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首播創華視13年最佳收視成績,豆瓣評分9.1,金馬影後擔當女主……所有這些標籤組合到一起,就是深夜君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這部劇——《俗女養成記》。
俗女,既沒有淑女的溫婉,也沒有熟女的性感,有的只是亂糟糟、不如意的生活,而這卻恰好與千千萬萬個普通觀眾同病相憐著。
沒有那麼多的甜蜜,也沒有那麼多的夢幻,有的只是現實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可是這樣的情緒組合重疊,卻能夠引發不一樣的共鳴,這就是《俗女養成記》。
01.
戀愛不如意,工作事事煩
幻想中的幸福,需要被愛包裹,可現實卻總是殘酷的幫你捅破色彩斑斕的泡泡。
39歲的陳嘉玲,每天都在重復著枯燥且乏味的生活,無聊的工作和已經失去激情的愛情就是她的全部。
董事長助理的頭銜看起來似乎高高在上,實際上卻是眾多遊戲玩家中最菜的小兵,不僅手無縛雞之力,還要點頭哈腰、24小時準時待命。
在大學同學都已經結婚生子,為下一代的教育而苦惱時。陳嘉玲,永遠是那個邊緣人,模糊到幾近透明。
陳嘉玲並不是沒有男朋友,相反,她和男友已經戀愛四年、同居三年,可生活似乎就是這樣,當初在一起時的奮不顧身和多巴胺分泌所帶來的衝動都會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褪去。
好比影片開頭陳嘉玲自我獨白部分說到的那樣:我們不像是情侶,更像是同居在一起的室友。
戀愛不如意、工作事事煩,簡簡單單十個字,就是陳嘉玲身上色彩最濃厚的標籤。
青年時代的陳嘉玲,也曾經幻想過自己未來的藍圖,卻不想,在台北飄蕩二十年,仍然一無所知,既沒有活成淑女的模樣,也沒有進化成熟女的灑脫,活到四十也不過一個俗人。
02.
現實的筆觸總能直戳心底
和甜甜的偶像劇不同,《俗女養成記》的劇情簡單又現實,簡單到僅僅一個鏡頭就能直戳觀眾心底,現實到讓人看了便會心疼和深思,笑著笑著就哭了,正是這部作品的寫照。
在台南出生,在台南長大,陳嘉玲這個台南姑娘,用了二十年的時間,都沒辦法融入台北。和很多北漂一樣,她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那種身處異地的孤獨感和無力感。
眼看就要談婚論嫁,準婆婆的百般刁難讓陳嘉玲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段長達四年的感情最終也以潦草結尾畫上了終止符。
陳嘉玲是勇敢的,即便馬上就要步入四十,也從未向年紀認輸,想做的事情就去做,不想要的便統統丟掉,即便一無所有,也要過的輕鬆。
她在所有人詫異的目光中辭了職、退了婚,剪短了頭髮,沒有一絲猶豫的重新做回了陳嘉玲。
陳嘉玲身上的這份勇敢,來源於她的原生家庭,那個三代同堂的家庭,給了這個女孩一個非常溫暖而幸福的童年,讓她有勇氣取舍,有勇氣從頭來過。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兒時陳嘉玲離家出走的片段,因為孩子不見,全家人都變得緊張起來,那份緊張,是整個家庭對於陳嘉玲的愛。
就像故事結尾,陳嘉玲說的那樣:
「親愛的陳嘉玲,你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忘記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過來;你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謝謝你,對不起,還有我愛你」
在人生的舞台上,誰還不是個「俗人」?只不過,在現實面前,很少有人能夠像陳嘉玲那般灑脫。
03.
父母的愛是最真摯的
盡管《俗女養成記》一直是以陳嘉玲的視角去看待整個世界,但包含在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都很細膩。
有觀眾把《俗女養成記》同《請回答1988》做對比,盡管兩者在內容上有很大的出入,但如果是從父母對子女的角度來看,兩部作品的確有相似之處。
陳嘉玲辭職、退婚回家後,曾依靠在房門外和陳母有過三言兩語的對話:
陳嘉玲:我回來你有開心嗎?
陳母:你開心我就開心。
陳嘉玲:我回來你會失望嗎?
陳母:你不會我就不會。
簡單的兩句對答,卻能濕潤了觀眾的眼眶。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能夠讓家常的話語,緊扣心弦,能夠讓觀眾在最樸素的字里行間,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對兒女的無限牽掛。
對於子女的態度上,最讓人動容的故事情節,莫過於陳母全然接受兒子是gay的事實。關於兒子的性取向,陳母早就知情,但卻從未提過只字片語。
多年來,陳母從沒有想過責怪兒子,而是試著去了解兒子所在圈層的生活。她想要的,從最開始,便只是孩子的健康和平安。
在理解兒女上,陳母做到了尊重和支持,她從未想過干涉他們的生活,但如有需要,她就可以變成一個保護傘,為孩子撐起一片天空。
end~
這個世界並不會事事如意,每個人都在奔波忙碌,當初許下的夢想可能已經與當下的生活背道而馳。
但即便這樣,生活仍然會繼續,沒有那麼多的心靈雞湯,大家也做不了聖人。但在這冰冷的城市中,總會有那麼幾個溫暖的瞬間,能夠幫助你抵禦身邊的惡意。
也總會有那麼幾個人,能夠無所顧忌的站在你的身旁,支持你、幫助你,陪你度過艱難時光。
陳嘉玲,不過是千千萬人的縮影,所以陳嘉玲的故事並不會隨著電視劇的結束而畫上句號,因為關於她的後半生,可以由你決定,衍生出完全不同的結局。
>豆瓣9.1,收視創紀錄,台劇《俗女養成記》竟成年度最大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