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 擊 關 註 緣緣學長
從 此 過 上 沒 羞 沒 臊 的 觀 影 生 活
去年,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橫空出世。
這部劇由一向敢說真話的公視,和尺度放飛自我的Netflix聯合打造,又被稱為「台版黑鏡」。
一經上線,口碑炸裂。
陰暗,扭曲,毛骨悚然的故事,完全打破了觀眾對「小清新式」台劇的原有印象。
而今年,公視更是放出了大招。
它直接和HBO聯手,推出一部「不適合兒童觀看」的現象劇。
光是這個片頭,就能看出來其尺度之大,分分鐘超英趕美。
說實話,台劇早已不是當年的台劇。
也已經很久沒有這樣一部電視劇,能夠讓影哥頭皮發麻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
僅播出2集,就已經拿下今年華語劇最高分,9.5。
而且這還沒發揮出全部功力,目測更精彩的劇情都在後頭。
集合近年台劇最強陣容。
暌違台灣電視劇15年的賈靜雯、「有他就有好劇」的吳慷仁,以及台劇熟面孔溫昇豪、周采詩、曾沛慈和金鐘獎最佳新人陳妤。
第一集,跪著看完。
第二集,還是跪著看完。緣緣強烈推薦,真的超好看!
一句話概括,這是一部「挑戰人性」的電視劇。
本來,我是沖著賈靜雯去看這部劇的。
沒錯,暌違台劇15年再復出,對不少人來說都是滿滿的回憶殺。
而女神,不愧是女神。
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出歲月的痕跡,還是美得那麼大氣,不可方物。
當然,後來我完全被「全程高能」的劇情所吸引。
該劇24日首播當日,轟動全網。
不僅榮登Google台灣熱搜排行第一名,更是成功引爆了大眾的討論和關注。
在豆瓣,一舉拿下了9.4的高分。
這部劇通過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完全把人性中的善與惡,痛苦與矛盾撕開。
足夠真實,足夠殘忍。
可以說,這是一部鮮血淋漓,直面人性的電視劇。
有人說,這部劇刷新了自己對台劇的認知。
也有人說,今年的金鐘獎,非這部劇莫屬。
還有人直接給了滿分,因為題材,因為劇本,因為用心。
其實,只看這部劇的卡司,就已經可以預定「年度華語劇王」了。
編劇呂蒔媛。
去年剛憑借《誰先愛上他》的提名了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而主演,除了賈靜雯。
還有「金鐘視帝」吳慷仁,台劇熟臉溫升豪、周采詩、曾沛慈……
隨便單拎出來一個,就夠撐起一部戲。
講的是什麼呢?
一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
所謂「無差別殺人案」指的就是:有預謀的行兇,隨機地選擇作案對象,其動機一般是為了報復社會。
劇中,李曉明在戲院隨意開槍射擊,造成了9人死亡21人受傷。
兩年後,犯人李曉明被判以死刑。
但是,那一聲聲槍響之後,給被留下之人帶來的傷害,卻不會因為法院的判決減輕多少。
兇手,罪有應得、鋃鐺入獄。兇手的家屬和被害人的家屬卻被拋入無間地獄。
▼被害者家屬
宋喬安,品味新聞台總編,人稱「總裁」。
劉昭國的老婆,品味新聞台的主管宋喬安。相比於老公的傳統媒體,她更追求新聞的落地數據,直觀表現就是更「標題黨」。
跟著她幹活,手機要24小時保持可通話狀態,要隨時回復她的指令。
宋喬安這樣對待下屬的同時,也把自己埋在工作當中。
在一些人眼中,她是沒有生活的工作狂。
在工作上叱吒風雲的宋喬安,自從兒子被害後,變成不稱職的媽媽,甚至忘記女兒生日。
▼加害者家屬
在世人眼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才能教育出這樣的一個殘忍的殺人犯。
