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友情歲月下的別樣青春表達—折騰與靜謐終歸回憶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前言:台灣導演曾國祥指導的電影《七月與安生》,改編自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這部影片於2016年9月在中國大陸上映,在53屆金馬獎上獲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等七項提名,影片中的兩位女主角更是都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

  這部影片的成功源於它跳脫於傳統青春片的愛情、校園、頹廢青春的模式,更注重於女性成長、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獨立人格的形成。通過兩個性格相反卻關係很好的女生視角,來折射出成長路上所形成的不同的價值觀。在青春類型電影發展史上有里程牌式的意義。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七月和安生兩個女孩從13歲起開始相識,兩個人一起長大成為了一對無話不說的好閨蜜。七月是乖巧又安分的小家碧玉型女生,是永遠的優等生。而安生是個放浪、不羈、自我的女生,不按規矩辦事,挑戰權威。在命運的捉弄下,她們愛上了同一個男人蘇家明,最終卻因為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今天,我會帶著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這部電影中的兩個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帶來的不同的命運,通過主角相反的人物性格,影片的獨特魅力體現在什麼地方,導演想傳達出一種怎樣的價值觀。為了說明這些問題,本文主要內容主要分為以下三點:

  • 敘事方式:女性視角下的特殊表達;
  • 情感表述:隱忍克制的中國式描寫;
  • 不同結局:反轉式結尾的精彩呈現。

《七月與安生》:友情歲月下的別樣青春表達—折騰與靜謐終歸回憶 戲劇 第1張

  01、敘事方式:捨棄此起彼伏的戲劇衝突,弱化男性主義情感,於女性視角下的特殊表達

  影片是以倒敘的方式開始的,以網上連載的一部小說為背景,小說的作者署名為七月,內容是以七月的視角敘述的,回憶卻是以安生的視角來展開。七月是典型乖乖女形象的代表,學習優異,考好的大學,遵從父母之命,學好找工作的專業,找本地穩定的單位,戀愛結婚生子,一眼似乎都可以看到一生。而安生則和七月完全相反,安生家庭遭遇變故,從小居無定所,學習成績不好,18歲的她更加叛逆,選擇漂泊流浪,放浪不羈。性格迥異的兩個人從13歲起就成為了無話不說、感情深厚的好閨蜜。

  現在的青春片大多講述的是男女雙方如何相愛,結局是否在一起的故事,而《七月與安生》則是淡化了愛情這條主線,捨棄了強烈的戲劇衝突,更加注重兩個女孩的友情線,還原真實的現實生活。男主角的存在,最重要的意義是作為一把鑰匙,開啟七月和安生的命運轉折。

  七月和安生愛上了同一個男孩蘇家明,深愛著七月的安生決定把蘇家明讓給七月,成全她的幸福,找了個借口要去北京發展。七月在火車站送別安生時,看見了家明把從小隨身佩戴著的護身符戴在了安生的脖子上,想起了她在山洞口聽到了的蘇家明對安生的表白,七月心里五味雜陳。七月大學畢業後在當地銀行工作,在家鄉執著的等待著外出拼搏的蘇家明回來娶她。

  後來她終於等到了家明,但就在結婚前一天,她才意識到對自己而言,更重要的人是安生不是蘇家明。所以七月果斷地要求蘇家明逃婚,給自己離開家鄉的理由。接下來的日子里她追尋安生以往在通信中提到的生活足跡,體驗安生曾經過著的漂泊生活。

  七月在漂泊中曾找到安生,想要安生陪她一起去看世界,但安生卻拒絕了。因為彼時的安生開始過上了七月曾經想要的穩定生活,其實安生是在追尋著七月的步伐。多年後七月去世,安生再次偶遇蘇家明時,已無當年的悸動,只剩心平氣和。她獨自撫養七月留下的孩子,默然安穩的生活。

  七月和安生就像女生雙面意識的體現,一開始七月代表安定,安生代表自由,而後來她們的人生進行交換,七月踏上了顛沛流離之路直至死亡,而安生則過上她曾不屑的安穩生活。這就體現了每個人都有雙面性,只不過有一面被更多的展現在別人面前,而另一面則被隱藏在心底,不會輕易表露。

  男主角蘇家明是愛情的代表,而在影片中他仿佛可有可無,不同於其他青春片里主角只為愛情而活,愛情不再是女性生活中的全部。安生獨自撫養七月和家明所生的女兒,否定了女性依附於男人的陳詞濫調,體現出女性自我覺醒的獨立意識和個人魅力。

