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拍得好,但看得累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元載,長安十二時辰,周一圍,狄仁傑,波斯王子21610044643今日頭條/enpproperty–>url:http://wenyi.gmw.cn/2019-07/02/content_32967673.htm,id:32967673

作者:馬彧

  想像唐朝算是一個母題了,有趣的是,我們想像唐朝的框架常常是懸疑探案式的,從徐克的「狄仁傑」系列到陳凱歌的《妖貓傳》,還有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莫不如此,不知是否受了高羅佩《大唐狄公案》的影響。偵探小說的流行與城市化之間的關係很大,比如「福爾摩斯」的流行,正應對了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城市化,人口流動加劇和犯罪率上升等背景。這樣看來,富庶、繁華、人口與文化多元化的長安,且還是政治權力的中心,的確是產生偵探題材的好土壤。

《長安十二時辰》拍得好,但看得累 戲劇 第1張

  不過,與「狄仁傑系列」和《妖貓傳》不同的是,《長安十二時辰》很有現代性,它基本上就是套了一個唐朝的外殼,講述一個反恐的故事。小說中,恐怖分子一開始是突厥人,突厥武力上打不過大唐嘛,就想在上元節這一天搞點恐怖活動,弄點火災爆炸什麼的。男主角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負責在十二時辰內找出恐怖分子。最終,他發現恐怖分子的大頭目並非突厥人,居然是自己的戰友,他們曾一起浴血奮戰,卻被大唐拋棄和羞辱,這才有了蚍蜉撼大樹,把大唐朝廷炸癱瘓,並不惜拿5萬百姓當墊背一起炸死的恐怖計劃。類似情節在不少英劇美劇中都能看到,不過,《長安十二時辰》還有《巴黎燒了嗎》的味道,張小敬恨朝廷,但他愛長安,愛長安的百姓。小說里與此案相牽連的人也都是如此,不管本土幫派的昆侖奴葛老、刺客團的守捉郎,還是大秦寺的「波斯王子」,以及拼命想往上爬的元載,最終都圍攏在「守護長安」這樣一個命題下面。盡管小說後期略有爛尾,但小說的價值觀還是很人性的。

  細節方面,《長安十二時辰》中還有大數據斷案、全方位監控、密碼傳訊等現代措施,馬伯庸對盛唐是有多愛啊,把先進而且高效的技能點,以及最聰明最勇敢的人都留給了大唐。

  看了劇版《長安十二時辰》開頭幾眼的人,都不會否認這是一部拍得很好的劇:有精彩原著打底,充滿了電影質感,很多次一鏡到底,色調如油畫,服化道精致,對唐長安的還原度被讚仿佛進入了「清明上河圖」般的畫卷,禮儀、生活、人物台詞對白都頗為「古風」,重現了「盛唐文化」——一句話,很高級。

  但是,劇版的《長安十二時辰》也叫人看得累,倒不是說氣氛壓抑,英劇《保鏢》里也一直很壓抑。

  而是說《長安十二時辰》是刻意要讓你覺得累。第一集剪輯師就一直在炫技,小細節跳來跳去,製造認知困難,但等弄明白之後,觀眾又並不能產生「哇,好厲害」的想法。

  演員方面,除了易烊千璽之外,全是油膩大叔。雷佳音戲路真是坎坷,好像他也就在《黃金大劫案》里當過愣頭小夥子,然後就直奔大叔而去了。

  姚汝能小說中是個理想豐滿初出茅廬的小夥子,但劇中怎麼也滿臉褶子?還有岑參、元載這些配角,人品暫且不論,但也都是救過美女的大唐新生代,完全沒有必要找40+的演員來演啊!

  還有,周一圍難道是《繡春刀》里的妝一直沒卸嗎?怎麼看起來是一樣一樣的?

  雖說劇組60%的投資花在了製作上,但這種明顯不符合原著的選角風格,怎麼看都是一種主觀故意,就是要打破你古裝劇就是看小鮮肉這種淺薄思維和觀影期待。不過,未免矯枉過正了。(馬彧)

  來源: 揚子晚報

>《長安十二時辰》拍得好,但看得累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