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民國劇《鬢邊不是海棠紅》很火,身邊很多小夥伴都在追。大家知道大半夜追這部劇最痛苦的是什麼?是餓。
尹正扮演的商細蕊,作為一名優秀的在線吃播,動不動就啃大肘子、掰油餅、嚼牛排、吃餅乾……
被饑餓侵襲過無數次之後才發現,原來美食才是《鬢邊不是海棠紅》正確的打開方式。
01肘子
《鬢邊不是海棠紅》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劇中的不少吃食都是老北平的經典名吃。
比如商細蕊最最最愛吃的肘子。
其實民國時的京劇名家幾乎沒有不好吃的。梅蘭芳先生的飲食低脂低鹽,沒有一粒米的鴛鴦雞粥是梅先生的最愛。梨園行的美食大師馬連良先生,最愛當時北平兩益軒的炸烹蝦段。馬先生點這道菜時必會囑咐「分盤分炒」,一盤隻炒幾隻蝦,吃完一盤,再炒一盤。如果一盤炒太多,不僅蝦段會烹軟,上桌後吃不掉,涼掉也不好吃了。
北京的醬肘子講究老湯醬肘,煮得極爛,非常入味,厚而不膩。在北京,立春吃春餅,立秋貼秋膘,醬肘子都是必不可少的美食。
當然,一般人家也不會一人抱著一個肘子啃。醬肘子最經典的吃法就是,拿著一塊熱烙餅或是剛出爐的芝麻燒餅,夾上幾片涼肘子,烙餅或是燒餅的熱氣將肘子的脂肪微微融化,趁熱一口咬下去,油脂順著嘴邊就流了下來,滿口留香。
1936 年,梅蘭芳先生由上海回到北京,在外甥朱斌仙家裡曾說:「離開北京好幾年了,總想吃芝麻燒餅夾醬肘子。」朱斌仙一聽,即刻打發人奔了西單天福號,同時趕緊安排家裡人烙燒餅。
02油餅
分油餅,也是商細蕊和程二爺的名場面之一,最終程二爺掂量了半天,還是放下了。
而門外的叫賣聲「麻花、燒餅、油炸鬼」也很有北京特色。
梁實秋先生就曾寫到說:「我生長在北平,小時候的早餐幾乎永遠是一套燒餅油條。不,叫油炸鬼兒……說來奇怪,我對於燒餅油條從無反感,天天吃也不厭。」
要說這油餅,也有北京的經典早點。全國各地都以炸油條的居多,只有在北京,油餅、油條平分天下。不過,劇中的道具,似乎還是與北京的油餅有些差異。
03糖葫蘆
《鬢邊不是海棠紅》播到現在,商細蕊那張嘴幾乎就沒有停下來,只要得空,就會塞點吃的。
和程二爺去破廟,為戲園子選址,手裡也得拿串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算是很大眾的零食了。將去核後的山楂用竹簽穿好,裹上黏稠的糖水,冷卻,便成了晶瑩剔透的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在北方很多地方都有,東北叫「梨糕」,天津叫「糖墩兒」,山東煙臺叫「糖球兒」……但以北京吃得最講究
冰糖葫蘆在北京最盛行的時候,正是民國時期,電影院、戲園子、公園裡,到了季節,隨處都能見到賣冰糖葫蘆的攤販。
並且制作精致,品種眾多,有山裡紅、白海棠、荸薺、山藥、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餡的各種冰糖葫蘆。
不屬於任何一個階級,是糖葫蘆的最大特點。不管是富商、力巴還是小孩,饞的時候吃上一串,那酸酸甜甜的滋味,已經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走過了一百多年。
04杏仁豆腐
令商細蕊念念不忘的,除了冰糖葫蘆,還有杏仁豆腐。
冰糖葫蘆是屬於秋冬限定,而杏仁豆腐則是老北京夏季必備。
杏仁豆腐說是豆腐,其實是因為口感、外形酷似豆腐而得名,它也曾是一道宮廷甜品。
杏仁豆腐是將杏仁漿中加入牛奶、白糖煮沸,最後倒入瓊脂凝結而成。做好後冰鎮起來,吃的時候澆上糖桂花。
在炎炎夏日,吃上一口冰鎮過的杏仁豆腐,口感冰涼嫩滑,杏仁的香氣伴隨著微甜的滋味和桂花的香氣,充滿整個口腔。商細蕊揭露金瘸子貪污善款之後被追捕,程鳳臺搭救了他,兩人喝茶時,桌面上擺著果脯、點心。
這也是非常有北京味兒的一幕。
05銅鍋涮肉
作為「在線吃播」商細蕊的搭檔,程鳳臺自然也沒落下。程二爺在劇中第一次的登場,就是在一場涮肉宴席上。
涮肉,尤其是銅鍋涮肉絕對是最有北京風情的。銅鍋一定得是大銅鍋,一人一個的小銅鍋不行。涮肉一般是先涮肉、後涮菜,湯裡有了肉味,涮菜吃起來才更香。肉得是手切鮮肉,而不是凍的羊肉卷。右手持刀,左手拿布壓著肉,一片一片的切下來,每片厚度一致。
涮肉的湯得是清湯,頂多加兩片蔥薑,過多的佐料會壓制住羊肉本來的味道。小料就是芝麻醬,頂多加點韭菜花和醬豆腐。在北京,每到寒風四起的日子,支上鍋子,吃上一頓涮肉,總是能驅走所有的嚴寒。除了涮肉,程鳳臺家裡的飯桌也頗為講究。他一回家,程太太就讓把琵琶蝦快點做出來。
看得出來,商細蕊是真的愛吃,只是對於我們螢幕前的這些觀眾來說,有些「殘忍」(手動狗頭)了。
(來源:三個料理人)
互動話題:北京小吃裡,你最愛哪一種?
>北京小吃多少好吃?《鬢邊不是海棠紅》用小吃拍出 49 集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