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七月與安生》是陳可辛監制,曾國祥導演,周冬雨和馬思純主演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獲得了香港金像獎12項提名,台灣金馬獎7項提名,周冬雨和馬思純一起成為金馬影後。這部電影當時也被陳可辛形容為他所監制的電影里最好看的一部,也被觀眾稱為是最懂女生的一部女性題材電影。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1張

  該片豆瓣評分7.6,雖然這部電影口碑爆棚,但是這個分數我覺得還是低了,它應該值得8分這個檔。我覺得這部電影的評分評低了是基於這部電影其實剛看完的時候會驚嘆好看,但是存在邏輯漏洞。當你細細回味和思考的時候,你發現你需要二刷才能略微看懂,然後再一回味和思考又有新的感悟和感動。

  第一遍初看《七月與安生》,評分7.6很合理,但是留下了太多的疑問

  第一次看給7.6,是給電影里不知不覺中的身份互換,不知不覺中的交換人生的創意。

  安生本來是一個悲劇人物,從小家庭關係糟糕,沒人愛,叛逆。七月是典型的乖乖女,學習好,做事謹慎小心不犯錯。但是他們一起喜歡上了一個渣男家明,這男的對誰都有那麼點意思,結果安生為了讓渣男給自己的好姐妹,一個人遠走流浪。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2張

  但是男主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結果在北京遇到了孤獨漂泊的安生,七月發現了家明收留了安生,並且限定家明一個月內回家和他結婚。家明回去,卻在結婚當天逃走了,在小地方這樣會給七月帶來不好的名聲和閒話,從此七月開始流浪,而安生卻在北京安頓了下來。

  命運就這樣開了個玩笑,兩個人的處境完美對調,最終七月在結婚前夜懷上了家明的孩子,生下了孩子後大出血去世,安生撫養七月的孩子長大。回到電影最初,安生和家明相遇,安生告訴家明這個是他和七月的孩子,但是沒有告訴他七月已經死了,而是告訴他七月生完孩子繼續流浪。

  以上已經是我想到的對劇情的最簡短的描述,大家最好還是看一下電影就明白了。反正第一遍看完,覺得電影確實好看確實精彩,交換人生的概念太棒了,簡直是天才創意。但是看完之後,特別是男生會有很多邏輯上的疑問,下面我們就逐個興趣話題和疑問去解構一下,看看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3張

  交換人生的概念是怎麼來的?

  其實這個創意想法並不是原著里的,這個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作者是安妮寶貝。電影的整體框架來自於香港小說家林詠琛的改編,而交換人生的概念也是來自於她。而為了讓整個故事的細節更豐富,人物性格更豐滿,又增加了三位編劇吳楠、許伊萌和李媛。

  經過四個人的改編,其實整個電影的框架和原著已經有了比較大的區別,包括結局都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也正是因為經過四位編劇的精心打磨,整個劇本的故事張力,劇情的千回百轉才會變得更加的精彩,算是IP改編的成功典範。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4張

  小時候的七月和安生,誰才是背後的魔王

  其實在安生去七月家吃飯的時候,就有所暗示,七月可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乖巧那麼完美。因為吃包子的時候七月拿起了一個包子,把肉餡撬了出來,然後把包子皮又放回碟子里。後來父母訓斥她,她才放回去,安生看到了把肉餡讓給了七月,她自己說不喜歡吃肥膩的肉餡,只吃皮。

  所以這個細節畫面,反映出七月其實有自己私自的一面,她一直裝著乖巧,其實也是希望把好的東西往自己身上推。要不然她也不會和安生成為好朋友。安生調皮搗蛋,在學校里沒有朋友,只有七月愛她跟她玩,其實七月某個程度上享受安生的叛逆,然後她也不需要承擔後果,都是安生乾的。

  所以後面的七月遠走流浪,那個真正的她才顯露了出來,她的身體里住著一個向往自由的七月。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5張

  安生發現了家明喜歡自己以後,為什麼就要流浪?走得這麼徹底?她真的很愛家明嗎?

