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讀《青春》,重塑你的身份定位,才會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王一博讀《青春》,重塑你的身份定位,才會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戲劇 第1張

  前兩天看一篇文章提到,現在很多大學圖書館都沒什麼人氣了。就算是有學生,也是自習的居多,真正看書的沒幾個。

  老公聽了,說:「哪個大學圖書館空,北大清華的圖書館一定不會空。我那會兒讀書時,每天都得早早去占座位,不然就沒位置了。」就著這個話題,我跟老公聊起了讀書、教育,還有五四精神。

  ​1、一流大學和二流大學的區別:思想境界的不同

  知乎上有一個關於二流大學和一流大學差距的問答,其中有一個人的回復獲得了數千人的點讚。他說:二流大學會給你一種「我隨便學學,就能比身邊大多數人強」的感覺,於是你大學四年就隨便學學過去了。一流大學,會給你一種「身邊大多數人隨便學學,就能比我強」的感覺,於是你大學四年拼了老命追趕身邊人的步伐。「

  我深以為然。越是一流的學生越勤奮,馬太效應無處不在。

王一博讀《青春》,重塑你的身份定位,才會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戲劇 第2張

  清華、港科大、美國名校一路升級打怪的老公對此很平和地說:「我覺得從天份上來講,哪個大學的學生,沒有太大區別。最大的差別應該在於思想境界的不同。」

  思想境界決定行為舉止。

  《逝去的大學》一書中提到:一個過去的大學生,從他的言談舉止,就可以判斷出他是從哪個學校畢業的。因為有「校格「存焉。

  一流大學學生談論的話題很多是職業規劃,社會發展,經濟熱點,還有歷史、哲學、藝術等等。所以,拋開「精致的利己主義「這類話題不談,這些認知和思想境界的確會帶給一流學生更大的驅動力。

  而如果你生活中充斥的是遊戲、娛樂、衣飾、房車這類的話題,便極有可能變得頹廢不堪,或者淪落眼高手低的空想者。

  老公說,其實一流大學也分一流和二流的學生。差別在於一流的學生特別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二流的學生隻知道努力讀書,但並不清楚讀書是為了什麼,或者對讀書的理解太過功利。

  比如說你去圖書館,你會發現有些人在背單詞,努力地復習功課,但是有些人在翻《百年孤獨》、《夢的解析》,又或者《物種起源》。同樣都是在專註的學習,但思想境界是不同的。前者一定會在更大的格局上,支持他走得更遠。

  他接著說,我應該屬於那種一進校是二流,後面不斷向一流靠齊的學生。想想大學期間,學術的精進都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那個時期讓我學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我想,如何讀書求知?如何知行合一?如何學以致用?這應該是一個人在學業中最大的命題吧。

王一博讀《青春》,重塑你的身份定位,才會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戲劇 第3張

  ​2、到底什麼是五四精神?聊聊年輕人該有的認知觀

  全中國的人都知道「五四」青年節。但是有多少人,尤其是有多少年輕人知道」五四精神「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五四運動實際上有兩個概念。一個是我們常說的,1919年5月4日,由北京大學生發起的針對巴黎和會上中國作為戰勝國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示威遊行。而更廣義的概念是指當時的新文化運動。

  那個年代,五四運動要解決的是民族存亡的問題。五四精神,就是要弘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來推進民族的振興。如今,100年過去了。民族存亡早已不是問題,中華復興卻逐漸拉開序幕。我們要用怎樣的視角去審視「五四精神「?

