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悄麼麼上線的《長安十二時辰》,口碑幾乎一邊倒地誇讚,與同天開播的古裝劇《陳情令》5.5分形成鮮明對比。
各大影視媒體、自媒體紛紛以「最佳國產劇」「硬核」「良心」「快進算我輸」為題進行推薦,不吝溢美之詞。
《長安十二時辰》一改國產劇劇情拖沓、什麼劇都要談戀愛的習慣,情節緊張刺激、跌宕起伏、十分精彩。劇中有些細節,與劇情同樣精彩,了解這些細節,就更能看懂這部上半年最佳的《長安十二時辰》。
所以今天,咱們繼續聊聊劇中那些有意思的小情節。
- 大案牘術
李必多次提到「大案牘術」,比如讓徐賓運用大案牘術篩選出張小敬,或者用大案牘術快速人肉出龍波資料。
這個神奇的大案牘術是什麼呢?它是作者馬伯庸杜撰出來的,等於現在大數據。
馬親王的發明創造不只於此。在書中,後面還會出現來自西域的景教傳教人伊斯,自幼在西域沙漠的石窟之間奔跑跳躍如履平地,因而自稱為「跑窟」(跑酷)。
小路看到這些詞不僅會心一笑,又被馬親王調戲了呢。
嚼薄荷葉,也是馬親王編的。崔器整部劇就沒閉上過嘴,一直在嚼薄荷葉。張小敬向崔器示好,先遞薄荷葉,跟現在敬煙似的。據馬親王自述,他本來想寫嚼檳榔,後來一尋思檳榔就從來沒有傳入過中原,所以就改成了薄荷葉。
- 祆教
狼衛搶了長安地圖,張小敬經過一番屋頂跑酷追擊後,把狼衛趕到懷遠坊祆祠里。後方李必和徐賓立刻緊張起來:祆祠不能隨便進,因為跟安祿山有關係。
姚汝能(唐朝真的有個姚汝能)著《安祿山事跡》說安祿山是個「雜種胡」,為什麼呢?因為他父親是粟特人,母親是突厥巫師,等於是個混血。進入長安之後,安祿山利用祆教信仰活動,團結了一大批胡人,為他日後發動安史之亂打下了一定群眾基礎。
祆教,又稱拜火教,發源於中亞,隨著中亞人的東來傳入中國。祆教以火為尊,崇尚光明,主張善惡二元對立,在劇中來找靖安司理論的大司儀明確表達了這個觀點。
長安作為當時的頂級國際大都市,吸引容納了許多外來文化,包括宗教。除了祆教外,還有摩尼教、景教,並稱「三夷教」。說到拜火教以火為尊崇尚光明,是不是很像金庸筆下的明教。其實明教不是源於拜火教,而是源於摩尼教。摩尼教借鑒一些了祆教觀念,又與祆教不同。
劇中右剎第一次出場,穿個白袍子,背後繡著金燦燦的十字架,手里也拿個十字架,小孩子高興地喊他「波斯僧」,就是在冒充景教傳教人。
看那個十字架我們就知道,景教屬於基督教。它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傳入中國後,留下了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圖片來自網路
- 昆侖奴
第一次知道昆侖奴,是小時候看《大明宮詞》。太平公主在上元節挨個掀集市上戴著昆侖奴面具的人,尋找自己的同伴,結果掀到了薛紹,一見傾心。
此劇中昆侖奴直接找了個高大的黑人來演。葛老一出場,彈幕吐槽:打扮得跟《綠皮書》里的男主似的……
《隋書》記載:「人物小而色黑……悉捲髮黑身。」《舊唐書·南蠻傳》記載:「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昆侖’。」林邑大致位於現在的越南。《太平廣記》有個故事,說因昆侖奴擅潛水,所以主人經常把東西扔下湖讓昆侖奴去撿回來。個子不高,卷頭髮,黑皮膚,熟悉水性,綜上所述,可知雖然唐長安有非洲黑人,但作為奴仆的昆侖奴應大多為被販賣到長安的東南亞海島居民。下圖是榆林窟壁畫中的昆侖奴。
劇中還有很多有趣的小細節,比如狼衛對長安懷恨在心,就是大唐沒有發兵幫助突厥抵禦大食。小路就很想寫一寫從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一代)等中亞國家經西域到長安的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家民族的前世今生和愛恨情仇,不過工程量太大,等我先捋一捋啦。
《看了這些,更能看懂<長安十二時辰>》上下篇暫時結束啦。隨著劇集更新,可能還有新的細節與大家一同探討,盡敬請期待喲~
>看了這些,更能看懂《長安十二時辰》(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