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擊上方,關注三聯生活周刊!
這個暑期檔被滅霸打了響指之後就顯得非常暗淡。易烊千璽的首部大螢幕男主角作品《少年的你》撤檔,管虎的戰爭片《八佰》也因「技術問題」沒法如期上映,《偉大的夢想》萎縮成《小小的願望》,《悲傷逆流成河》不得不強顏歡笑,化作《流淌的美好時光》。
唯一振奮人心的大概就是「復活」的這部《長安十二時辰》,它突然上線給人帶來的驚訝不小於前陣子突然消失的《九州縹緲錄》。
6月27日,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上線,播出一周,討論聲眾多,連身邊不少把國產劇放在鄙視鏈最底端的朋友都追起劇來。
但我怎麼也沒想到,和同事關於這部劇的討論是從吃開始的。罪魁禍首是可以吸的火晶柿子。糙漢張小敬吃柿子的套路太騷氣,又紅又圓的小柿子,把精致吸管往里一插,手指肚捧著柿子,就這麼喝起來了。大家忍不住就柿子品種來了一輪南北方大討論,琢磨著去哪能騷氣地喝一回小柿子。
除了柿子,薄荷、水盆羊肉、烤胡餅……《長安十二時辰》的開場簡直就是雷佳音的大型吃喝直播,我至今在幫他數著,在順手忙活解救長安城的前提下,就這十二時辰里,雷佳音到底能吃多少東西。
關注吃喝是深夜追劇大腦不受控制的表現,但打從一開場,這部劇就能吸引我繼續看下去,原因在於,它從頭到腳一股貴味兒。
正如很多人已經說過的,《長安十二時辰》在美術、服道化和視聽語言上有電影品相。劇組耗巨資打造的占地七十多畝的長安城沒有浪費,東市、西市、城牆、街道,上有唐朝「天眼」望樓、下有葛老稱霸的「地下城」,《長安十二時辰》在一個相當立體的空間內,呈現了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與此同時,也沒忘了展現這盛世背後藏污納垢的那些人和事。
導演曹盾不愧是做過攝影指導的,它在鏡頭調度上用了心思。有大場面的航拍,也有細膩的近景和特寫,每集鏡頭數量遠多於大多數國產劇。有一集張小敬的打鬥戲,導演還玩了個酷炫的長鏡頭,一鏡打到底,可以說是相當過癮。
乍看起來,《長安十二時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之前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都用大手筆和精致的美術、服道化展現了盛唐景象。很多唐朝符號性的人,比如楊貴妃、李白都不停在故事進程中被提及。但《長安十二時辰》和《妖貓傳》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後者是非常作者性的,某種程度上,唐朝是陳凱歌的精神故鄉,他在用一部電影的時間表達自己對一個時代和一種審美體驗的向往。而《長安十二時辰》就接地氣太多,時代背景是個外殼,「講故事」才是導演曹盾的重點。
就像很多人說的,這的確是一部「反恐劇」。天寶三年,上元節,長安城里華燈初上,老百姓們都喜氣洋洋,熱熱鬧鬧等著晚上的燈樓大秀。與此同時,靖安司年輕有為的司丞李必如坐針氈。朝廷收到密信,「恐怖分子」突厥狼衛已經悄悄潛入長安城,要借著這上元之夜搞些大事情。哪些人,人在哪,要搞什麼事情,動機是什麼……有用的反恐信息幾乎沒有,李必不得不換個套路出牌,他放出死囚張小敬,任他按自己那不斷在法律邊緣試探、試探、試探的查案手法,揪出狼衛,拯救處於危難中的長安城。
所有故事都發生在十二個時辰內,靖安司、張小敬、狼衛、熊火幫、右相及其黨羽……在這一天中,各方勢力輪著登場,每夥人都各有目的,再演上幾集觀眾也會發現,各種鬼胎背後也都是一把把血淚史。而那最大的陰謀關乎政治博弈、國家對個體生命的無視,以及被說爛了的人的欲望,在此就不劇透了。
各種勢力的撕扯,還有一件關係長安城生死的懸疑大案要破,再加上如此眾多的人物,所有這些要在「十二時辰」內搞定,這就逼著導演和編劇要極力追求敘事和塑造人物的效率。
目前為止,除了一片好評聲,關於《長安十二時辰》的評論還有另一種聲音,那就是——看不懂。這種看不懂和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滿嘴半白話文有關,但對於敘事來說,這種熟悉又陌生的語言沒那麼大影響力,它只是讓你聽著有點不爽。更大的原因在於線索多,人物多,導演還要藏住後面的大梗,每個人都不能拍得太直白。
這種塑造人物和敘事方式很不本土電視劇,看不懂也是歐美同款的看不懂。
