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如果說今年讓我感觸最深的電視劇是哪一部,毫無疑問,就是《小歡喜》了。
這部講述高考故事的家庭電視劇,讓我真正感受到了教育的缺陷對孩子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在電視劇中,宋倩對英子的教育可謂是細致到了生活的每一部分,每天吃什麼,要做什麼,英子都只能根據母親宋倩的要求來,可是這並沒有讓宋倩和英子之間的關係更好,反而越加惡劣。
在英子決定報考南大的時候,宋倩堅決不同意,兩個人大吵了一架,抑鬱症的英子被逼到要跳河,宋倩哭著說:「我這都是為你好」。
可是英子的回答卻是「我就是想逃離你。」
為什麼我們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卻總是得不到孩子的體諒?
1、「綁架式的愛」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累
英國著名的學者約翰.羅斯金是在精神極度痛苦的情況下去世的,在他的教育中,他的母親從未對他放鬆過一絲一毫。
約翰.羅斯金的母親認為一切玩樂都是罪過,所以她一生從未給羅斯金買過任何一個玩具;羅斯金考入牛津大學後,這位母親就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關注兒子的生活,就連羅斯的結婚,也是母親一手包辦的,羅斯金沒有過幸福的童年,甚至沒有過幸福的婚姻,他的一生都活在母親過度管教的愛中。
「為孩子好」並沒有錯,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把「為孩子好」變成了一種極端的教育,我們給孩子做了一條明確的規劃線,孩子要接受什麼樣的教育,要上什麼樣的培訓班,要學習什麼才藝,都是我們來幫孩子選擇。
一旦孩子有逆反的表現,我們總是語重心長的說:「孩子,這都是為了好啊。」
可是這種綁架式的好,沒有給孩子任何選擇的餘地,孩子只能被逼著向前走,沒有任何放鬆的空間,心理負擔只會越來越重。
2、我們喜歡把自己想做卻沒能做到的的事情寄希望於孩子身上
我這些年見過不少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近乎偏執的嚴格,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家庭中,有不少父母都是高學歷。
我和一些父母聊過天,他們有不少人說的很明白,當年自己沒能做到的事情,就希望孩子能夠做到,可是,這種從一開始就沒有選擇的路,並不一定是孩子想走的,只是我們當年想走的路而已。
孩子不是我們的復制品,他們也有獨立的人格。
3、總是以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
教育是一件很細致也很漫長的事情,不僅需要懲罰,也需要給孩子鼓勵,可是很多家長都只是喜歡把批評放在第一,認為只有高要求才能教育出高質量的孩子。
可是這種教育方式是和家庭環境息息相關的, 如果父母自己不能夠做到嚴於律己,給孩子做榜樣,那又怎麼能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來做呢?
家庭教育不是需要我們給孩子做好選擇,而是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1、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
前些日子我去一個朋友家里聊天,他兒子不到六歲,要寫作業,需要搬一個架子,可是架子被另一個東西卡住了。
朋友的兒子就轉過頭問:「爸爸,這個要怎麼弄啊?」
我朋友就回了一句:「那你自己看著辦,我不管。」
孩子就摸了摸後腦勺,把東西挪開,然後小小的身子扯著架子往這邊走。
我朋友在家里並不會過多的要求孩子去做什麼,怎麼做,他會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選擇,但小家夥並沒有表現的比別人差什麼,他會自己和我朋友說今天學了什麼,然後說自己會了多少。
你看,這種教育不是也很好麼?我朋友從來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去做什麼,但孩子很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並且知道每天自己學到了多少東西。
2、不要把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感情線拉得太緊
在我這麼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高壓教育下的孩子優秀的不少,但性格開朗的幾乎沒有,他們從一開始就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在生活,想要脫離,卻又沒有自己的想法。
這種用愛來逼迫孩子的方式,是一種透支親情的做法, 一旦孩子壓抑到一定程度,就很有可能爆發,而這種爆發,幾乎是不可挽回的。
就像是《小歡喜》中,如果不是最後宋倩和喬衛東的妥協,也許英子就真的會跳河,那種被壓抑到極致後的爆發,真的會讓人崩潰。
想要孩子聽取父母的意見,我們應該怎麼做?
1、想要孩子聽取我們的意見, 不妨先用「秘密盒子」了解孩子的想法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語言學教授斯特娜夫人在《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這本書中,提到過她與女兒交流的一種方式。
斯特娜夫人給女兒維妮弗里德做了一個「秘密盒子」,讓女兒把不便說的話寫成紙條,放在盒子里,這樣斯特娜夫人就可以通過紙條,了解女兒想要表達卻又不敢說出來的話。
有些時候我們和孩子溝通,礙於父母的威嚴,孩子不敢把自己真正額想法表現在父母面前,如果可以我們也給孩子做一個「秘密盒子」,讓孩子把對我們的意見和自己的想法通過這種間接的方式表達出來,既不會讓我們和孩子的溝通產生矛盾激化,也可以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孩子真是的想法。
2、嘗試「自由教育」,開發孩子的思想,而不是死板的硬性管理
美國的心理學教授塞德茲的兒子威廉·詹姆斯·塞德茲,191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時年僅15歲。
塞德茲根據自己的教育經驗,寫了《俗物與天才》一書。在這本書中,他寫道: 按照一定規格培養起來的、行動受到限制的、循規蹈矩的、內心壓抑的兒童,他們長大成人以後必然成為庸才。
這恰恰就是很多父母教育的方式,長期受到管教的孩子在小學初中的時候成績可能不錯,在大人的嚴重表現就是「聽話」和「乖巧」。
但越長大,這種管教式教育的弊端就會越明顯,孩子在越來越自由的環境中不知道該如何自己做選擇,又不想父母替自己做好一切,最後只能越來越迷茫。
自由輕鬆的教育,才能夠讓孩子更好的學習。
塞德茲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極少會嚴苛要求,總是會做引導性的教育,比如在車上,看到窗外後退的樹,他就會引導小塞德茲思考物理學問題,而他認為,做遊戲,也是引導孩子學習最好的方法。
孩子喜歡玩遊戲是天性,很多父母認為玩遊戲會耽誤孩子時間,可是塞德茲會從遊戲中找到知識點,然後用遊戲引起小塞德茲學習的興趣,這種「誘導式」的學習,不僅讓小塞德茲產生了對知識的興趣,也能夠讓他得到放鬆,可以快樂的玩遊戲。
3、解答孩子的任何問題,才能讓孩子接受我們的問題
孩子愛問也是天性,可是有些時候我們只會覺得孩子「太煩」,總是問來問去,卻忽略了「愛問」也是孩子的天性。
塞德茲總是會耐心回答小塞德茲的每一個問題,可是許多父母卻會覺得孩子問來問去很煩,不是把孩子趕走,就是敷衍回答了事,這種態度會抹殺掉孩子的求知精神。
我們希望孩子由求知欲,能夠變得更優秀,卻在最開始就抹殺掉了他們思想的活躍性,而另一方面,有些家長對孩子問題的不回答或者是敷衍回答,更是因為他們覺得,孩子只需要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標來走就可以,不需要問太多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都是愛著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千萬不要以「為了孩子好」這種名義,把孩子束縛在自私的愛里。
只有讓孩子學會選擇,尊重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從《小歡喜》看父母教育:「我都是為你好」真的是為孩子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