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演員請就位》已經播出兩期了,期間沙溢、趙薇、陳凱歌、郭敬明、李少紅等幾位嘉賓都已經把熱搜輪過好幾遍。
但與高流量高話題度的節目內容相伴著的,還有一種喜聞樂見的陰謀論:劇本論。
尤其是兩期節目播完以後,明道、包文婧、金靖等幾位表現突出的演員都被淘汰以後,彈幕里的劇本論就更熱鬧了。
好像這都是節目組事先安排好的,為了博眼球、製造話題做出來的效果一樣。
但講實話,無孔不入的陰謀論一般都是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與見識短淺的狹隘的。
它既可以成為有心之人攻擊無辜者的利器,又會變成束縛旁觀者的枷鎖,還是謹慎為好。
且不說像陳凱歌、李少紅這樣有氣節的大導演願不願意配合這種小家子氣的陰謀吧,就算是願意,那人家實打實講出來的話、給出的點評也不會是假的。
所以,與其去質疑節目真實性,倒不如沉下心來,聊一聊《演員請就位》讓作為外行的我們,從導演那里學到了什麼內幕。
簡單一句話,就是它解開了一個最大的誤解:好演技並不是導演選角的一切標準。
這大概是《演員請就位》播出以來讓我們認識最深的一件事了,曾經觀眾以為演技就是一切。
作為演員,你必須演技好;而作為導演,你必須挑那個演技最好的。
但《演員請就位》告訴我們,事情不是這樣的。
比如說第一期里備受爭議的明道和陳若軒組,陳凱歌就淘汰了演技老道的明道,選擇了稍顯稚嫩的陳若軒。
還有第二期里的薇薇和徐洋,兩人的表現都不算突出,但一向要求嚴苛的陳凱歌,卻在搶人環節大反轉寫了薇薇。
一系列的迷惑操作都讓觀眾直呼看不懂,但仔細想來,這其實都有跡可循。
答案在節目第一期就已經說過了:電影是導演的藝術。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而演員只是幫導演完成這件作品。
一部電影好不好,最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導演的,所以導演會選擇什麼演員,跟他/她的個人審美有著很大關係。
這個審美包括了他的喜好、要求、演員跟角色之間的差距、角色跟導演個人理解之間的差距等等。
這里我們先把《演員請就位》中的選手們分成四大類來看:
第1類:演技好、演戲經驗豐富的老派演員,比如李濱。
李濱演技好是毋庸置疑的,他17歲就憑借《十七歲的單車》摘得了柏林電影節最佳新人獎的桂冠,2005年又憑借電影《青紅》提名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影帝。
後來還主演過《魔幻手機》這種紅遍大街小巷的電視劇,屬於典型的底子好、起點高,還經驗豐富。
第二期里李濱和金靖演的這段《親愛的》,可以說是兩期節目的最好之一,可以帶著觀眾一秒入戲。
《親愛的》表演完後,李濱得到了四位導演的0差評肯定,而且陳凱歌還從細節處分析了李濱的好,比如掛電話後轉身的處理、坐下先看了一眼金靖的細節。
借用陳凱歌評價阿嬌的一句話,就是李濱這種段位的,已經不需要來參加這種節目了。
他不僅演得好,演得自然,還能夠帶對手演員入戲,鏡頭感、細節處理、節奏控制,都相當老道。
第2類:經驗豐富、演技好但還有改進空間的老派演員,比如明道。
明道戲齡長達15年,是典型的老資歷派了,當年一部現象級的《王子變青蛙》,讓他紅到了無人不曉的地步,還成為了霸總鼻祖。
一般這種有過代表作的演員,演技都不會差,加上多年的摸爬滾打,明道演起戲來,也是非常老道了。
比如第一期里《破冰行動》的這段,明道和陳若軒的狀態差別就非常大,一個更自信,一個更用力一點。
多年的演戲經驗讓明道可以很好地把握戲的節奏,表情管理也非常到位,但李少紅卻馬上指出了一個缺陷:拿槍姿勢不對。
聽起來很刁鑽,但卻很致命。
因為《破冰行動》是嚴肅的緝毒刑偵劇,拿槍姿勢是否專業,就關乎著一部劇的品質。
而明道的拿槍姿勢不對,哪怕他演得再逼真、台詞說得再好,氣勢上都會矮了半截,演的痕跡一下就出來了。