這種敘事方式的「罪魁禍首」其實是原著作者馬伯庸。這幾年,曾經以微博大V示人的馬伯庸突然火了,這一次火在了影視圈,他「作家」的身份開始受到重視。前有《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古董局中局》,現在又有《長安十二時辰》,馬伯庸和他的小說成了影視公司競相追捧的對象。
雖然都是以不同朝代為背景的故事,但馬伯庸的小說總有個懸疑線牽扯著,故事就變得很現代。《長安十二時辰》的緣起和靈感來源讓它天然就是個歐美款故事。當年,以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為背景的動作冒險遊戲《刺客信條》大火,馬伯庸在網友的啟發下,大開腦洞,將主人公開啟動作冒險的背景設置在唐朝,時間限定為十二個時辰,故事就這麼一章一章寫下去了。
被很多人吐槽模仿美劇《24小時》這件事,作家本人也不避諱談。小說像美劇一樣,嚴格以時間來限定和保持情節節奏,以每半個時辰為一章節,同時展開多個敘事線索。改編成劇的《長安十二時辰》基本沿用了這一結構。
看得懂,看不懂另說,《長安十二時辰》的優勢和劣勢也的確都在這種敘事方式下展露了。
從目前出場的人物來看,在人物塑造上,導演曹盾是成功的。在馬伯庸的原著小說里,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是個獨眼,自帶一股喪氣。但在網劇中,雷佳音用自己的表演改變了這個人物的氣質。「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這個雙眼健全了的張小敬混不吝,一身江湖氣,腦子清楚,做事果斷,日常不正經,偶爾嚴肅臉,幹大活兒也不忘見縫插針泡個妞。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可以說是牽動著粉絲的心。這個日後對唐史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少年時就思維縝密,膽大心細。易烊千璽演得說不上多優秀,但一定不差,光是這一點就足夠讓人驚喜了。
同樣值得細品的是那些沒幾場戲的人物。在葛老的地下世界,張小敬不得已要指出暗線以獲得查案線索。被供出的暗線林小乙與張小敬只有幾句話,「這差事辦得張帥可還滿意?」一句話展現了林小乙重情重義的個性,也把張小敬和長安城不良人之間兄弟般的感情給講清楚了。
「節禮俗氣,但讓人想活著,心里頭有勁。」聞染親爹聞無忌有這金句就足夠讓人記住了。
還是在葛老的地牢里,大家隨張小敬一起見證了一個女人的蛻變。一心與書生同生共死的丁瞳兒在遭遇背叛之後,轉身求生,「別殺我,我會對你很有用」,這是她命運的轉折點。
一面得益於歐美式的呈現方式,一面得益於有真實的歷史人物做背書,《長安十二時辰》在人物塑造上是立得住的。
但和《24小時》,或其他節奏緊張的歐美災難片、反恐劇相比,這部劇在節奏上還是慢了。確切地說,是在緊張感和代入感的營造上差了點意思。
美劇《24小時》用24集,每集40多分鐘講發生在24小時里的故事,按之前的送審版本,《長安十二時辰》用60集講24小時的故事,現在分批次送審,或許略有縮減,但依然至少是《24小時》二倍的體量。
《長安十二時辰》把時間拉長的方式算是講良心了,它用增加人物,增加故事線索的方式增加劇情內容,而不是兩個人站在那說一堆廢話拖延時間。
另一種填充劇情的方式就是將盛唐眾生相,文化,和中國人的處事、為政哲學融入到故事進展中。就像導演說的,「我希望觀眾能從這一天里看到的:這個城市原來可能早上起來大家在幹什麼、中間是要幹什麼、晚上要幹什麼、這個節日是怎麼過的。」這種追求表現在雷佳音吃柿子、吃水盆羊肉上,也表現在那些展現市井生活的閒筆上。而傳達皇上旨意的郭利仕為晚輩李必分析旨意字面背後的深意這件事,就非常中國特色了。
即便是用盡了心思,但人物過多,故事線過於分散,依然讓《長安十二時辰》的緊張感減弱了,我幾乎是到了第三四集,故事更集中在張小敬破案這件事上時,才真正入戲的。如果導演能心再狠一點,把人物、線索再簡化些,讓雷佳音再少吃點,《長安十二時辰》可能更好看。
整個看劇過程也很糾結,我一邊享受於閒筆的韻味,一邊想到馬上要「不趕趟」了,就替雷大頭著急。這劇才更到第12集,後面類似的糾結怕是還多著呢!
盡管我並不覺得這劇有被吹捧得那麼神,但在這個被打了響指的,英雄夢想一個個破滅的夏天,《長安十二時辰》的確配得上眼前的氣勢和點擊量。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
>火晶柿子、水盆羊肉、烤胡餅……《長安十二時辰》簡直就是雷佳音的大型吃喝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