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導讀:《長安十二時辰》熱播,好評連連,能把紛亂的歷史背景和複雜的朝堂權謀在十二個時辰內精彩呈現出來,不得不佩服馬伯庸老師和創作團隊。劇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鮮明,暗流湧動之下,不能忽略大唐三個位高權重之人,分別是「聖人」、「右相」、「太子」。其中,右相林九郎(原型李林甫)和太子李璵(後改名為李亨)的政治鬥爭,較為明顯。唐玄宗明知宰相和太子相爭,為何視而不見呢?唐玄宗為何不信任太子呢?本文從李隆基、李亨、李林甫三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1.李隆基的心里陰影:防父防子防祖母
從唐高祖李淵,到唐玄宗李隆基,一共5代人,中間卻經歷了8位帝王,政變疊起,李唐江山充滿了不確定性。簡要說來:李世民(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李世民駕崩後,其子李治(高宗)登基,皇后武則天逐漸大權獨攬。李治去世後,武則天的第三子李顯為皇帝(中宗),武則天為太后。李顯只當了55天的皇帝,就被武則天廢除。而後,武則天立第四子李旦(睿宗)為帝,李旦畏懼母親,每天不問朝政,武則天以太后身份執掌朝綱,正是在這個時候,李隆基出生。
李隆基雖然貴為皇子,但正逢多事之秋,李唐宗室在武則天的壓迫下支離破碎。李隆基3歲的時候,被祖母武則天強行過繼給其伯父李弘為子。5歲那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唐」為「周」,李隆基隨親生父親李旦一起,遷居東宮。一年後,李隆基被武則天封為楚王。李隆基的父親李旦雖然把皇位讓給了武則天,但武則天為了防止兒子復辟,不允許李旦私見外臣。後來因為李旦和外臣接觸,被武則天知道後,將李旦監禁起來,李隆基受牽連,從此後被幽閉十餘年。不僅如此,在李隆基8歲那年,他的母親竇氏被誣陷為「厭蠱咒詛」,在大年初二那天被賜死,李隆基雖然貴為皇子皇孫,但他的童年一直在祖母武則天的陰影下,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
武則天執政末期,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逼武則天退位,李隆基的伯父李顯再次登基,李隆基回到長安,暗中發展勢力。在李顯去世後,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擁立父親李旦復位,李隆基被立為太子。但李隆基的太子生涯卻也過得不好,因為太平公主十分精幹,唐睿宗李旦幾度想廢除李隆基,立太平公主為皇太女。李隆基生怕父親將皇位傳給太平公主,處處對父親設防。直到李旦提前禪位給李隆基,李隆基才算安心。
李隆基登基後,年號為開元。長子李琮在狩獵時臉部受傷,容貌被毀,不適合為太子。開元三年,唐玄宗立次子李瑛為太子。李瑛的母親是趙麗妃,本來十分得寵,但後來隨著武惠妃的得寵,趙麗妃和太子李瑛的地位逐漸下降。太子李瑛經常口出怨言,被宰相李林甫利用,李林甫和武惠妃陷害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圖謀不軌,想發動政變。李隆基大驚,將太子等三人貶為庶人,後來賜死了他們。這三人都是唐玄宗的親生兒子,唐玄宗能夠下此狠手,足見他對兒子極度不信任。
綜上所述,唐玄宗李隆基的前半生經歷,首先在祖母武則天的陰影下成長,然後又害怕父親立太平公主為嗣,登基後又遇太子「謀反」,李隆基這種防父、防子、防祖母的心理陰影,導致他從不輕易相信任何血親。所以,李隆基的第二任太子,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璵(後改名為李亨),也不能獲取父親的信任。
2.李亨的隱忍:唐朝太子的魔咒