王一博讀《青春》,重塑你的身份定位,才會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戲劇 第4張

  李大釗曾在紀念「五四「時說:我盼望從今以後,每年在這一天舉行紀念的時候,都加上些新的意義。

  的確在那以後,不同的時期,中國人都會賦予這場運動一些新的意義。也許一場由年輕人主導的運動,本身就蘊含著變革的基因。走到今天,中國人再談五四精神,我想應該賦予年輕人一些與時俱進的使命感。

  (1)關於愛國

  說愛國,這一代的年輕人對國家的認同感應該是近百年來最強的一代。漢服的回歸、國風的流行,無一不在彰顯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可是,愛國是什麼呢?愛國不是熱血沸騰的喊幾聲口號,更不是隨意抨擊西方勢力,加入到輿論的混戰之中。而是真的能夠更冷靜、客觀的看待世界,然後從中找尋本民族的認同感。

  (2)關於進步

  說進步這個時代賦予我們太多的便捷。我們享受著人類積攢千年的智慧和財富,任何想學習的知識幾乎都能唾手可得。相比較百年前的中國青年,我們擁有的實在太多了。

  那麼,我們拿起手中的武器,讓自己變得更好了嗎?我們創造更多價值了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五四精神的弘揚更應該解讀為一種鞭策,敲警鐘。

  (3)關於科學

  說科學,科技創新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復興。很多人認為這麼專業的概念,隻跟科技精英和科學家有關。但其實這與每個人都息息相幹。

  科學是一種態度。嚴謹、求真、務實,不斷地探索,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的生活態度。當你建立了這樣的生活態度時,一定能影響身邊更多的人熱愛科學,免於被愚昧蒙騙、傷害。

  (4)關於革新

  說革新,五四精神,骨子裡是一種變革的力量。盛世之下,多少人能有勇氣銳意改革?多少人還能聽得進他人的建議和批評?

  社會看起來很包容。五四期間,媒體對中國青年一片溢美之詞。但現實是殘酷的。中國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面對,時代賦予我們很多的使命需要去承擔。或許我們更需要被澆一盆冷水,清醒地看看這個世界,想想自己生而為人的責任。

王一博讀《青春》,重塑你的身份定位,才會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戲劇 第5張

  ​3、由五四精神思考:如何升級年輕學子的認知觀?

  ​(1)學校:讓校風落地

  中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翻譯家陳西瀅曾說:歐洲大學往往因為有了幾個人格偉大的教授,全校的學風甚至於全國的學風居然一變。中國從前也有許多書院,形成一種特殊的學風,這不能完全歸功於治學的方法,大部分還得力於人格的陶冶。

  人們總是把北大視為中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北大的成長正是因為當年有很多著名的學者勇於革新,才奠定了這座泱泱學府的血脈與精神。

  其實,北大早期學風很腐敗。很多學生視大學為升官發財的階梯,對研究學問並不感興趣。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按照自己的理想銳意改革,大力營造嚴謹治學、自由閱讀、獨立研究的氛圍。慢慢地,風氣變了,吸引的人也就變了。越來越多的人有識之士被北大吸引,才湧現出一大批在各學科上都頗有造詣的學者、科學家。

王一博讀《青春》,重塑你的身份定位,才會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戲劇 第6張

  一座學校校風的形成,往往就取決於那些有思想、能踐行的靈魂人物。

  因為寫作,我結識了山東某大學的一位副院長。她感慨於現在很多大學生都不讀書了,於是在疫情期間,發起了千餘名學子的線上共讀活動。通過共讀朱永新教授的《我的閱讀觀》,很多學生第一次領略到閱讀之美,意識到閱讀對個人成長原來有如此大的幫助。愉悅感和成績感喚醒了一撥年輕學子。我想,這所院校的校風也許就在這一次次的閱讀推廣中得以落地了。

  也是因為寫作,我在頭條上結識了一群「潛伏」在自媒體圈子的教授們。人大的、武大的、南大的,都有。他們逐漸形成一個小圈子,經常在一起發表觀點,探討話題。自媒體給了他們一個公開討論的平臺,便逐漸吸引了像我這樣一撥同樣感興趣的人圍觀。

  我特別喜歡聽他們說話。因為他們不故弄玄虛,把龐雜的問題簡單化,讓知識做到老嫗能解;因為他們願意自省,將困惑公諸於眾,來獲得超越意識形態的交流;因為他們接受批判,認為被質疑才是一種本質性的存在。特別希望中國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教授,相信一定有很多年輕學子愛聽他們的課。

  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最主要的來源。所謂知識,還包括視野格局、人格素養等等。我們理想中的大學,不正是一撥有學識的師長」潤物細無聲「般的身教垂范,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們悅納而樂從嗎?