《七月與安生》:友情歲月下的別樣青春表達—折騰與靜謐終歸回憶 戲劇 第2張

  02、情感表達:基於對彼此感情克制下的自我對抗與和解,以及隱忍持守的中國式細膩描寫

  《七月與安生》表面上講述的是一個三角戀的故事,但男性角色模糊。這種弱化感情的處理,在青春片中是難得的克制,著重表達的是女生在面對感情時微妙的心理變化。

  在七月、安生及家明相約到郊外山上的古廟許願的橋段里。在半道上,七月體力不支,讓安生和家明先上山。七月曾告訴家明,踩住一個人的影子,他就永遠不會離開,在路上,家明試著去踩安生的影子,此時七月有所察覺。這種少年微妙的小心思在鏡頭下顯得可愛。在古廟中,安生端詳家明隨身佩戴的玉墜,家明試圖親吻安生,安生故意躲開。而此時七月正躲在暗處看得真切,卻始終克制著裝作什麼都不知道,自然而然地走進古廟。安生也喜歡家明,她選擇了讓,為了不傷害七月,她寧願去漂泊天涯。

  還有一個劇情是七月從上海到北京找家明,在家門口,看到家明扶著醉醺醺的安生回來,七月壓抑著憤怒讓家明開門,讓他在門口等著。在浴室里兩個女生有了劇烈的爭吵,不斷通過語言來傷害彼此,看似失控,但也始終保持一定的克制和冷靜,沒有發生肢體衝突。七月臨走時,依然能夠冷靜的對家明說: 「我等你一個月,你回來我們就結婚。」

  作家安妮寶貝說:「感情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你得知道盛放感情的容器的界限。」

  在從前,中國人對於感情是以含蓄為美的,如今受西方思潮的影響,於青春電影中所展現出的年輕一代的感情觀,大多是外化的。人物在追求自我時是肆無忌憚、不計後果的,情節上多是劈腿、懷孕、墮胎的元素,過於直接。

  而《七月與安生》的情緒是發乎情止乎禮。影片避免了大起大落的激烈劇情,將無奈之情演繹得很到位,將女生心底的幽微心理描寫得很細膩。用細節刻畫隱忍、克制的藝術風格。

《七月與安生》:友情歲月下的別樣青春表達—折騰與靜謐終歸回憶 戲劇 第3張

  03、不同結局:「三重反轉」的結局是對原著單一結局的外延拓展,凸顯出反轉式結尾的精彩呈現

  《七月與安生》有三個結局,劇情反轉再反轉。第一個結局里七月在家明逃婚後為了躲避小城的流言蜚語,不得已辭去工作,外出流浪,而安生選擇嫁給一個平凡但愛她的人,過上了安穩平淡的生活。在這個結局中她們生活方式的互換是被動的,看似無奈,實則必然。這樣的結果不是出自七月和安生的本心,更多的是為了完成對自我的救贖。

  第二個結局里揭示了原來家明逃婚是七月的主意,為了讓自己走得理所當然,她鼓勵家明逃婚。七月內心深處隱匿了對自由的向往,她的出走是自己的抉擇。也揭示出七月乖乖女面孔下的叛逆因子,讓人想到她們年少第一次見面時,其實是七月砸壞的消防栓,她只是更善於偽裝成一個聽話的好學生。 而安生由於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用表面的叛逆掩飾內心的不安與脆弱。家明送她的玉墜,即便後來換了鏈子還在帶著,說明了她向往安穩生活的本質。

  第三個結局才是故事的真相,七月死於生產時大出血,第二個結局是安生騙家明的。七月留下了她與家明的孩子,安生獨自撫養她,而開頭提到的署名七月的小說其實是安生寫的。造成這個結局的原因,不是因為他人,不是因為自己,而是命運的無常。

  影片通過「三重反轉」的結局揭示了《七月與安生》人物的性格與對立,反轉的不僅是劇情,還有觀影者的心理,營造出更廣泛的認同感。一開始影片的監制陳可辛很反對這樣的設定,怕觀眾無法接受多次的反轉,降低觀影體驗。當電影上映之後證實了這種方式是成功的,這要歸功於影片的細節線索處理。

  不同於安妮寶貝小說的原本,導演向觀眾展示出的三種結局,都很理性並不會讓人覺得突兀,使得影片的內涵得以深化,豐富了電影的層次和內容。將七月與安生所代表的一組完全相反的叛逆和聽話、不羈和文靜、自由和保守個性,通過互換人生的情節,表現出二元對立人格在個體中的自然交織的展現,凸顯了深層次的心理解構。

《七月與安生》:友情歲月下的別樣青春表達—折騰與靜謐終歸回憶 戲劇 第4張

  結語:

  年少時的我們,有無數的可能,我們可以選擇如安生一般折騰,亦或是選擇如七月一般靜謐。我們尊重自己的內心、追尋自己的選擇、擁抱著青春歲月,而最終我們都將歸於平淡,正如生活的本質本就是平凡與安寧。這或許就是安妮寶貝式的真理,也是《七月與安生》所呈現的意義。

>《七月與安生》:友情歲月下的別樣青春表達—折騰與靜謐終歸回憶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