兩位老人,遭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肉、騷擾、威脅,最終被擊垮。
他們選擇消失,關掉電話 ,斷掉網路,他們不想被任何人找到。
離開之前,母親帶著小女兒李曉芳去改了名字:李大芝(陳妤 飾)。
看似擺脫了兇手家屬污名的李大芝,走在路上依然連頭都不敢抬,用長髮遮住自己的臉,對外也只敢謊稱爸媽車禍去世,無親無故。
可以說,李曉明犯下的罪,不僅毀了自己,更幾乎毀了妹妹。
她一度有抑鬱傾向,最終離開了父母獨自生活,在老師的舉薦下去品味新聞台實習。
教授看出了她心底對做一個新聞人的渴望,便把她介紹給電視台的朋友。
與此同時,他也送給李大芝一句話:
不要挑戰人性。因為她想像不到人們在知道她的真實身份後,會對她投以怎樣的目光和譴責。
這里的人性,大抵就是劇名中的「惡」。
▼辯護律師
幾乎所有人都盼著李曉明早日被執行死刑,只有一個人除外——他的辯護律師王赦。
王赦是本劇的靈魂人物,他代表著對主流善惡觀的挑戰。作為李曉明的辯護,被社會大眾當做「惡」的幫兇,遭被害者父母當眾潑糞,被認為沒有良知。
但其實他是想借此挖掘兇手的動機,從而對此類案件防微杜漸。
兇殺家屬、受害人家屬、辯護律師形成了三股勢力,他們彼此關聯又相互牽制,共同織成了一張密不透風的人性之網。
揭露「無差別殺人案」,只是導編的第一層意圖。
這樣的案例在生活中發生,卻往往被大眾當做獵奇新聞,繼而慢慢忽視。
第二層意圖是:在這一張織起的網中,塞入更多的社會議題。
政府機構在某社區開辦了康復之家,安置精神病患者。
然而,這樣的舉措卻遭到社區居民的抗議,網民們在社交媒體上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他們認為精神病人的存在會影響小孩的成長,影響房價、地價。
沒有接觸過,不了解的,即為「惡」。這些社會議題,是司法和情理的矛盾,敏感尖銳卻經常被忽略。
最後一層意圖,則直接點了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惡,不僅僅指的是犯下滔天罪行的李曉明。
還包括眾人的平庸之惡,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參與了罪惡。
正如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一個惡性事件的發生,清一色出現的是「槍斃」「死刑」「人渣該死」。
大眾會根據自己所得到的信息,第一時間給出判斷。
不問信息是否屬實,不管媒體是否有所圖謀。
宋喬安所在的媒體公司,靠著「標題勁爆」「高收視率」而活。
他們不重視事件真相,她最常說也是:標題不夠爆!
沒有大新聞,就編造大新聞。
這種博眼球的輿論導向,也鬧出了很多「烏龍事件」。
編造出的「普吉島爆炸,導致台灣遊客受傷」的新聞。
消息一出,各大新聞電台爭相播報,引起民眾恐慌。
但沒過一會,泰國就發表聲明,證實爆炸是假新聞。
真相沒人挖,虛假消息卻鬧得沸沸揚揚。
我們看到的消息,究竟經過了多少層加工與過濾?
我們被主觀意識左右著,同時也被媒體操控著。
善惡同存,媒體既代表民眾的呼聲,也操控著民眾對事情的看法。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並不遠。
當我們站在正義制高點譴責惡人時,當我們怒字當頭,衝動地傷害兇手家屬時,我們是不是另一種「惡」呢?
古時候,公開行刑,對於平民來說是最棒的娛樂。
而現在,社交網路,就是21世紀的菜市口法場……
當然,它的驚喜之處在於,既保留了台劇和諧的色調,又有英美劇的深度和質感。
全程高能,節奏緊湊,人物形象鮮明。
震撼,又寫實。
你敢看這部劇嗎?就像劇中宋喬安所言——
敢不敢踏進現實的世界?
也許,試試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