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青春不叛逆:「最後的大家閨秀」張元和兩段挑戰世俗的戀情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誰的青春不叛逆:「最後的大家閨秀」張元和兩段挑戰世俗的戀情 戲劇 第1張

  張家四姐妹

  

  記得許多年前,老師給我們講莎士比亞的《奧瑟羅》。老師說,為什麼那些勇敢叛逆的新女性婚後卻成為溫順的舊女性呢?

  其實不獨文藝復興時期的女子如此,民國時期的女子許多亦是如此。其實變革的時代種種思潮交織,人們的選擇很難簡單劃分成新舊兩種。

  合肥張家四姐妹中的大姐張元和也算是這樣一位女性。

  青年時期,她不顧世俗眼光,與一位奇女子凌海霞過從甚密,然後她以名門閨秀身份下嫁昆曲演員顧傳玠,不可謂不叛逆。婚後她成為一位賢妻良母,這一切,是那麼水到渠成,我們並不感覺她形象有多分裂。

  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

  不沒能等到十五歲,張元和就已經失去了承歡慈母的機會。十四歲那年,她的母親陸英去世。陸英21歲嫁到張家,36歲去世,死因是生第14胎後因拔牙引起血中毒而死。

  不過,這也許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頻繁的生育、繁瑣的家事也許早已損耗了陸英的身體。

  張家是個大家族,「上有曾祖的高老姨太,我們叫她老太太太;又有大大(母親)的三位孀居的婆婆及叔婆,還有我祖父在四川的徐姨奶奶;中有我父親、叔叔、姑姑們;下有我們姐弟。還有管事的、教書的、門房、花匠、廚子、打雜的男女工人們。」身為張家的主母,陸英「樣樣事到周到妥帖,從不失禮」。

  張家還飽受子嗣單薄的困擾。陸英的丈夫張武齡正是因為大房男丁凋零才從五房過繼來。陸英進門後,生子的壓力不可謂不大。偏偏她的長子姍姍來遲。她懷了8胎,生下4個女兒後,才生下長子張宗和,隨後又生下次子、三子、四子和五子。16年內她懷了14胎,活下了9個孩子。

  陸英這一生大約是舊式女子的楷模,也是人人稱羨的對象。她性格溫厚和平,伺候婆婆、丈夫盡心盡力,處理家務事事妥貼。上蒼也似乎格外厚待她,婆婆慈愛,丈夫溫和,兒女雙全

  只可惜,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陸英過早離開人世,留下了9個孩子。一年後,張武齡娶了韋均一。

  生母去世,繼母入門,作為最年長的孩子,張元和受到的衝擊也最大。弟弟妹妹們也許還懵懵懂懂,及笄之年的張元和已經開始思考自己乃至女人的命運了

  這也與元和的家庭教育有關。

  元和五歲那年,父親張武齡將家從合肥搬到上海,十歲那年,又搬到蘇州。孟母三遷為教育,張父何嘗不是如此?相對封閉保守的合肥張家難免落入舊式封建家庭的藩籬,子弟們也容易染上吸毒、賭博等舊式紈絝的毛病。他開辦樂益女中,推動女子教育,對女兒們的教育也絕不含糊。家里的書籍與報紙孩子們都可以自由翻看。這樣的家庭里,張元和接觸了新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

  可張元和也是在祖母和母親的教導下背著《女兒經》長大的。她的母親便是那孝敬公婆、順從夫婿、處家和睦勤儉的完美舊式女子。對母親的孺慕與崇拜想必在張元和心中構建了理想女性的神話。

  生母的死亡與繼母的入門打破了這個神話。事事完美的母親透支了健康。生母葬禮後不久,張家便開始操持新婦入門的事宜。這並非父親無情,是大家庭形勢使然。

  無論多麼賢惠能幹,舊式大家庭中的女性不過是牆上的皮,去了一層,還有一層。

  繼母韋均一是一位新式女性。她從上海愛國女校文科畢業後在樂益女中做教員,在長輩的牽線下嫁給了比自己大10歲的張武齡。9個孩子的繼母,大家庭的種種煩難,縱使丈夫溫和,孩子們守禮,婚姻生活也絕不容易。

  無論是生母還是繼母,婚姻於她們究竟是幸福還是牢籠呢?