  如果是男生,大概從這個部分開始可能就會覺得越來越奇怪,因為從這里開始一切都會變得不那麼符合邏輯。

  安生想把家明讓給七月,選擇了遠走流浪,去北京找那個追求她的吉他手。按理說安生和家明沒什麼交集,也就說過兩句話,結果家明喜歡安生還解釋得過去,但是安生也那麼深愛家明就很難想像。

  為什麼說安生很愛家明呢?因為家明送她的玉墜,她接受了戴著身上,而且一直戴著。這個玉墜在火車站被七月看到,也成為兩姐妹感情出現裂縫的開端。

  而且,就算為了讓男朋友給閨蜜,有必要遠走嗎?而且安生的本性是求安定的,卻選擇了最漂泊的人生,一切只為了成全七月嗎?好吧,可也許只有女性觀眾才能理解這個邏輯。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6張

  當家明從北京回來,要和七月結婚的時候,家明為什麼逃婚?七月又為什麼要讓家明逃婚?

  電影看到這里,更是千萬個不解,一開始以為家明是渣男中的戰鬥機,答應了和別人結婚,又忽然走了,根本就沒必要這樣折騰,直接不回來不就完了,難道是為了羞辱七月嗎?

  後來接近結局部分,我們才知道,是七月讓他離開的,因為七月要去追求自己的自由。

  這一段說實在的,有點需要思考,有點需要我們找理由去支撐七月的行為。按照我的理解,可能七月從小就隱藏了自己的向往自由的心,但是安生一張一張充滿自由和趣味的明信片,都在刺激著她。安生多姿多彩,而七月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當家明回來出現在她眼前的時候,她痛哭不止,但是也許那一刻,她才明白,她對一切都厭倦了,包括家明,她希望家明娶她,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的那一點點占有欲而已,其實她都不需要,她需要的是遠走,走一遍安生的流浪人生。

  大體只能這麼去理解了,但是我覺得還是不太合理,只能說無論是七月還是安生,都是世間罕有的奇女子。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7張

  懷著身孕的七月,為什麼去找安生,而不是找自己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去哪兒了?

  七月找到安生,一起躺在床上的時候,安生問七月,為什麼找她。七月說,安生是唯一愛她的人。但是顯然不是,因為七月還有父母。

  而且就因為一次悔婚,再沒面子,也不會讓女兒一個人去流浪不管不顧吧?這麼尊重孩子意願的父母,太難找了。而七月懷孕以後,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自己肚子里的孩子考慮吧?去找孩子的公公婆婆更穩妥吧?

  這個行為,也是很難得到合理的支撐的,只能說七月的想法很不一般。要真要勉強找個理由,那就是覺得懷著孩子回老家讓父母更沒面子了。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8張

  七月大出血身亡,七月的死亡通知書為什麼不給家屬?七月的孩子為什麼能由陌生人撫養?

  這個邏輯上的問題,也是最多的觀眾提出的問題,難道導演會留下這麼明顯的一個漏洞,讓大家去挑嗎?七月死亡,死亡通知書肯定要她的父母來簽,而孩子就算交給安生撫養,也必須經過公公婆婆的同意。而且可能七月的父母也不會同意,養大一個孩子不是兒戲,自己的外孫肯定自己撫養。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安生真的能夠撫養這個孩子長大,那麼這個孩子到底是不是七月的孩子呢?還是說這本來就是安生和家明的孩子呢?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9張

  電影開始的小說開頭,和結尾的小說開頭不太一樣,小說到底是誰寫的?

  在電影的開頭:「在13歲那年,七月第一次遇到了安生……」而在電影的結尾,安生提到另外一個版本的小說的開頭:「流浪的七月知道,某一天她回頭的時候踩著自己影子的人,一定就是那個已經過上幸福生活的安生……」

  另外還有一個很奇怪的點,就是電影開頭,安生聽說了《七月與安生》這個小說的時候,她去網上搜尋了這本小說。而電影的結尾,又說安生的筆名是七月,《七月與安生》是她寫的。這個是有邏輯上的矛盾的。

  電影里小說的部分經常會出現安生的角度和七月的角度的切換,似乎是兩個人在同時講故事,而不是某一方作為第一人稱寫的。這讓人懷疑,七月和安生其實都是小說的作者,或者有兩個版本,而寫作的時間是有差異的。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10張

