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一部《長安十二時辰》瞬間掀起了一陣「長安熱」。不論是里面的「火晶柿子」還是「水盆羊肉」,不論是西市的繁華還是平康坊的混亂,甚至長安街上的各色舞種人群和林林總總的鋪面都昭示著那個城市的繁榮和包容。
不少網友邊看劇邊在網上發出狂呼:
「看長安,想長安」「真想有機會去西安,逛遍那一百零八坊」。
原著作者馬伯庸:
「我覺得長安是一個中國最有魅力的古代城市。」
長安這個城市對於關注歷史的人,其實都不陌生。大唐最繁盛時代下的城市,十三朝古都,讓這個城市從開始就染上了一股歷史的底蘊和厚重。
唐朝的風,漢宮的塵埃和六朝的歌舞,都凝聚成長安千百年後的古樸城牆和一聲嘆息。歷經千年,城市應變生變。
而未曾改變的是,戲里戲外,每個人心中都一直有一座長安城。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了一個大唐背景下「破案」的故事。一個身負理想與光明的少年,一個生活在暗無天日天牢下的死囚,為了一同拯救「末日火劫」下的長安,開始了一場時間追逐賽。
這部「大唐版」的《24小時》,里面的主人公也正是因為對於長安的認同而擁有共同的目標來選擇合作。
張小敬的長安是宏大繁榮之下的小溫暖。
他記憶中的長安是谷雨前後能從大雁塔上看盡長安的牡丹,是升道坊中加了芝麻粒的畢羅餅,還有普濟寺的雕胡飯。
他知道那個崇仁坊的舞姬為了比肩公孫大娘,練舞跳的腳跟磨爛,不得不用紅綢包住。他知道盂蘭盆節放河燈時,有個瞎眼阿婆在沿街叫賣折好的紙船,想為她孫女攢份銅簪。還有東市賣駱駝的阿約羅和長興坊的太常樂工。
他是生在塵埃廢墟中的人,十年隴右兵,九年不良帥。在他看來,皇帝高官都不算什麼,支撐起他的長安城的是百姓和一個個小人物。
但李必的長安城並不相同,他是天生的王侯貴胄,生而高貴。他對於長安的認同更加理性化,這個來源於他祖輩的榮耀和自身的追求。
他是理想的少年,所以能寫出「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這種大氣磅礴的詩詞。他更有遠見,但缺些熱血,剛好與張小敬互補,豐盈了《長安十二時辰》的架構和思想。
焦遂的長安城是榮耀,是二三老友論政後還可以共酌的酣暢。所以他才能在別人面前提起長安時,嘴角和皺紋都能顯露出自豪和榮耀的深情。
因為他是經歷過盛唐的人,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真正經歷的人才知曉長安是如何的榮耀和高傲。
但何執政並不相同,他的長安夾雜著太多政治的因素。不得已要仰皇帝的鼻息,時刻擔憂著帝國的未來。他是親身帶領長安繁榮的人,所以在長安遭遇沒落甚至劫難的時候,才會悲哀。
但他到底是失去了自己的長安城,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請辭離京。但到頭來,仍舊是只能寫上一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但每個人幾乎心中都有一座長安城,破敗也罷,繁華富饒也罷,仍舊認同了這個城市以及文化符號,並且願意為了守護這個城市去做些什麼。
美國作家門肯曾有這麼一句話:忠誠可以簡練的定義為對不可能情況的一種不合邏輯的信仰。
《長安十二時辰》中人們對於長安的認同其實是一種信仰以及忠誠。
所以張小敬明知道十二個時辰以後他會赴死,而且這個任務中將有無數磨難和死亡的威脅。
但他仍然願意為了百姓,為了長安,選擇去拯救。這也是對於不可能情況的一種不合邏輯的信仰。
西方上個世紀的人們傳唱:輝煌屬於希臘,榮耀歸於羅馬。
因為羅馬是西方最富饒榮耀的一個時代見證,人們皆以是羅馬人為榮。這其實也是一種認同。也可以說,每個歐洲人心中也有一座羅馬城。
說的再精準一點其實也類似於民族自豪感,我們仍然回憶數千年前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的輝煌歷史,懷念唐朝時萬國來朝的榮耀場景,並且希冀能夠憑借著這種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來復興文明。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長安城。
也許它可以不被稱為長安,也許它是東都洛陽,或者是六朝古都南京,甚至西子湖畔的杭州。但相同的是,我們每個人對於同種文化的認同以及信仰。
馬伯庸喜歡長安,寫《長安十二時辰》,又寫《龍與地下鐵》。
每本書中,都存在著他的長安城。
杜牧遠望長安,「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李白登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長安城,不論歲月更迭,不因年輪轉換,或許繁榮或許衰敗,或許藏著詩詞和悠揚的風,也可能,只沉重到剩一抔黃土。
在咪咕閱讀,看馬親王同名原著《長安十二時辰》,感受文字中的長安盛景和人物百態。
《長安十二時辰》作者 : 馬伯庸
一場毀滅長安的驚天陰謀
能阻止它的只有一個人,只有十二個時辰
唐天寶三年,元月十四日,長安。 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節輝煌燈火亮起之時,等待他們的,將是場吞噬一切的劫難。
突厥、狼衛、綁架、暗殺、烈焰、焚城,毀滅長安城的齒輪已經開始轉動。而拯救長安的全部希望,只有一個即將被斬首的獨眼死囚和短短的十二個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盛唐長安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