王一博讀《青春》,重塑你的身份定位,才會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戲劇 第7張

  ​(2)家庭:教育不應該太功利

  一位人大的政治學教授說,亞裡士多德對政治的定性是正義之學,是研究如何創造至善的城邦生活。無論我作為一個母親,還是作為一名政治學老師,我都不主張功利主義的教育理念。

  在今天這個已經解決了物質匱乏的時代,想要一個人按照興趣而不是利益去選擇專業或者職業,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只是很多家長自己都不明白生活的真諦是什麼,自然也不可能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引導。

  很多父母在孩子還沒有被社會污染,還充滿理想的時候,就特別現實地告訴他:好好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將來要賺大錢,將來要出人頭地。於是很多孩子還沒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就一頭拜倒在權力和金錢的腳下,失去了自我。

  作為家長,我們真的要為了眼前的茍且去埋沒一個才華橫溢的孩子嗎?

  人總要有點兒精神寄托的。當教育變得功利時,我們的使命與情懷,我們的興趣與夢想,都變得無處安放。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都沒有點燃內心的興趣與渴望,那算不算也是一種貧瘠與匱乏呢?

王一博讀《青春》,重塑你的身份定位,才會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戲劇 第8張

  ​(3)個人:升級自己的身份定位

  錢學森曾在一次訪談中說:20年代我在北師大附中讀書,從來不會因明天要考什麼而加緊背誦課本。大家都注重的是理解,而不是記憶。學生的知識面很廣,每天午飯後就在教室裡交談各種科學知識。

  那個時候,國家面臨生死存亡。老師、學生思考的都是如何通過努力學習,振興中華。學生的求知欲很強,這和現在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很不一樣。

  為什麼民國亂世,中國能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文人、思想家、科學家?錢學森的這番話道出了真諦。我想那個時期求學的人,應該都賦予了自己救世濟民的身份定位,於是學習變得更加有使命感。

  你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他直接決定了你的行為。

  舉一個有些粉絲不太接受的例子。今年湖南衛視的五四晚會,王一百靈誦了李大釗的《青春》。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乘風破浪。

  我在想,王一博十幾歲讀書的時候,應該不會對李大釗的作品感興趣吧。而今成為明星,並沒有時間刻意去修煉學識,但卻有這樣的覺悟去誦讀大師的作品。為什麼?一切都因為身份層的轉變,因為要做一個正能量的偶像明星,要成為萬千年輕人的精神力量。

  這個邏輯對於我們普通人也同樣成立。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把自己和什麼樣的人歸為一類?

  就比如我自己,自從我成為一名育兒領域創作者,我會無意識中在很多方面約束自己的言行。當我們升級自己的身份,按照理想中的樣子重新定位時,便會發現自己原來可以釋放更多的潛能。

王一博讀《青春》,重塑你的身份定位,才會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戲劇 第9張

  寫在最後:

  最近B站的宣傳片《後浪》火爆全網。但是很多網友表示不感冒,沒有看到關於責任的話語,更多是一些空洞的成績,一些無關緊要的激情剩餘。也有人說,五四青年節,希望看到更多前輩給我們傳遞的精神價值,中肯的建議和鼓勵,而不是無用的討好。

  想起朱光潛的《給青年人的十二封信》,言語之間透露出深邃的思想,真切的情感。也許這樣的文字,才能夠傳遞火焰,傳遞希望。所以,寫下這段有溫度的文字,希望你能遇見,重新思考身份定位,遇見更好的自己。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註、轉發!

  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註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

>王一博讀《青春》,重塑你的身份定位,才會有不一樣的思想境界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