隋朝末年,李淵起兵晉陽,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有戰功,李淵稱帝後,立長子為太子, 9年後,玄武門喋血,唐朝第一任太子李建成被殺,此後,唐朝仿佛陷入了太子魔咒。李世民的第一任太子李承乾因為謀反不成被貶,鬱鬱而終。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任太子李忠、第二任太子李弘、第三任太子李賢,最終都慘死。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因為政變失敗被殺,再加上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一任太子李瑛被殺,唐朝太子仿佛成了一個不幸的職業。據統計,有唐一朝,太子最終慘死的概率,高達51%。
可想而知,當唐玄宗殺掉李瑛,立李亨為太子的時候,李亨首先要思考的不是如何繼承皇位,而是如何保全自己。所以,李亨處處低調處事,即使父親李隆基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他也不敢指出,即使宰相李林甫壓太子一頭,太子仍舊十分低調。
李亨,原名李璵,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後來改名為李亨。雖然貴為太子,他也曾差點胎死腹中。李亨的母親楊氏是庶妃出身,楊氏懷上李亨的時候,當時李隆基還是太子,但因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正處於政治鬥爭之中,李隆基怕太平公主說自己好色,所以打算將孩子打掉。最終沒忍心下手,李亨才順利出生。出生後的李亨未能在親生母親懷抱里成長,而是被送到太子妃王氏的膝下,因為王氏(李隆基嫡妻)無子,所以她對李亨百般呵護。李亨2歲被封為陜王,5歲被拜為安西大都護(都是掛職,實際上李亨還是個孩子)。李亨從生下來,一直到26歲成為太子,親眼目睹李唐宗室為了皇位相互廝殺。
開元二十六年,李隆基殺掉了親生兒子、第一任太子李瑛。宰相李林甫和武惠妃關係較好,建議李隆基立壽王李瑁為太子,李瑁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子,也是後來楊貴妃的第一任丈夫,因為生母是武惠妃,所以一直地位尊崇。但李隆基考慮到廢長立幼,會引起朝局動蕩,所以還是立三子李亨為太子,李亨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入主東宮。
李亨的政治勢力很弱,李隆基吸取前車之鑒,不允許外臣私下和太子交往。滿朝文武,只有李亨的老師賀知章(著名詩人,《長安十二時辰》中何監的原型)一直在保護李亨。宰相李林甫,以及後來的宰相楊國忠都成了李隆基制衡太子的籌碼。而李林甫身為宰相,也知道李隆基不信任太子,所以在朝堂之上處處打壓太子,太子忍氣吞聲,不敢反抗。
太子李亨在唐玄宗眼皮子底下,不敢有半點錯處。有一次,李亨打獵回來,饑腸轆轆,立即讓尚食局做了一桌酒肉,李亨正在啃一只羊腿,唐玄宗李隆基突然駕到。李亨怕父親說自己奢靡,立即放下羊腿,拿起一塊素餅,一邊用餅擦掉手上的油,一邊大口吃餅。唐玄宗看到後,對李亨說:「我兒惜福!」(本故事出自《中華五千年》)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李亨的謹慎。
雖然李亨在開元、天寶年間,處處隱忍事父,只為讓父親對他放心,但李隆基對兒子還是不放心,不敢授之以權柄,處處設防。所以說,太子李亨和父親李隆基,實際上身為父子,其實並不「同心」。
3.李林甫的權謀:口蜜腹劍的創始人
李林甫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林九郎的原型人物,是唐朝著名的奸相,唐玄宗的前幾任宰相,如姚崇、宋璟、張九齡等,都是賢能之臣。直到李林甫擔任宰相,為開元盛世的崩塌埋下伏筆。《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曰:
「(李林甫)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這就是成語「口蜜腹劍」的來歷,一個宰相能夠誕生這樣一個成語,李林甫的品格,無需多說。
李林甫,小名哥奴,是李唐宗室的成員。李林甫的高祖父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算起來,李林甫算是李隆基的族兄。開元十四年,李林甫任禦史中丞、刑部侍郎,開始走入朝堂中樞。李林甫擅長和後宮嬪妃、宦官交往。李林甫買通宮內的宦官,對唐玄宗的日常言行了如指掌,所以每當朝堂議事,李林甫的見解總能說道唐玄宗的心坎里,因此備受重用。