  在金馬獎的頒獎典禮上,馬思純說「七月和安生本來就是一個人」,也許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

  馬思純的講話其實可以給出另外一種解釋,七月和安生本來就是同一個人,陳可辛說過這部電影本身其實不是一部青春愛情片,而是講述女性的人生。七月和安生就像同一個人的兩面。

  小時候七月代表的是克制,安生代表的是天性,小七月和小安生互看身體,其實就像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新奇一般,只是通過兩個人物去表達。

  戀愛以後的七月,看似克制,實際非常的勇敢和直接,她直接告訴家明她喜歡他。而安生則選擇了退讓,還帶有一點點的自卑,用七月的話,安生憑什麼和她爭呢。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11張

  流浪的安生,物質上匱乏,生活拮據,但是內心自由而奔放,隨性而快樂。安定的七月,生活安定,但是卻壓抑,包括家明去北京,她也只能選擇等待,等待著別人給她一個結果。後來的人生交換,就像形容人的欲望轉換,其實沒有人對自己的現在滿意,都希望轉換到人生的另一邊,只是交換以後,未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有點眾生依然皆苦的意思。

  最後的結局,同樣的人,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結局。有大團圓結局,有遺憾收場,也有把悲痛永遠留給自己的倔強,這就是人生,沒有人知道結果,只能勇敢地做出每一個選擇。電影據說還有第四種結局,安生一開始並沒有去找家明,一切都是假的,三個人最後分道揚鑣,故事只存在於小說里,這也是一種人生的結果。但是觀眾看完覺得有點雲里霧里的,就刪除了。

  如果七月和安生理解為同一個人,之前所有的邏輯疑問都不再是問題,只是不同維度的自己,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而發生的不同人生。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12張

  其實還有第二種思路,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李連傑的《冒險王》

  上文提到過,《七月與安生》到底是誰寫的,似乎有一些邏輯漏洞。而這部電影讓我想起李連傑的《冒險王》,就是小說家和小說里的角色在重復切換,小說家在小說故事里尋找真我。

  這部電影比《冒險王》要複雜的多,如果一開始安生搜尋《七月與安生》這個邏輯存在問題,那麼整部電影里,到底哪部分才是現實,哪部分才是小說呢?

  如果最後安生收養小孩的一幕不符合現實邏輯,它有沒有可能也是假的呢?也許我們還是沒有看到真相。

  我覺得這個邏輯是行得通的,也就是整個電影里存在真實的部分,也存在小說里的部分,而且可能不僅僅是一個版本的小說,還有人物的謊言,多個維度切割出來的故事,最後成為了我們看到的《七月與安生》。它同樣代表著一種意識形態,人對人生的選擇,她喜歡的選擇和結局。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13張

  而這最後呈現的選擇權是試看觀眾,這部電影的結尾是經過多次修改的,是根據觀眾的反應做出了調整,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就非常合理,觀眾看到的是這些切片里最想看的結局,也許它最終並不一定很符合邏輯。

  現實和小說在多次多重切換,現實里有小說,小說里還有小說,具有無限合理性。

  這部電影好看,但是男性觀眾一定要嘗試放下邏輯兩個字,強調不是性別歧視,而是思維慣性,女性很少講邏輯

  以上的兩種理順電影邏輯的思維,僅供參考,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總的有一條觀影建議,如果是男性,最好放下邏輯兩個字。

  這部電影本身就是女性電影,很多的女性觀眾看完覺得很有共鳴,說明電影的思維符合女性思維慣性。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其實女性思維慣性是感性而跳躍的,有時候她們所做的一些決定,並沒有什麼「因為什麼而所以然」的邏輯,就是那麼做,沒有為什麼。

  所以如果用這種心態去看這部電影,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疑問,能夠更好地去感受電影的內核思想。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戲劇 第14張

  結語

  一部電影的好壞,和它在限定時間里裝的內容和思想的量有一定的關係,顯然這部《七月與安生》拍得有內容有深度,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電影。如果你只看過一遍,建議你空閒時間來個二刷,也許有新的一種觀感和享受。人生是永遠談論不止、談論不完、一直都津津有味的話題,而《七月與安生》就是講述人生的一個有趣故事。

>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如果安生和七月是同一個人,邏輯就通了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