,以及「你媽跟我掉到水里你要救誰」還難啊!
現實生活其實沒有「正確與錯誤」的選擇,有的幾乎都是「正確的選擇與簡單的選擇」。
We must all face the choice between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easy. -鄧不利多教授-
而造成大部分的媒體去選擇了「簡單的選擇」,或許就是我們這些「收看者的選擇」吧。日本也曾經有「電視低能」的時代,媒體整天報導著聳動標題,或是未經查證的爆點新聞,以換取收視率。
在全日本意識到這問題後,他們走出了低能時代。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叫做面對問題。創造了「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正是看著新聞的鄉民們。這只媒體怪獸,正是收看的人創造的。
看《我們與惡的距離》時想想,你花什麼時間在什麼媒體上,就會造就什麼樣的媒體社會,以及你是怎樣的人。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願意分享、推薦,真正優質的台灣戲劇吧。
第三集裂痕
推薦場景解析:「為什麼有人要幫殺人魔辯護?」
第三集我們來看吳慷仁飾演的王赦,作為專門為死刑犯辯護的律師,是不是能顛覆我們原有的價值觀。
在真實生活中,可能大部分的人都會以為,每次都用「精神疾病」這個免死金牌,或是找程序上漏洞的手段,這種專門幫人脫罪的律師,要馬就是為名,又馬就是為利。
這多多少少也跟我們看比較多的影集電影作品,這種幫壞人打官司的,往往都穿著華麗西裝,口袋賺飽飽的。例如,小勞勃道尼的《大法官》,堺雅人的《王牌大律師》都是代表。不然,誰要專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 為什麼要幫這種人辯護啊?
- 我們還要花多少納稅錢養這種人?
- 又要用精神疾病來脫罪了
事實上,吳慷仁在影集中有說明,他的律師是法扶律師,真的賺不多。一個審頂多兩、三萬,那一年是能有幾個案子?這還不包括還會被憤怒的民眾潑糞(第一集開場)的清潔費…
為利?他沒有。整天還要擔心家里的經濟狀況,用不起貴的東西,小孩的教育費也扛不住。
為名?就算有也是臟名。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肯接受的罵名。
做了這麼多年幫神經病打官司的窮律師,他跟老婆說:
被這個社會討厭的人,他也應該受到司法程序正義的保障。並不是每個思覺失調的人,都有暴力傾向。
其實在里面他的台詞,都很理性正確,也都確實點出了我們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或是「選擇不願去看」的地方。
說真的,不管是殺人魔還是神經病,一定都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才搞成這樣,那你為什麼要窮盡一生去幫他們?(這真的是貨真價值的「窮」盡一生。)
理由在這邊,同時來推薦最被稱讚的「一鏡到底」:
吳慷仁為了找出真理真相,鍥而不舍找到了,因為兒子殺人結果家庭遭到霸凌,隱姓埋名的媽媽。他想告訴媽媽他一直在說的,找出真相,才能避免憾事再發生。
這段一鏡到底真的是演技大爆發,謝瓊暖飾演的媽媽,每一句台詞都讓我們好心碎。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媽媽真的很自責,她也真的不知道做錯了什麼。此時吳慷仁趕快過去幫他推沉重的推車。
我來,讓我幫你,讓我來幫你。
他要幫的,不只是推車,也想幫他們走出困境。這世界,總是需要有人願意獻身,去做那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在拍完這部戲後,吳慷仁在接受採訪時說,他本來的立場也是「那個那個」,但是他現在完全改觀,他的態度沒這麼確定了。
那你們呢?
前面的文章說,第一集我們學到了:「加害者也有家人」,第二集我們知道:現實生活其實沒有「正確與錯誤」的選擇,有的幾乎都是「正確的選擇與簡單的選擇」。
或許,他只是選擇了正確,而又特別艱苦的那條路吧。
第四集病識感
推薦場景解析:「最難治的病人,就是沒有病識感的人」
這集取名為「病識感」取得真好,最難治的病就是因為沒有病識感,當事人不覺得自己生病,要怎麼治?而且這問題絕對不只是病人本身,通常連家人都「不肯接受」。
林哲熹飾演的應思聰,前幾集一直被提醒他可能有精神問題,但是他的家人說「怎麼可能?」
或許是出於文化、出於羞愧,怕家里有人是神經病,傳出去不好聽。結果這樣的否認保護機制,反而讓事情滾了雪球,問題越滾越大。
這一幕看到林哲熹所詮釋的思覺失調症患者,詮釋的相當好,非常用心的演技,值得一看,但是這不是這集我們要討論的。
問題更大的,往往是那些不知道自己有問題的人。
沒錯,我們要聊聊的就是那從第一集就「屎面」到不行,由賈靜雯飾演的宋喬安。
在兒子被無差別攻擊的意外中過世後,她開始責怪自己,醉心於工作,整個人變得冷冰冰的。老公精神出軌了,員工都快跑光了,連(演技不好的)女兒都怪她只看得到死掉的兒子。
她還開始酗酒。
影集中最常看到他喝的就是威士忌。(看起來威士忌的牌子是百富,以「堅持手工」為名,有興趣的可以看這篇)
在意外之後,賈靜雯不敢踏進兒子的房間。
在這四集中,賈靜雯一直飾演冰冰的冰箱,觀眾每次看到她都開心不起來。
這一點累積四集,終於在第四集的尾聲爆發了出來!
她的老公,溫升豪飾演的劉昭國,終於以「要他進兒子的房間,不然就要把里面的東西丟掉」,成功地讓一直避而不談的她,有了一個情緒抒發的點。
在大哭之後,我們終於看到了有人性的賈靜雯。
至於那個沒人想要靠近的冰箱,也讓溫升豪的「可是我現在很怕熱」給解決了。
(這次回得去嗎?瑞凡)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叫做面對問題。
在這一集,劇中的三條主線:加害者、受害者、新的未爆彈,終於到開始面對問題。
最後
讓我們期待接下來幾集的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