太子李瑛之所以被廢,李林甫「功不可沒」。當時後宮武惠妃得寵,太子李瑛頗有怨言,武惠妃想讓壽王李瑁代替李瑛的太子之位,李林甫看出了武惠妃的心思,屢次幫助壽王,武惠妃因此對李林甫非常感激,二者形成同盟。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獨掌大權,加速了廢除太子李瑛的計劃。李林甫一方面散播壽王李瑁的美德,一方面構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謀反,並且誘導三位皇子披甲入宮,被唐玄宗抓個正著,最後三位皇子被唐玄宗處死。
李瑛一死,太子之位空缺,《資治通鑒·唐紀三十》記載:
太子瑛既死,李林甫數勸上立壽王瑁。上以忠王璵(李亨)年長,且仁孝恭謹,又好學,意欲立之,猶豫歲馀不決。
也就是說,在太子人選上,李林甫極力推薦壽王李瑁,但唐玄宗認為李亨年長,非常猶豫。最後,唐玄宗還是選擇了當時最大的兒子李亨,讓李林甫的計劃破產。
李林甫曾推薦李瑁為太子,擔心因此得罪新李亨,為了避免禍患,李林甫選擇了動搖李亨的太子之位。李林甫擅長權謀,他把矛頭對準了李亨的妻兄,也就是太子妃韋氏的哥哥韋堅。韋堅和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關係要好,時常會面。
但唐朝規定,外戚不可以和邊將結交,因此,李林甫控告韋堅聯合皇甫惟明打算發動政變,提前擁立太子李亨為帝。唐玄宗大怒,罷黜韋堅,命李亨休掉太子妃韋氏,這場風波才算結束。至此,唐玄宗對太子李亨心存芥蒂。《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此事的結局:
上大怒,以為不軌,黜堅,免太子妃韋氏。
李林甫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李林甫指示柳勣誣一位叫杜有鄰的大臣結交太子,最終杜有鄰被活活打死,讓唐玄宗對太子更加不放心。此後,李林甫有多次設計,離間唐玄宗和李亨的關係,導致唐玄宗不信任太子李亨,而太子李亨大門都不敢出,不敢與任何人交往,忍辱負重。
4.三個角度分析:李亨的悲與幸
從李隆基、李亨、李林甫三個角度來分析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就形成了以下三個情形:
第一,唐玄宗的一生,親眼目睹父親退位、神龍政變,伯父復位、李重俊謀反、唐隆政變,李瑛「謀反」等,對父子血親非常不信任,再加上李林甫的處處離間,愈發不信任李亨。在唐玄宗的心目中,任何骨肉親情,也不如皇位重要。因此,李亨在唐玄宗的眼中,勢力越弱,越能坐穩太子之位。
第二,李亨因為處處被宰相李林甫壓制,怕引起父親更多猜忌,不敢輕舉妄動。李亨身為太子,首先考慮的不是江山社稷,而是如何保全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唐玄宗怠政,不能出面干涉,更不能結交外臣。面對李林甫等奸臣擅權,李亨更不能公開反抗,只能處處隱忍。
第三,李林甫知道唐玄宗不信任太子李亨,因此愈加壓制太子,而唐玄宗也需要李林甫來制衡太子,以防太子謀逆。李林甫在唐玄宗和太子之間,謀取更多的政治利益,再加上李林甫結交宦官,深的唐玄宗信任。最終導致唐玄宗寧願相信宰相,也不相信太子。
以上三點,就是唐玄宗不信任李亨的根本原因。
俗話說,上陣父子兵。唐朝的歷代帝王,都要面臨多次政變,而這種政變,多半和太子有關,讓李唐王朝的皇帝和太子關係十分微妙。皇帝不信任太子,更願意信任宰相和宦官。這種父子相防,血脈相疏的悲劇,雖然有其獨特的歷史原因,但也是封建帝制,皇權高於一切的歷史體現。李亨通過多年的隱忍,保全自己,最後在安史之亂時成功翻身,繼位稱帝,成為唐肅宗,然後力挽狂瀾,平定叛亂。李亨在唐朝的眾多太子之中,是極其幸運的。
本文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中華上下五千年》等。
>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長安十二時辰》中皇帝為何不信任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