  正是那年,張元和認識了凌海霞。

  這是位奇女子,她與張元和的相識相知,不早不晚,恰恰是最合適的時機。

  元和生母過世,與繼母相處又頗多別扭,凌海霞的出現既填補了張元和情感慰藉的需求;更展示了女性的另一種生存可能:脫離婚姻,只為自己而活。

  凌海霞當時三十歲,立志不婚,在樂益女中做舍監。她對張元和情有獨鐘,那時元和身體不太好,她「日夜照料她的湯藥」,她認元和為幹妹,讓元和喊自己的兄長凌宴池為幹兄。這種有所逾越的親密讓世人訝異,周圍的同事也有所側目,身為校長和後母的韋均一也有耳聞。

  韋均一沒有續聘凌海霞。

  張元和中學畢業後升入大夏大學深造,凌海霞也在此擔任女生指導。元和大學畢業後,凌海霞在海門創辦女子學校,聘請張元和到海門任教。這一去就是四年。直到1935年,張元和因要照顧突然患病的小妹張充和,返回蘇州。那一年,張元和28歲。

  15歲相識,28歲離開,張元和生命中,凌海霞的這份感情不可謂不重。不過張元和大概給不了凌想要的情,凌也沒有活成張元和所渴慕的樣子。

  離開是必然的事情。她已經長大,不再是許多年前那痛失母親無助的孩子。

  

誰的青春不叛逆:「最後的大家閨秀」張元和兩段挑戰世俗的戀情 戲劇 第2張

  張元和與丈夫顧傳玠

  

  

  1937年「八一三」上海危急時,允和寫信催促元和盡快來四川與家人團聚,元和舉棋不定:「我現在是去四川還是到上海一時決定不了,上海有一個人對我很好,我也對他好,但這件事是不大可能的事。」

  看似冷靜生疏地稱呼對方為「一個人」,其實已經情根深種。這個人便是她日後的丈夫昆曲名伶顧傳玠。

  他倆的相識可以追溯到更早時期,不過互生情愫卻是元和29歲那年。他倆的相識相愛相守都離不開他們所摯愛的昆曲。

  張元和是大家閨秀,算是從票友戲迷起步,進而沉浸於昆曲;顧傳玠是昆曲演員,對昆曲他既深愛又逃離。

  他因昆曲而名滿天下,也因昆曲被看成低賤的戲子伶人;他表演出神入化,卻也入戲太深透支健康;他熱愛昆曲,卻也預感它的衰落。種種情結,諸多糾葛,讓他離開舞台。他讀大學、投資股票、賣過煙草、開過中藥店。

  雖然當時小報上狗血標題「張元和下嫁顧傳玠」不乏嘲諷,張元和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雖然顧傳玠的諸多嘗試大多失敗,經濟不算特別寬裕,夫妻之間總是和睦的。

  1940年5月,張元和生了一個女兒。顧傳玠非常疼愛,以雙玉為名,取名顧玨。顧玨18個月大的時候,張元和流產,前來看望的凌海霞表示代為照看顧玨一段時間。

  孰料這代為照料變成了強行收養,後來孩子被改名凌宏,她管凌海霞叫「爹爹」。顧傳玠對此當然是反對的,張元和也是心痛的,可對凌海霞的這一舉措,她最終還是讓步了。

  1949年初顧傳玠帶著妻兒去台灣,凌海霞卻沒有帶著顧玨一同前往台灣,母女自此天各一方。

  1980年張元和才在美國與女兒重逢,彼時,顧傳玠和凌海霞都已經去世多年。

  張元和是賢妻。丈夫在世的時候她默默地支持和陪伴;丈夫故去後,她製作丈夫的傳記,創辦曲社,弘揚昆曲。「一談到顧傳玠,她總是堅持照著固定的腳本來講,從來不被擾亂。她提到顧傳玠時,多半與昆曲相關。」

  這般賢惠溫柔,大概不完全是因為舊式女子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她對顧傳玠在昆曲成就上的仰望吧。

  夫妻多年,如果有什麼抱愧的,大約便是他們那被凌海霞強行收養的女兒。這也許是她青春叛逆時光留下的因果吧。

  2003年9月張元和病逝於美國,享年96歲。她是最後的大家閨秀,還是新式女子?

  無論如何,那些曾經的勇敢與叛逆,溫柔與順從,多情與無情,到頭來,都付與時間的洪流。

  作者:劉洋風,高校教師,文藝學博士,寫作愛好者。

  ​

>誰的青春不叛逆:「最後的大家閨秀」張元和兩段挑戰世俗的戀情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