這就是明道這一類演員的窘迫之處,戲齡很長,但高質量的戲寥寥無幾,導致他們磨練了一身好演技,卻忽略了幾分小細節。
第3類:演技好,但經驗不足的天賦型演員,比如薇薇。
薇薇是畢業不久的新人演員,代表作《都挺好》,在里頭飾演小蘇明玉。
不管是《都挺好》里的小蘇明玉,還是《演員請就位》里的鄭微,薇薇其實演得都挺好的,但又差點意思。
比如節目里她和徐洋演《致青春》,質問對方為什麼出國就要拋下自己的這段:
這段是電影里的重頭戲,情緒很濃,用陳凱歌導演的話說,就是一個對愛近乎神經質的女人,愛上了一個沒主心骨的男人,現在還被拋棄了。
這種情況下的薇薇,確實是很歇斯底里的,但薇薇的演繹,肢體呈現上不夠有力量,台詞上又顯得有些用力過度。
《都挺好》里也是同樣的問題,小蘇明玉演得很好,性格詮釋很立體,但就是念某些台詞的時刻,有些用力過度。
但好的地方是,薇薇的整體感覺很鬆弛。
她好像天生就帶著戲,而不是硬演出來的,整個過程很放鬆,盡管排戲狀態不好,但在沒有足夠時間去磨合的情況下,薇薇做到了帶著對手在演戲。
相比男方的緊張與緊繃,薇薇顯得自然多了。
這是判斷一個新人演員是否有天賦的重要準則,畢竟演技可以磨煉,但鏡頭前的鬆弛感是很難找尋和培養的。
第4類:演技欠缺、經驗也不足的稚嫩型演員,比如董力。
這段不用多說了,第一期節目中的《悲傷逆流成河》已經呈現得很立體,四位導演也認為董力差點天賦。
在整個演戲狀態中,董力的肢體和眼神都是僵硬的:
沒能表達出人物的情感邏輯,女主跟他是青梅竹馬,但他對女主說話的語氣方式,卻完全不像一個發小。
董力的演繹,更像是在單純地完成念台詞、走位這些固定任務一樣,比較僵化和稚嫩。
這樣總結完就比較直觀了,一般來說,導演都喜歡在前3類演員中挑選適合自己的,而不是只選看起來最厲害的那第1類。
比如李濱和金靖都獲得了陳凱歌的鼎力稱讚,但在搶人階段時,卻沒人去搶李濱,反倒是一開始就說金靖不好的趙薇,寫了金靖的名字。
原因很簡單,趙薇覺得金靖適合演喜劇,雖然金靖演的《親愛的》並不能令她滿意,但卻展現出了金靖的能量,把她放回到喜劇的位置,一定是可以大放異彩的。
而縱觀趙薇的演藝生涯,她確實也一直跟喜劇聯繫緊密,比如小燕子、《港囧》、即將上映的《兩只老虎》等等。
如果趙薇接下來的導演計劃里有喜劇作品的話,那金靖確實是這個舞台上的佼佼者。
再比如,通過李濱、明道、牛駿峰這幾個人的表現,我們也可以發現陳凱歌的選人偏好,是偏向可塑性強的。
很明顯,除非風格和自己預期的一致,否則陳凱歌並不偏愛那些演技老道的演員。
因為他們對演戲已經非常熟練了,很多小習慣經過常年累月的積累,已經難以矯正。
戲齡長的人,風格自然就重,而像陳凱歌這樣有著「中國最會調教演員的導演」之稱的大導,在某些作品上,一定是愛選自己能塑造的,而不是已經被塑造好的。
就像當年張藝謀選周冬雨一樣,其實清純人設的明星很多,娛樂圈不缺這樣的年輕演員,但為什麼老謀子一定要選沒見過的新人呢?
因為現有的清純派里,沒有他喜歡的。
他看書時腦子里出現的那個靜秋,他要親自塑造出來。
這就回到開篇我們說過的那個點了:電影是導演的藝術。
那些已經大紅大紫的偶像派也好,演技派也好,都像是一尊已經貼好了標籤的雕塑,他是個什麼形象導演和觀眾都已經非常清楚了。
而一部電影里,除了要有已經貼好標籤的成熟的雕塑以外,還要有未成形的泥巴。
這團泥巴最後會被捏成什麼樣,既取決於演員和角色之間的距離,還取決於導演對角色的自我理解。
就像趙薇和李少紅導演多次在片花里提過的,她們都希望錄完《演員請就位》,可以幫她們找到下一部戲的演員。
意思很明顯了,他們不是來選最好的,而是來挑出好的,然後在好的里面選自己喜歡的。
所以別再說看不懂導演的選擇了,與其發出質疑,不如多觀察幾位導演的脾性差異、審美喜好。
了解導演,這也是幫助我們理解電影的一個過程。
>《演員請就位》告訴外行的內幕:好演技並不是導演選角的一切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